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毛主席和李淑一合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淑一(1901—1997),女,格律诗人,湖南望城人。1915年3月她随父亲李肖聃去北京,入直隶省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返湘,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0年9月又入长沙私立福湘女中求学,与同年冬天成为毛主席夫人的杨开慧同学结为挚友。经杨开慧介绍,李淑一与当时湖南农运领导人之一的柳直荀认识,1924年10月与柳结为伉俪。婚后,在柳的影响和帮助下,李淑一接受了革命思想,曾掩护郭亮、李维汉等从事地下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柳直荀(1898—1932),湖南省长沙县人,字克明,中共党员。他早年投身学生运动,192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与组织湖南农民运动和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时期,他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为巩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2年9月,柳直荀在湖北洪湖“肃反”中被杀害。此后,李淑一一直孀居,含辛茹苦抚育两个烈士遗孤长大成人。</span></p><p class="ql-block"> 1957年1月,李淑一把她在1933年写的纪念柳直荀烈士的《菩萨蛮·惊梦》词寄给了毛泽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菩萨蛮·惊梦</b></p><p class="ql-block">兰闺索莫翻身早,夜来能动愁多少。</p><p class="ql-block">底事太难堪,惊依晓梦残。</p><p class="ql-block">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p><p class="ql-block">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词的大意是:我在卧室中早早地便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晚上独自一人时愁绪万千。所经历的事情让我难以承受,夜晚惊醒时依稀记得一点梦。我出门在外的丈夫不知现在哪里,已经六年没有他的消息了。醒来回忆起跟他离别的情景,眼泪把衣服都湿透了。</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读后大为伤感,于1957年5月11日回信并写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赠李淑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柳直荀和李淑一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蝶恋花·答李淑一</b></p><p class="ql-block"> <b>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我失骄杨君失柳,</p><p class="ql-block">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p><p class="ql-block">问讯吴刚何所有,</p><p class="ql-block">吴刚捧出桂花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寂寞嫦娥舒广袖,</p><p class="ql-block">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p><p class="ql-block">忽报人间曾伏虎,</p><p class="ql-block">泪飞顿作倾盆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这首词上阕以仙境寄哀思,下阕以人间庆胜利,虚实相生,情感层层递进,将个人悲痛升华为对革命精神的永恒礼赞。此词虽以悼念为表,实则蕴含着毛泽东对挚爱夫人杨开慧烈士与革命挚友柳直荀烈士的深切缅怀,“我失骄杨君失柳”,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革命先驱的无尽追思与崇高礼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 杨开慧(1901—1930),字云锦,乳名霞,女,汉族,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清泰都乡板仓(现开慧镇开慧村),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伦理学家、教育家杨昌济女儿。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与毛泽东结婚,1927年,于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10月,于长沙板仓被捕。1930年11月14日,殉难于长沙识字岭,时年29岁。</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杨开慧及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编辑 偶尔,山东临沂人,生于1950年1月,1970年1月毕业于青岛冶金建筑学校。早年从事过文艺副刊编辑工作,现居安徽省马鞍山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