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吳山摩崖石刻及造像:石佛院、摩崖石刻、泼水观音、宝成寺。</p> <p class="ql-block">石佛院:杭州吴山深处的五代佛教遗址</p><p class="ql-block">在杭州市上城区吴山云居山南麓,藏着一处见证千年佛教文化的遗址——石佛院。这里曾是五代至明清时期的重要寺院,如今虽寺院建筑已不复存在,但留存的五代石佛造像,仍默默诉说着过往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一、千年沿革:从皇家寺院到遗址遗存</p><p class="ql-block"> 石佛院的历史始于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年),由吴越国王钱元瓘主持营建,最初名为瑞隆院,这便是石佛院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到了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寺院更名为宝严院,规模与影响力逐步扩大。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寺院迎来重要发展,被扩建为皇家寺院,更名为开宝仁王寺,还专门增建佛阁供奉观音菩萨,彼时的繁盛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元代时,寺院名称再度变更,改为宝成寺。明朝初年,寺院不幸毁于战火,但随后得到重建;可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寺院最终走向废弃,只留下几尊石佛造像屹立至今。现代考古工作在遗址范围内发现,现存的造像正是五代时期开凿的“西方三圣”立像与智者大师坐像等遗存,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p><p class="ql-block">二、造像遗存:五代工艺的生动见证</p><p class="ql-block">石佛院现存的造像开凿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共分布在三龛之中,总计五尊,每一尊都有着独特的形态与细节。</p><p class="ql-block">- 中龛:西方三圣立像</p><p class="ql-block">这一龛是造像的核心,供奉着“西方三圣”。居中的是阿弥陀佛,通高6米,左手施与愿印,姿态庄重;左侧为大势至菩萨,高4.41米;右侧是观音菩萨,可惜头部残缺,残高3.39米。不过不同记载中,三圣的高度数据略有差异,另有说法称阿弥陀佛高6.09米、大势至菩萨高4.51米、观音菩萨残高3.63米。</p><p class="ql-block">- 左龛:智者大师坐像</p><p class="ql-block">龛内是智者大师的结跏趺坐像,高5米(另有记载为4.21米)。大师右手持念珠,左手轻轻抚膝,衣纹采用双阴线雕刻技法,细节刻画细腻,尽显庄重肃穆。</p><p class="ql-block">- 右龛:行修大师坐像</p><p class="ql-block">这里供奉的是行修大师坐像,由于年代久远,造像风化严重,残高约3米(另有记载为2.62米)。值得一提的是,这尊造像也是杭州现存唯一的五代僧人雕像,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这些造像依托的岩体为凝灰岩材质,在阿弥陀佛立像的背光处,还能看到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留下的妆彩痕迹,为造像的历史增添了更多层次。</p><p class="ql-block">三、艺术特征:南北风格交融的江南范式</p><p class="ql-block">石佛院的造像延续了晚唐“褒衣博带”的艺术风格,同时融入了吴越国的地域特色,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在江南地区十分罕见。</p><p class="ql-block">首先,佛像面容丰润,双耳垂肩,尽显祥和庄严;衣褶采用U形阶梯式雕法,线条柔和流畅,与北方同期造像硬朗的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江南造像的温婉气质。</p><p class="ql-block">其次,菩萨像的宝冠设计相对简化,璎珞装饰仅雕刻出轮廓线,没有过多繁复的细节,这种简约风格体现了吴越国佛教艺术向世俗化倾斜的倾向,更贴近当时民众的审美。</p><p class="ql-block">最后,造像背光处采用莲花纹与卷草纹相结合的浮雕形式,这种装饰范式是江南地区五代石刻所特有的,成为区分地域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这组造像群不仅是浙江佛教石窟研究的重要对象,更反映出南北佛教艺术的交融。尤其是智者大师像的留存,直接印证了天台宗在吴越国时期的传播与影响,为研究佛教宗派发展提供了关键实物依据。</p><p class="ql-block">四、造像背后的两位大师</p><p class="ql-block">智者大师:天台宗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智者大师(公元538年-597年),俗姓陈,法名智顗,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后世尊为“东土释迦”或“天台大师”,其思想对东亚佛教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他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北监利),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十八岁出家,师从南岳慧思禅师。后来,他创立天台宗,提出“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等核心教义,并完成《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天台三大部”著作,为天台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隋炀帝杨广曾亲自尊其为“智者大师”,还受其菩萨戒,足见其当时的地位与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在思想体系上,智者大师强调“止观双修”,主张禅定与智慧并重,并提出“一心三观”的修行方法;同时,他提出“性具善恶”的观点,认为佛性与众生性都包含善恶,突破了传统佛性论的局限。正因如此,他被后世誉为“东土释迦”,成为中国佛教独立性与创造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行修大师:五代吴越国的修行者</p><p class="ql-block">行修大师是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僧人,俗姓陈,号法真,出生于泉州。他曾在杭州法相院依山镌刻石佛,并在此修行,最终以跏趺坐姿圆寂,其事迹在石佛院造像中有所记载。</p><p class="ql-block">他的修行活动与五代钱越王时期的造像工程紧密相关,石佛院造像群中既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立像,也包含他与智者大师的坐像,共同体现了天台宗的传统。如今,他的坐像虽毁坏严重,但依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成为研究五代吴越国佛教修行文化的重要遗存。</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提及的“行修”多指代佛教修行方法,比如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虚倡导的“教演天台,行修净土”,这里的“行修”并非指行修大师这一具体人物,二者需加以区分。</p><p class="ql-block">五、当代价值:文物保护与景观融合</p><p class="ql-block">石佛院造像因其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1992年被列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遗存,2008年相关部门专门实施了岩体保护工程,确保造像能够长久留存。</p><p class="ql-block">如今,石佛院作为吴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周边的西湖风景区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集群。游客前来不仅能欣赏到五代时期的石刻艺术,还能在山水之间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让这份千年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成寺:杭州吴山脚下的千年古刹与藏传佛教造像</p><p class="ql-block">宝成寺坐落于杭州紫阳山吴山东南麓,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后晋时期。最初由吴越国王妃仰氏创建,得名“释迦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更名为“宝成院”,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获赐“宝成寺”额,这一名称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宝成寺历经多次兴废与修葺。清代时寺院已逐渐荒废,民国时期,比丘尼静观在其义父资助下重建寺院;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先后作为街道小作坊和民居使用,寺内元代麻曷葛剌造像的位置甚至被一户人家改建成厨房,好在那户人家砌墙遮挡造像的举动,意外让这处珍贵遗迹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运动中得以幸存。如今寺院的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重建而成,为四合院式硬山顶平房,保留了从五代到清代的多处佛教遗迹。</p><p class="ql-block">北宋熙宁年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曾游历宝成寺,还留下了《宝成院赏牡丹》一诗,为古刹增添了文人雅韵。千百年来,无数善男信女在此发愿祈福,文人雅士也常来此抚今追昔,让宝成寺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承载着文化与信仰的重量。</p><p class="ql-block">宝成寺最受瞩目的,是寺内后山岩壁上的三龛石窟造像,且清一色属于藏传佛教风格——这与吴山脚下以汉人为主的居民构成了有趣的对比,不过当地人向来不纠结于此,秉持着“敬神如神在”的心态,坦然供奉着这些造像。</p><p class="ql-block">- 最北一龛:供奉着麻曷葛剌及左右胁侍,造像开凿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由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伯嘉努主持雕刻。麻曷葛剌是梵语“大黑天”的音译,也是大日如来的另一种表述,被元朝统治者奉为军神或战神。这尊造像高1.38米,面容威怒,脚踩魔女,龛内还开有三个小龛,中间为本尊麻曷葛剌像,左侧是文殊骑狮像,右侧是普贤骑象像,三像背后均有尖拱形火焰背光;龛楣上雕刻着三只金翅鸟,左右还辅以飞鸟和奔兽纹饰。造像刀法简练粗犷,艺术手法夸张,龛外左侧保留着元代至治二年的汉文造像题记,是国内现存唯一有明确纪年的同类造像,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藏密“梵式”造像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中间一龛:为三世佛造像,属元朝遗迹。三尊佛像均有火焰背光,上腹右袒,结跏趺坐于十字折角式须弥座上,造型几乎一致,仅手印略有区别——中间和左侧坐佛作触地印的降魔相,西侧坐佛为施定印的禅定相。可惜佛像头部与手臂均已损毁,如今的头部是20世纪80年代重修寺院时补做的。</p><p class="ql-block">- 南面一龛:已损毁殆尽,现存造像均为当代重塑,主尊是曾入藏弘法的藏传佛教祖师莲花生大师。</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宝成寺,依旧倚靠着吴山、紧邻着西湖,在都市繁华与山林静谧间寻得平衡,静静诉说着千年的历史变迁,其保存的佛教遗迹与文化记忆,仍在持续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