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紀念碑(原創)

菅伟民

<p class="ql-block">(資料和圖片均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8日,又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無法忘记的日子,因为九十三年前的这天,日本鬼子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从此,日本鬼子在我国到处烧杀抢劫、奸淫掳掠残害无辜,犯下了桩桩件件惨绝人寰、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从此,我国亿万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三千五百多万英烈为国捐躯。因而国仇家恨永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更警示后人牢记那屈辱的历史,奋发自强。全国各大城市为铭记历史、緬懷革命先烈、警示後人,都建有这样那样的纪念碑。上午十点市区拉响的防空警报声,让我不由得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那段历史的追忆,对无数先烈的缅怀。</p><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午,独自骑行前往长葛的四二惨案纪念碑观瞻。回来之后就想写一寫家乡的纪念碑。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是后人为纪念已故人物或重大事件或者庆祝战争胜利而建立的石碑。材質、大小、高低、形狀各異的纪念碑,不僅是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更是後人對無數革命先烈的敬仰、緬懷、警示。我国不僅有十大纪念碑: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缅怀1840年以来为了反抗内外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各个时期的斗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建的;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原名“抗战胜利纪功碑”,1947年建成,象征抗日战争胜利,现为重庆地标;南京渡江胜利纪念碑‌:1979年建于南京鼓楼区,纪念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江西井冈山,纪念秋收起义及井冈山斗争中的烈士;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913年建于成都人民公园,纪念四川保路运动烈士;红军长征纪念碑‌:位于四川松潘县,纪念长征精神,碑园含主碑和雕塑群;百团大战纪念碑‌:矗立于山西阳泉狮脑山,纪念1940年百团大战的辉煌战绩;五卅运动纪念碑‌:1990年落成于上海,纪念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秋收起义纪念碑‌:2000年建于江西萍乡,纪念1927年秋收起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分布于南京多个遗址,纪念1937年大屠杀遇难者。‌‌‌‌</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城市都建有抗战胜利纪念碑或缅怀抗日战争中无数遇难同胞的惨案纪念碑。除此之外,还建有许多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投降后我国十六个受降区,接受日军投降后,一些城市的仁人志士自发捐资修建了受降亭或受降纪念碑。唐山大地震十年后当地人为纪念缅怀那一建了唐山大地震纪念碑,1975年8月5日,驻马店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涝灾害,为此遂平县修建了“七五·八抗洪英雄纪念碑。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南岳衡山香炉峰下方,距南岳古镇4公里处的南岳忠烈祠是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建,南岳忠烈祠是中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也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纪念地之一。中华民族阵亡将士的总神位就设立于此。广场正中稍后“七七”纪念碑,五颗石制巨型炮弹直指蓝天,碑座正前方和东西侧分别用汉白玉嵌有“七七”二字,寓全民奋起,勿忘国耻,“武力御侮”之意。</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鄉许昌这片大地上,不僅有豐厚的三國文化遺跡,更有無數革命先烈留下的历史机构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抗日战场遗迹。除了许昌市烈士陵园中轴线上的由朱德总司令题词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以及襄城、禹州、长葛、等烈士陵园里的纪念碑外,还有几座特殊意义纪念碑,每座碑蕴含着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许昌10万余名工人、农民、学生、商人参加反帝斗争。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许昌县农民运动发展迅速,不仅成立了许昌县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团,还牵头成立了河南省农民协会。中共许昌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积极组织农民协会配合北伐军作战,造成京汉铁路中断,使奉军行动受阻,被迫从许昌往北溃退。</p><p class="ql-block"> 1928年2月12日,在中共许昌县委书记李杜、县委委员薛朝立等人领导下,司堂村及周边村庄的2000多贫苦农民高举工农革命军大旗,举行农民暴动,杀土豪、焚地契、开仓分粮,引起国民党反动势力和土豪劣绅的恐慌。2月15日,国民党许昌县当局调集两个团的兵力,对参加暴动的农民进行屠杀和迫害,先后有100多名暴动骨干被逮捕,105名暴动骨干及其家属惨遭杀害。由于叛徒告密,转移到开封开展地下工作的薛朝立不幸被捕入狱,并于1929年9月壮烈牺牲。司堂农民暴动打响了豫中农民暴动第一枪,在河南农民革命运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年上海《申报》发表“共产党武装占领许昌西北乡一带”的消息,轰动全国。</p><p class="ql-block"> 1944年,侵华日军为打通平汉铁路南段,发动了河南会战。许昌是平汉铁路中段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重要。日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从北、西、南三面同时向许昌发动进攻。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29师爱国官兵,在师长吕公良带领下浴血奋战,并通电全国,决心抗战到底,誓与许昌共存亡。终因实力悬殊,许昌城被日军攻破,吕公良和2000多名官兵战死沙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虏、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许昌是国民党军的重要屯兵站和军事物资补给站。为了切断敌人的补给线,1947年12月,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发起平汉路战役,三纵奉命破击官亭至许昌段铁路,于12月14日夜发起总攻。</p><p class="ql-block"> 许昌城城墙高约两丈,护城河宽约五六丈且水深一丈有余,城门处的桥梁是进城必经之地。西门外有一座木桥,是进入西门的唯一道路。第23团担负主攻西门的任务,纵队首长命令要确保这座桥决不能让敌人破坏,同时想尽一切办法集中火力攻破城门外的敌地堡,摧毁敌人火力点。3营8连指导员李华带领爆破队趁着夜色越过护城河后,连续进行了4次爆破,仅仅用了8分钟就炸开了西城门。副连长杨佩山带领30名突击队员,在炮火的掩护下跨过独木桥,没等敌人发现便攀上了城楼。紧跟着,8连战士全部突进许昌城内。王明杰、吴之习、陈祖德、宋玉华等战士占领了城头上第一个碉堡,缴获了两挺机枪及100多颗手榴弹,依托这个碉堡打退数十倍的敌军4次夹击,使敌人未能前进一步,保证了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冲进许昌城。某团2连2班更以生动的“战场喊话”使敌人一个完整的战斗连一枪未放即放下了武器。该团排长夏登高带领一个班在城墙上冲破敌火力网,接连攻下40个地堡,打垮了敌人的两次反冲锋,生俘40余名敌军,全班无一伤亡。经过13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共毙俘敌官兵70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1947年12月2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以《解放许昌的勇士们》为题,称赞此举为“解放军英勇机智以少胜众之范例”。</p><p class="ql-block"> 为了配合解放战争形势需要,从1947年12月到1948年6月7日,我军攻克许昌后又多次短暂撤离,先后6次解放许昌,形成了“六进五出”的“拉锯”局面,彻底打乱了敌人在中原地区的全面防御体系。在6次解放许昌的战斗中,宋左年、李启忠、赵宝金等许多年轻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值得告慰他们的是:他们付出生命得来的许昌解放,使豫皖苏解放区和豫西解放区连成一片,彻底切断了中原之敌的南北联系,为我军在中原战场上更主动地歼灭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 1944年的许昌保卫战,是抗战期间一场可歌可泣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十九师的3000名士兵浴血奋战,幸存者寥寥无几,师长吕公良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 為此,1951年许昌建了佔地63.6畝的烈士陵園。陵园纪念广场东西中轴线上矗立着一座高29.6米的纪念碑,外形是两支汉阳造步枪造型,象征着解放许昌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支劲旅。碑体正面镌刻着朱德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底座刻有2017年重修许昌烈士陵园时的碑文,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中原腹地,汉魏故都。近代以来,英雄辈出,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谱写出许昌历史的新篇章。其光辉业绩,与天地同在;其革命精神,与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时期,许昌的仁人志士为灭帝制、求共和慷慨赴义;大革命时期,许昌的优秀儿女为援五卅、助北伐血洒桑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许昌的先锋英华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暴动司堂、浴血中原;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将士为固守许昌城、抗击日寇野蛮侵略喋血沙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子弟兵为六次解放许昌、建立新政权不畏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英烈楷模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献出生命。长河悠悠,逝者如斯,掬滴撮要,实难胜表。</p><p class="ql-block">适逢盛世,慎终追远。为旌表先烈,垂训来者,乃重修陵园,以慰英灵。</p><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碑文高度概括了许昌在近代以来英勇斗争、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生动讲述了英雄先烈为了谋解放幸福、求和平美满前仆后继、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充分展现了党和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矗立在鄉村的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第一座就是我去了不止一次的位于建安区苏桥镇司堂村的农民暴动纪念碑。1927年10月,许昌县委书记李杜和陈云登、薛朝立等,根据党的八七会议关于发动农民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精神,先后到许昌县西北一带开展工作。1928年,在中共许昌县委的领导下,李杜、薛朝立等人决定以司堂村为中心发起农民暴动。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们在许昌县苏桥镇司堂村一带,积极发展党团组织,发动农民群众,成立了农民协会。</p><p class="ql-block"> 1928年2月12日,党组织领导发起司堂农民暴动,薛朝立任总指挥。他们高举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杀土豪、焚地契,震撼了豫中大地,沉重打击了当地的反动势力,取得了初步胜利。2月15日,在国民党和地主武装的联合攻击下,司堂农民暴动失败。司堂农民暴动是党领导豫中农民发起的最早的武装暴动,在许昌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p><p class="ql-block"> 1990年4月,当地政府在司堂农民暴动遗址前建了一座高10米的纪念碑。1994年,该遗址被许昌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建安區政府為打造紅色文化,對紀念碑做了拆除重建新建的的紀念碑高19.28米,周圍建有5500平方米,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p><p class="ql-block"> 每年清明节,不少党员、群众以及周边学校的学生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向司堂农民暴动纪念碑献花。</p> <p class="ql-block">  第二座就是也去过几次的位于长葛市銘心路上的四二惨案紀念碑。1999年出版的《长葛史话》是这样记载四二惨案的:1944年4月23日,日军进犯和尚桥。4月24日(农历四月初二)和尚桥、辛庄、湾张、周庄、后岗、韩庄及周围十几个村庄的群众为了不把仓库里的粮食留给日军,纷纷到和尚桥粮库背粮食。群众行至清潩河岸边时,日军突然出动,将他们赶到一块空地上。群众奋力突围,只有部分人冲出包围。当天,日军灭绝人性地疯狂屠杀,造成200多名平民惨死,受伤和遭受凌辱的不计其数,其中有30多名老人、妇女、儿童被日军赶到桥南的一口枯井内,惨遭杀害。辛庄村的周棉妮等两名妇女深夜从枯井中爬出,死里逃生。</p><p class="ql-block"> 1975年,长葛县革命委员会在惨案发生地为死难者树立了纪念碑。因当地群众习惯以农历计时,故将其命名为四二惨案纪念碑,并将那条街命名为四二路。四二惨案纪念碑位于原化肥厂北墙外,为四棱形青砖水泥结构,高8米,正面有7个行体大字:四二惨案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1987年6月,四二惨案纪念碑被长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第三座位于襄城县紫云镇孟沟村的六王冢惨案纪念碑。抗日日战争时期,日军在襄县无恶不作,最令人发指的是发动了发生在我省境内的最大惨案——六王冢惨案。</p><p class="ql-block">1944年4月,日军纠集重兵发动河南战役。5月,日军攻占襄县前夕,不断出动飞机狂轰滥炸。群众扶老携幼,弃家避难,大多逃到令武山、紫云山一带。</p><p class="ql-block"> 据六王冢惨案遗址附近居民王五军等介绍,1944年5月3日下午,日军把抓到的逃难群众集中驱赶到六王冢附近,傍晚开始对手无寸铁的他们进行集体屠杀。据不完全统计,六王冢惨案受害群众有2000余名,受伤群众有800余名,被奸污妇女有200余名;损失房屋2000余间、牲畜500余头、生产工具300余件。</p><p class="ql-block"> 20世纪末,襄城县在六王冢附近填埋了1000多名中国军民的水井旁,建造了六王冢惨案纪念碑。这是中国人民苦难历史的纪念碑,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第四座是位于鄢陵县马坊乡东程岗村的程留賓烈士紀念碑。该纪念碑高约7米,砖石砌成,中间有石刻碑文。程留宾,(1918-1947)字聘之。1918年12月23日出生在鄢陵县东程岗村一个农民家庭里。</p><p class="ql-block"> 程留宾8岁在本村读私塾,一年后到县城云衢小学就读,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县初级中学。1936年春,他到开封黎明高级中学学习,此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1937年春,由于家庭日渐困窘,程留宾被迫中途辍学。回家不久,他参加了中共鄢陵县地下党举办的“读书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革命书籍,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并决心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强盛而英勇斗争。</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爆发后,程留宾积极投入到鄢陵县地下党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并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随抗日救亡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程留宾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经中共豫东特委批准,担任中共鄢陵县工委组织部长。1939年5月,根据党组织的决定,他与程雨农一起,于程岗学校组建了150人参加的“抗日大同盟”。同年冬,他又根据中共鄢陵县中心县委的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程岗学校开办了秘密党校,仅用半年时间,就将全县所有党员分期轮训了一遍。</p><p class="ql-block"> 程留宾有坚强的党性和高度的组织观念。其胞兄有时吸食毒品,经多次批评教育,并无改正,程留宾断然向组织建议,停止其兄的组织生活。1946年6月,原中共鄢陵县委选送到豫鄂边区的党员在中原突围后先后返回鄢陵。这些同志原都是程留宾的老相识,上下级,但因未带组织关系,都被程留宾按党的组织原则转送到豫东特委。</p><p class="ql-block"> 1944年2月7日,中共鄢陵中心县委决议,由程留宾同志代理县委书记。当时鄢陵党组织的力量处在最薄弱时期,程留宾仍团结全体党员,依靠群众,坚持斗争。6月,他和其兄程留鑫组成了一支20余人的武装,活动在鄢、扶交界处,多次割断日伪的电话线,打击献媚日军和欺压人民的地方劣绅,先后收缴反动地主、劣绅的长短枪20余支。</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日伪军仍盘踞鄢陵。程留宾于9月26日带领田志高、谷凤吾等同志化装去扶沟,向中共鄢扶县委汇报了日伪军在鄢陵的详细情况,并呈交日伪城防图,要求迅速派部队解除日伪武装,接收日伪投降。返鄢涂中,得知中央军八十一师已提前进城、伪军贺凯还率部南逃的消息后,程留宾当即复返扶沟,汇报这一新的情况。中共鄢扶县委根据这一情报,立即告知八路军水西支队截击贺部,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后经党组织批准,任陵中镇副镇长。从此,他便以副镇长的身份出入敌人内部,收集了大量国民党的内部情报,为人民解放军筹办医药、子弹和通讯器材并多次向鄢扶县委请示及早解放鄢陵县城。</p><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中央军十一师再次进犯鄢陵,中共鄢扶县委主动撤离。11月22日,程留宾身份暴露。当晚,国民党特务20余人包围了程留宾的家,疯狂地向住室投掷手榴弹,程留宾破门而出,身中数弹,光荣牺牲。年僅29歲。</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是位于禹州市顺店镇顺东村的革命烈士紀念碑。该烈士纪念碑为砖砌碑体,占地面积28平方米,是禹州市顺店镇顺西村人康金安于2000年清明节捐款所立,纪念的是肖戴天、李超群、赵栓紧、刘其兰7位革命烈士第九座是位於禹州市順店紀念肖戴天、李超群、赵栓紧、刘其兰等七烈士的革命烈士紀念碑。1923年出生的肖戴天家住河南省偃师县山化乡肖东沟村,原名心田,化名丁一。他出身农民家庭,幼年时期,曾先后在偃师县立一小和洛阳市“河南省立第八初级中学”读书。少年时代即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善作诗文,酷爱进步书刊,并崇尚革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积极投身青年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第二年,十五岁的肖戴天在洛阳、偃师一带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思想激进,富于理想,经常用诗文做战斗檄文,反映民间疾苦,控诉日寇暴行,大胆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丑恶罪行,并以诗歌为斗争武器,在周边群众中宣传抗战,唤醒民众,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掀起了民众抗日救国的热情。他的文章有傲视群雄、展望未来的深情壮志。如“翠柏雄视宇寰,昂然截苍天,但愿我与精神同,誓复旧河山”,具有岳飞《满江红》的意韵,诗文流露出他爱国忠贞、敢于斗争的精神,显示出年轻志士铮铮铁骨和爱国忧民的不凡气度。肖戴天对革命圣地延安格外崇拜,不久即来到延安,走上了抗日救亡道路。在那里,他如饥似渴潜心攻读《共产党宣言》、《中国抗日必胜论》、《论持久战》等著作,开阔了视野,认清了革命形势,掌握了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根据抗日战争总体形势需要,肖戴天受命组建禹县抗日民主政权,担任禹县玩花台第六区抗日人民政府区长。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9至11月,以皮定均为司令员的抗日先遣支队和以王树声为司令员的河南军区抗日人民军先后进驻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21岁的肖戴天工作积极主动,每天深入农户,进行访贫问苦,充分发动群众,开展倒地运动,使禹县西部山区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并与周边的密县、登封、郏县、汝州等连为一片。1945年农历7月中旬,玩花台区干队配合兄弟部队赶赴密县歼灭日军,肖区长奉命留守,坚持工作。匪徒杜春生闻讯,随即向国民党河南省保安第四旅旅长习子猷所属驻禹团长张锡爵告密。7月28日,天刚蒙蒙亮,张锡爵就命大队长李同德率两个中队约五百多名匪徒突然包围了玩花台区政府。在敌众我寡、力量极为悬殊的危急时刻,肖戴天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他命令属下立即烧毁全部文件,迅速率领三十多名区干队员向外转移。由于敌众我寡,他指挥其他战友向后山突围,自己带领几名骨干成员留下来掩护。他手持双枪,以树为掩体,向敌人射击,且战且退。他每发必中,每一枪都打向敌人脑门,连续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后来由于子弹打尽,疯狂的敌人一起涌上来,年仅22岁的肖戴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此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还有李超群(区民政助理)、赵栓紧(区干队班长)、刘其兰等。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自发掩埋了烈士遗骨。禹州市烈士陵园建成后,烈士遗骨陆续迁入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第六座是位於鄢陵縣只樂鎮只樂復生學校裡的為劉復生、張續仁合立的烈士紀念碑。一座立于1949年,一座立于2013年。刘复生出生于1916年,自幼家贫,智勇双全,不到20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漯河保卫战中,刘复生曾把一个手榴弹塞进日军坦克,炸毁了坦克。</p><p class="ql-block"> “刘复生在鄢陵县做地下工作时,经常装扮成货郎,利用绠会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老百姓都很拥戴他。”赵水清说,他还为八路军筹粮、送药品、收集情报,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政府将杀害刘复生的两个叛徒曹水金、曹水旺绳之以法。后来,政府在刘复生牺牲的地方,为他和张绪仁立了烈士纪念碑。当地群众为了纪念刘复生,经过批准,将曹桥学校更名为只乐复生学校。2013年11月,政府第二次为刘复生立碑,碑头为“永垂不朽”,碑文为“刘复生、张绪仁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第七座是位。禹州市方山镇角子山的无名烈士碑。在该山的旗杆峰下,金灿灿的油菜花田里,当地百姓为一位无名的英雄墓前,庄严立起了一块“抗日无名英雄纪念碑”。於禹州市方山鎮角子山的“抗日無名英雄紀念碑”。碑文记载着这样的故事:1945年春天,在禹州市角子山东麓围歼日伪顽匪的浴血奋战中,一位刚满20岁的八路军战士英勇作战,身负重伤,送至栗子沟村医治。但未及抢救,更未知其姓名、籍贯等情,这位年仅20岁的抗日战士就惨烈殉国。群众们眼含热泪把英雄埋葬在角子山旗杆峰下,这里奇峰秀水山花烂漫,寄托着当地老百姓的无限哀思每年清明,大家都来到碑前献花悼念这位无名的抗日英烈。</p><p class="ql-block">在禹州浅井村保存有宋聘三烈士的故居,他是中共禹州早期党组织的领导人,1929年牺牲,是禹州第一名共产党人烈士;在禹州文殊镇陈岗村建有“革命老区功德纪念碑”,记述了该村的革命志士的光荣业绩;在神垕镇乾鸣山巅修建的“烈士墓”,安葬着1945年6月八路军与日伪军作战牺牲的8名战士。还有在顺店镇东村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方山镇杏山坡村保存的“王万青烈士墓”等等,都纪录着在禹州大地牺牲的英名和业绩。他们都是1980年4月以前被官方所发证认可,载入史册,为世世代代人民尊敬的英烈。1944年9月,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司令员皮定均、政委徐子荣带领下渡过黄河后进入禹县,之后八路军的一、三、四、六支队也陆续进入,相继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河南军区。在禹州西的鸠山、浅井、神垕等地建立党的组织,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及抗日武装。当时的河南军区的领导机关曾一度设在鸠山镇楚黄庄村,八路军的后方医院也在这里。1945年的4、5月份,在神垕战役中,有两名八路军战士重伤(其中一位腹部炸伤,肠子流到体外)被转到这里治疗,因伤太重而亡。当地军民把这两位烈士遗体抬至崖上两个废弃的窑洞里而丘封起来。日久洞塌,两位烈士就永久安息在了这里。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楚黄村的农民还记得两位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伤势等情,每年清明还有村民、学生来到这里举行祭奠和悼念活动。其后岁月如流,后辈人逐渐淡忘,知情这两位烈士的人越来越少了。</p> <p class="ql-block">第八座是位於禹州市文殊鎮陳崗村的“革命老區功德紀念碑。”陈岗村是革命老区,当时参加革命的有76人。1944年129师特务团团长皮定均奉命组成豫西抗日游击队,任司令员,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在浅井、方山、文殊一带开展抗日狙击战。在这个大背景下,英勇不屈、不怕牺牲的陈岗人积极投身革命。抗战时期,皮定均、张才干率领的八路军曾到过陈岗,村民为了抗击日伪,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积极筹集粮草,参军参战,组成民兵,拿起武器,建立保卫新政权1945年7月,以陈岗民兵为主成立的禹县民兵独立大队,是禹西解放区和禹县人民政府的安全屏障。本村民兵任国瑞任大队长,自筹枪支三十多支,缴获敌伪枪支七十多支,配合八路军武工队站岗放哨,搜集情报,且主动出击,打击扰乱敌人,迫使驻在柳林、坡街、绳里、关帝庙等地的伪军不敢轻易西犯我解放区,对驻扎在唐庄、官寺的我八路军军事指挥机关及军政干校起到了屏障作用。</p><p class="ql-block"> 为此,时任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史树荣,命名陈岗村为“禹县民兵抗日模范村”,授予任国瑞为“民兵模范”。</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陈岗人民和陈岗民兵为我国的革命事业所立下的不朽功勋,陈岗村在上级政府的关怀下,由“革命老区促进会”、“县人民武装部”、“镇武装部”三级领导批准,陈岗村为“陈岗革命老区”。并于1999年8月1日,在陈岗小学校院内树立了《革命老区功绩纪念碑》一座。</p> <p class="ql-block">第九座是位於建安區蘇橋鎮南村東南的紀念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五位無名東北烈士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  第十座是位于建安区榆林乡第一初级中学院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是由榆林乡退休干部、共产党员朱清安发起,刘玉亭、朱清治、赵林广、王国卿、魏伍鑫五位离退休老干部共同努力,為紀念榆林藉蕭潮、劉昭平、林廷珍等十四名革命先烈而建的。</p><p class="ql-block"> 榆林乡不仅是有名的花生、小米之乡,还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从1936年冬到1937年春,就有王泗、刘昭平、胡广恩、晁国庆、王征瑞等一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就达到14名。2008年底,榆林乡被河南省民政厅命名为革命老区乡镇。</p><p class="ql-block"> 得知消息後,榆林乡退休干部、共产党员朱清安便萌发了为本乡烈士修建一座纪念碑以教育后人的心愿。朱清安的提议很快得到了该乡刘玉亭、朱清治、赵林广、王国卿、魏伍鑫五位离退休老干部的赞同,也得到了市解会和榆林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说干就干,他们决心建一座烈士纪念碑以教育后人。几位老人骑自行车历时半载行程上千公里,足迹踏遍了榆林乡各个村落,还到周边部分乡村进行宣传募捐,收集整理先烈们的革命事迹,并把十几名革命烈士或军人的事迹整理成册。六位老人以榆林乡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和榆林乡关工委的名义,向在外学习工作的榆林籍人士发出了《告全乡同胞书》,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响应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东榆林村正在四川上大学的朱涛,主动承担起了免费为纪念碑做预算、绘图纸的工作。榆林籍贾庄村在内蒙古经商的民营企业家安学德刚刚为扩建乡敬老院捐资30万元,得知六位老人筹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的消息后,又迅速捐款1万元……</p><p class="ql-block"> 全乡31个行政村,就有30个村力所能及地捐了款。姬家营村是前不久因南水北调刚刚从南阳淅川整村搬迁的移民新村,村干部闻听此事后,也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300元现金交到了乡老干部活动室。榆林乡离退休干部职工、榆林籍在外人士闻讯也纷纷行动,先后有300多人参与捐款。你50,我100,他200,300……数量不等的捐款,为了同一个目标,纷纷汇聚在了一起。短短几个月,六位老人筹得资金10多万元。</p><p class="ql-block"> 2009年11月8日,凝结着榆林老区人民深情厚意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在该乡一中西南角破土动工。2010年4月2日,一座高9.1米,由钢筋水泥结构、朱红大理石贴面、金黄色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顺利落成……“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耀眼夺目。2016年又籌資建了60多平米的紀念館。館內陳列了十四名烈士的凝結著生命和鮮血的立功喜報、革命烈士證明書、抗美援朝軍人犧牲證明書等。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榆林籍的肖潮(原名晁国庆)、刘昭平、林廷珍、张水长、张喜明、杜木章、姬丙谈、姬顺福、李万玉、刘水云、刘清峰、贾新朋、王国正、李明灿等十四名英烈为祖国之富强,为民族之复兴,为民生之幸福,为主权领土之完整,别骨肉,告乡亲,离桑梓,在驱倭寇,平内战,抗美帝,保建设中,拓疆拔城,捐躯殒命,换来今日之繁荣。他们的功照千秋,绩放光辉,业彪史册,德积耀祖,聚福泽后,浩气存映山河。为表达对已故先烈们的沉痛悼念与崇高敬意,为激励后人弘扬革命烈士遗志,发扬革命传统,树立爱国情怀,推动老区经济建设,特筹资勒碑明志,垂示后代。</p><p class="ql-block">十四名英烈为祖国之富强、民族之复兴、民生之幸福、主权领土之完整,别骨肉,离桑梓,驱倭寇、抗美帝、拓疆拔城,捐躯殒命,换来今日之繁荣。他们的功照千秋、绩放光辉,业彪史册,德积耀祖,聚福泽后,浩气存映山河。</p><p class="ql-block">当天上午九时,许昌市老促会会长张焕章,许昌县老促会会长王德成、榆林乡党委书记朱东峰,榆林乡人民政府乡长李刚等市、县、乡领导共同为纪念碑揭幕。十多名少先队员代表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纪念碑献上了鲜花。<span style="font-size:18px;">榆林乡老促会会长、筹建纪念碑发起人朱清安老人心潮澎湃,</span>随口作诗一首:</p><p class="ql-block">树碑立传祭英魂,</p><p class="ql-block">回归故里继后人。</p><p class="ql-block">立志成才为祖国,</p><p class="ql-block">忠于人民报母恩。</p> <p class="ql-block">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懷念村莊,更懷念無數的革命先烈。城市是村莊的紀念碑,因為城市的日新月異的發展讓一個個村落消失了,成了城市里的一條街道一條路。沒有無數先烈拋頭顱撒熱血的浴血奮戰,就沒有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他们有的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有的牺牲在上甘岭和长津湖畔,有的依然葬骨他乡。他們的身軀雖然早已不在,但他們留下的“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的精神是留给人們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发掘、系统整理,将这份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同时汲取奋进力量。</p> <p class="ql-block">  最好的缅怀是弘扬,最好的纪念是传承。一座座不僅僅是紀念碑是一段段歷史的豐碑,歷史的見證,更是後人對先烈們深深地敬仰和緬懷。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之際,謹以此文緬懷先烈!弘揚他們的精神,警示後人牢記曆史勿忘國恥 愛我中華!奮發圖強!我们的祖国曾经辉煌,曾经跌倒,并终将走向辉煌。我們要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先烈,堅決珍视和平,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捍卫祖国和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