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六仕女扶口瓶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

<p class="ql-block">作者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678582</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文中所用图片是个藏自拍。</p> <p class="ql-block">  这件罕见的加彩六仕女扶口贴塑宝相花素烧瓶,是我多年前在河南巩义(原巩县)地区收的,从器型、加彩、藕粉色胎质上看,应是唐代巩县窑的三彩素烧器。</p><p class="ql-block"> 这件加彩六仕女扶口瓶,高25.6厘米,足径7.95厘米,最大腹径15.2厘米。在饱满的肩及口间等距贴塑有长袍水袖的一肩上扬扶瓶口、一肩微屈收于腰腹部站立的六个仕女(已佚五个),仕女绕肩及胸前下垂的飘带上加了蓝彩,宽大而又轻薄的衣摆如风吹般向瓶肩外飘飘然而飞荡,仕女身姿婀娜多姿,有飘飘欲仙随时飞升之感。</p><p class="ql-block"> 在饱满的上腹部,分三组贴塑有由一朵为中心六朵相围的宝相花纹,宝相花上亦挂满蓝彩。近足处紧收成束腰状,平足,瓶体为模印,通体施有白色化妆土。显然这是一件唐三彩或唐二彩(泼绿)的素烧器。</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大多数窑口的工匠,即从业人员,多是在农闲暇之余才制坯、烧瓷的,即制瓷业是副业。后来,随着窑口知名度的提高,所烧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才有一些工匠由业余转为专职窑匠。</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这样,依然有一些时段是不适合炼泥、制坯的。比如雨季、冰天雪地的三九寒冬、农忙、年节时期。</p> <p class="ql-block">  在不适合炼泥、制坯的时段,万一来了大订单怎么办?于是乎,聪明的窑匠就在适合制坯的时候,提前预制出来一批,为了便于保存,以及生产工艺之要求,在坯胎上加彩,或施上化妆土,或刻划戳印,或贴塑上所需的纹饰入窑烧成“素胎”器存放,之后,再依据订单之要求,是施白釉、黄釉、黑彩以满足客户之需求。</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像巩县窑这样的知名大窑口,它的产品通过隋唐大运河入海,远销海外。所以,该窑系产量极大,其素烧器自然而然的也就要多。</p> <p class="ql-block">  再者,唐沿汉制,厚葬之风盛行,达官显贵多用精美陶瓷陪葬以彰显身份、地位。而小门小户者亦有样学样,也会尽最大努力的陪葬一些器物,而那些还没有施釉的素烧器因其价格低廉(施釉后再烧制,成本就上来了),颇受财力有限、却还要“郑重其事”之流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基于这一实际情况,目前绝大多数在市面流通的素烧器来源于这两类:窑址遗留,墓葬出土。我收藏的这件罕见的加彩六仕女扶口瓶,也应是这两类中的一类。</p> <p class="ql-block">  我收藏的这件罕见的加彩残六仕女扶口瓶,应该是窑址遗存。</p><p class="ql-block"> 此瓶到我处之后,即有博物馆有收藏意向,由于我缺少这类器物,就一直不舍得出手。</p><p class="ql-block"> 期间有人反复劝我,把唯一留存的一个残仕女(亦作飞天)敲掉,把粘接痕用苦土浆覆盖一下,可以当作一个整器出售,整器的价格会高不少,如果不做敲掉处理,只能当作残器,价格上就会受损!站在在商言商的角度,这一建议是可行的,利益最大化嘛。然而,我却没有这样做,这是因为我想保持器物的原状态:一旦敲掉残俑体,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器物了,失去了它的真实面貌,灭失了其所应保有的信息及文化符号了。咱们不能因一点蝇头小利而忘“大义”,这也是我一直不敲掉残俑体,保留它“残器”的真实面貌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这件加彩六仕女扶口贴宝相花瓶虽残却珍,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要远远高于经济价值!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具有收藏价值的巩县窑唐代艺术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