<p class="ql-block"> 进入秋天,作为北方的菏泽,逐渐远离了酷热的盛夏,天气开始变得凉爽宜人,虽然已是九月,杭州却依然酷热难耐,动辄三十六度的高温,让人直呼冰火两重天。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我们游览杭州的热情。2025年9月5号下午,冒着酷暑,我们乘车赶往灵隐寺。</p> <p class="ql-block">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于我们是耳熟能详。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曾经换起了多少人对江南的心心念念。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南人,我们的导游小赵对于江南的定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要被称为真正的江南,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位于长江以南;第二,有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城市,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江南。</p> <p class="ql-block"> 江南多水乡,水乡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如果时间充裕,你可以在这个镇上住上一两天。打开窗户,门口就是京杭大运河。有人划着船经过,一边欣赏沿岸的风景。如果下点小雨,就更加美不胜收,这就是所谓的“烟雨江南”。而武汉、重庆虽然也在长江以南,按照上述定义去比对,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江南。路上,导游侃侃而谈。使我们对于江南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高楼大夏随处可见,美丽的西湖等诸多景点错落有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临近景点,郁郁葱葱的山峰从身边闪过,山波丘陵的平地之上,遍布着数不清的茶园,清晰的空气,独具江南特色的白色土壤,滋养了此地一片片广袤的茶园,正是这些茶园,造就了享誉盛名的西湖龙井。</p> <p class="ql-block"> 关于灵隐寺飞来峰的由来,有许多传说,相传东晋时期,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见此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故名“飞来峰”。 而更有趣的是,济公的传说也与飞来峰有关。 相传,济公曾预见山峰将从远处飞来,为救村民,他奔走相告,劝大家撤离。 这一传说,为飞来峰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循着绿树搭成的荫道缓缓前行,古朴感便顺着脚步漫开:斑驳的石栏、挂着蛛网的老亭、慢悠悠晃过的竹影,每一处都透着时光的温吞,与远处杭州城的车水马龙、玻璃幕墙,像是隔了两个时空。一静一动,一旧一新,倒让人生出几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恍惚。</p> <p class="ql-block"> 循飞来峰东南麓蜿蜒而行,忽见崖壁间豁然开一洞天,便是此行寻觅的青林洞。洞口形似猛虎张口,风穿其间时竟似有低吼,倒比“青林洞”这个名号多了几分野趣,也难怪当地人更爱称它“老虎洞”。</p> <p class="ql-block"> 抬首望向洞口右侧崖壁,目光瞬间被一组浮雕锁住——那便是“卢舍那佛会”。石龛正中,卢舍那佛端坐莲花座上,衣袂纹路似有流光,虽历经千年风雨,眉眼间的庄严仍清晰可辨。左右两侧,文殊骑狮、普贤乘象,四天王执器而立,连随侍的供养人像都神态鲜活,十五尊造像错落排布,竟无半分拥挤。</p> <p class="ql-block"> 龛外两尊“飞天”尤为动人,飘带似要挣脱岩石束缚,仿佛下一秒便要乘风起舞。导游说这是北宋乾兴元年的作品,掐指一算已是近千年前的手艺,可那细腻的线条、完整的构图,竟带着几分现代装饰画的灵动,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的匠心,原来真是能跨越时空的。</p> <p class="ql-block"> 走进洞内,方才的庄严感渐渐淡去,多了几分烟火气。前方一块岩石天然成床形,石面被岁月磨得光滑,正是传说中的“济公床”。恍惚间似能看见济公和尚斜倚其上,手里拎着酒壶,身边还摆着半盘狗肉,酒气混着肉香在洞内萦绕。转身望向身后那处黑黝黝的小洞,隐约能看见一张石桌,想来便是他大快朵颐的地方。“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箴言似在洞内回响,原来真正的修行从不在形式,而在一颗通透的本心。</p> <p class="ql-block"> 走出洞时,风仍在洞口“虎嘴”里打转。再看那崖壁上的佛龛与洞内的石床,一庄一谐,一佛一俗,却在这方寸洞天里和谐共存。或许飞来峰的妙处正在于此:它让千年石刻的庄严,与济公传说的洒脱相遇,也让每一个来访的人,既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也能读懂一份自在的人生智慧。</p> <p class="ql-block"> 从青林洞出来,循着草木清香往继续前行,便来到了玉乳洞。玉乳洞比青林洞多了几分清幽。踏入洞内,丝丝凉意便裹着岁月的气息漫过来。抬眼望去,四壁错落分布着二十多尊罗汉造像,每一尊都足有真人高矮,衣褶纹路虽带着元代修饰的痕迹,却仍能看出北宋咸平年间的风骨——那是公元1001年的手艺,千年前的工匠,该是怀着怎样的虔诚,才将山石刻出了这般鲜活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 听导游说,这洞还有个名字叫“岩石室”,晋代炼丹专家葛洪的祖父葛孝先,便是在此修炼得道。伸手轻触洞壁,指尖掠过粗糙的石面,仿佛能触到千年前的烟火气——那时的洞内,该是烛火摇曳,丹炉轻烟袅袅,葛孝先静坐修行的身影,或许就映在这石壁之上。走到洞前,一块平整的岩石平台映入眼帘,这便是传说中的“翻经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在此翻阅经书。想象着春日午后,谢灵运一袭长衫,捧着经书坐在台上,风拂过书页的声响与山间鸟鸣交织,这般景致,光是想想便觉雅致。</p> <p class="ql-block"> 再往洞的东端走,两侧的“震旦六祖”像格外引人注目:初祖达摩神情坚毅,似在传递禅法真谛;二祖惠可姿态谦和,藏着求法的虔诚;往后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各有神态,却都透着一股宁静的禅意。从葛孝先的修行,到谢灵运的翻经,再到六祖的造像,玉乳洞仿佛成了一座时光的容器,将不同朝代的故事一一收纳。</p> <p class="ql-block"> 沿冷泉溪上行,青灰色崖面如展开的巨卷,五代的弥勒造像最先撞入眼帘。他衣褶如流水垂落,掌心半颗宝珠虽蒙了薄苔,嘴角笑意仍温润如初。睹一眼弥勒像,顿感所有烦恼,统统抛开,心情立马好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刻与石洞的价值,早已超越了“景观”二字。飞来峰石刻是南方石窟艺术的活史书,从五代到元,数百年间的匠人在此挥凿,将时代印记刻进石头:元代藏传佛教造像的莲座卷草纹带着异域风情,与宋代汉族罗汉像相映,见证着历史文化的碰撞与交融。</p> <p class="ql-block"> 灵隐寺的建筑布局依山而建,古朴幽静,寺内建筑如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等,皆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庄严而肃穆。</p> <p class="ql-block"> 踏入灵隐寺,仿若踏入了一方超凡脱俗的佛国天地,只见院内烟雾袅袅,如轻纱曼舞,缭绕在古木殿宇之间,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一众游客手持香火,神情瞬间变得虔诚无比,仿佛在刹那间化身为真正的佛教信徒。</p> <p class="ql-block"> 我亦随着人流,请了一炷免费的香火。学着众人的模样,我手持香火,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缓缓躬身朝拜。每一次俯身,都倾注着内心的诚挚;每一次默念,都饱含着对生活的期许。我想,与身边的人们一样,大家心中默念的,大抵都是祈求健康平安,渴望事事顺遂这般美好的愿望吧。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每一个祈愿,都像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种下,期待着未来的日子里,能生根发芽,绽放出美好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隐匿在灵隐寺中轴线的侧翼,堂内,五百罗汉像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每一尊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灵魂。他们姿态万千,或静坐冥思,神色安详,似在思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或昂首挺立,神情激昂,仿佛正在向世人宣讲佛法的深邃智慧;又或面露微笑,憨态可掬,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与宽容。他们的喜怒哀乐,无不展现出世间百态,让我不禁感叹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一页都写满了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洞察。</p>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的建筑结构独具匠心,呈“卍”字形,这一巧妙布局蕴含着深远的寓意——万法唯心、万德圆融、万缘俱息。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有序的佛国世界,每一步都像是在与佛法的智慧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堂内还设有四大名山铜殿,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分别供奉其中,他们象征着大智、大行、大悲、大愿,宛如四座熠熠生辉的灯塔,为众生指引着心灵的归处。</p> <p class="ql-block"> 这五百罗汉,恰似人生的五百种模样,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在寻觅属于自己的修行之路,而罗汉堂中的他们,仿佛在轻声启示着我: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境遇,都应始终保持一颗平和、善良且充满智慧的心。</p> <p class="ql-block"> 从罗汉堂拾级而上,沿着中轴线缓缓前行,一座气势恢宏的殿堂便出现在眼前,这便是灵隐寺的入口——天王殿。抬眼望去,山门上高悬着“云林禅寺”的匾额,字体雄浑大气,为清康熙帝御笔亲题,岁月的洗礼让它愈发显得古朴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 踏入天王殿,仿佛跨越了一道通往佛教世界的门槛。殿内,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地端坐在中央,他那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仿佛能化解世间所有的烦恼与忧愁。两侧的四大天王,威风凛凛,他们手中所持的法器,寓意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一尊神像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拥有着无尽的力量,默默守护着世间的安宁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 告别天王殿,继续沿着中轴线向上攀登,一座宏伟壮观的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这便是灵隐寺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远在大雄宝殿之外,洪亮的梵音便如潮水般涌入耳中。初闻之时,我竟错以为是播放器传出的声响。待步入殿内,才发现这震撼人心的声音,源自数十位正在诵经共修的僧众。</p> <p class="ql-block"> 男僧与女僧们身披厚重袈裟,于未设空调的大殿之内,在炎炎暑气的重重包裹下,心无旁骛地弘扬佛法。那袈裟虽厚重,却压不住他们对佛法的虔诚。酷热好似无形的绳索,试图扰乱他们的修行,仅有个别僧众在案头摆上迷你小风扇,然而,豆大的汗珠还是不住地从他们脸颊滚落,洇湿了衣领。</p> <p class="ql-block"> 即便如此,他们的神情依旧庄重且专注,仿若外界的酷热不过是过眼云烟,全身心沉浸在与佛法的深度交融之中,仿佛已与这梵音、这佛法,融为一体,构建出一方独属于他们的清凉世界。</p> <p class="ql-block"> 从大雄宝殿向上,来到了药师殿。药师殿内供奉着东方三圣,药师佛居中而坐,神态安详,慈悲的目光俯瞰着众生。传说中,药师佛能除众生病苦,使众生身心安乐,他手中的药钵仿佛装满了治愈世间疾苦的灵丹妙药。左右两侧的日光天子和月光天子,分别象征着光明与清凉,他们如同药师佛的得力助手,为众生带来希望与慰藉,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炎热中感受到清凉。</p> <p class="ql-block">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常常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却忽略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而药师殿,就像是一个心灵的驿站,让我们在这里停下匆忙的脚步,反思自己的生活,祈求身心的安康。</p> <p class="ql-block"> 奈何时光匆匆,行程紧凑,藏经楼以及位于最高处的华严殿,我仅能于殿外匆匆一瞥,便不得不脚步匆匆地离去。那惊鸿一眼,虽未能细细领略其中的精妙,却也在心底留下了一抹难以磨灭的印象,为此次灵隐寺之行添上了一丝遗憾,也多了一份日后再来探寻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 灵隐寺之行,如同一趟心灵的修行之旅。从罗汉堂的百态人生,到天王殿的祈愿平安;从大雄宝殿的佛心慈悲,到药师殿的祈愿安康;从藏经楼的智慧传承,到华严殿的至高境界,每一步都让我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这座古老的寺庙,宛如一座精神的家园,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