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福利之镇江篇

Lzh

<p class="ql-block">因为苏超,镇江主场对客队的市民免门票,恰好8月31号周日因前几天的雨温度降下来了,薅羊毛的心态加上天随人愿,于是有了这次的镇江一日游,也算是捧个场吧。</p><p class="ql-block">先到的焦山,门口的苏超宣传还挺配的。</p><p class="ql-block">焦山是5A,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文历史,以碑刻文化、“江中浮玉”、寺观园林等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掏身份证,检票员看看就放行了,非常丝滑,等船。</p><p class="ql-block">远看,江水中的焦山,树木葱茏,绿意盎然,看不见寺庙,除了山顶万佛塔,所以说是山裹寺。</p><p class="ql-block">焦山的古称较多。因其位于扬子江心,初时唯有樵夫出入,故名樵山。因可登高望远,遂更名谯山。因山分东、西两峰,状如雄狮盘踞,故又名双峰山、狮子山、狮岩。南朝时,因其形若碧玉浮江,更名为浮玉山,和金山并称东浮玉、西浮玉。唐《润州图经》记载:焦山因“焦光所隐,故以为名”。又因古时此处为长江入海口,故称“海门”。</p> <p class="ql-block">下船上岸看到“焦山胜境”的山门,仿明清风格的牌楼,四柱三门,飞檐翘角。“焦山胜境”四个字是焦山定慧寺原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题;背面的“汉晋遗风”是原金山江天禅寺住持、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慈舟书。</p> <p class="ql-block">经过照壁,没有直接进定慧寺,而是向右走,看到了破体碑亭。亦称日本书道文化交流亭。1993年合建。为圆锥形顶,四柱半敞开花岗石亭。内置石碑,碑阳刻日本书法家松本筑峰书李白《焦山望松廖山》“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后壁嵌10块破体书石刻。“破体”为多书体杂糅,源于中国而盛行于日本。</p> <p class="ql-block">换个视角,定慧寺也是美美的,右下角的猫咪不知道在看什么。</p> <p class="ql-block">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行宫前的猫真多,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寺院都聚集了好多猫。</p> <p class="ql-block">碑林,也是一个博物馆、号称江南第一、仅次于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源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钱彦远所建的宝墨亭。</span>由摩崖石刻与碑林两部分组成。摩崖石刻环集于焦山西侧崖壁,存有六朝以来刻石80余方。碑林碑刻五百余方,展示四百余方。</p> <p class="ql-block">  魏法师碑,楷书,677年立。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初唐碑刻之一。1961年由丹徒华阳观迁移至此。由"唐中书右史兼崇文馆学士安定胡楚宾撰文"、"清河张德言书"、"东海徐秀昉镌"、"石匠满通"凿造。碑文内容涉及道教人物魏法师的生平事迹,魏法师名降,字道崇,任城人,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此碑结字疏朗,方整有致,用笔沉着厚重,兼有虞世南的内含刚柔,褚遂良的清灵隽秀而无婉媚之气。清代金石家叶昌炽称之为“初唐妙品”。</p> <p class="ql-block">走栏的墙上嵌着各个时期的碑刻。</p><p class="ql-block">下面的两块碑放大看,一块是宋元祐年范纯仁(范仲淹次子)题;一块上面应该是不同时期的人刻的,宋濂元末明初,隆庆则晚了近两百年,字体也不同。</p> <p class="ql-block">宋米海岳(米芾)临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亭中竖立一块石碑,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p> <p class="ql-block">宋代禹迹图(复制品),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正月十五日。取“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之意。将《尚书•禹贡篇》中所述的名山大川都标绘在图上,有完整地理名称的共有551个。基本包括了古代九州的全貌,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各主要水系的流经区域。图面共刻有5183个方格。按图题每方折百里计,比例尺约为1:4200000。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说:“禹迹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竹林掩映下的碑林</p> <p class="ql-block">专门为一块碑建的,瘗(yi)鹤铭,有关于这块碑的介绍和残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传南北朝时,一个隐士得到一只仙鹤,一起四处云游,到了镇江仙鹤死了,主人将仙鹤葬在焦山下,并写下了一百多字的瘗鹤铭用来凭吊,瘗是埋葬之意,瘗鹤铭就是葬鹤的铭文。成文之后,隐士雇佣工匠,将全文刻在了焦山摩崖石壁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瘗鹤铭随山可视,极为自然,书法潇洒、笔势飞动。宋代黄庭坚对此碑推崇备至,曾说“大字无过《瘗鹤铭》”。但遗憾的是自宋代以来,大家看到的只是断落的残碑,没有一个人看过铭文的全文。</span></p><p class="ql-block">关于《瘗鹤铭》的文本流传有众多版本,包括《唐人金山本》、《残石本》系列、《别刻本》系列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于瘗鹤铭的作者有说是王羲之,有说是南朝时期的两朝隐士陶弘景,到底是谁至今还是未解之谜</span></p> <p class="ql-block">六朝著名的摩崖石刻《瘗鹤铭》,五块残石,九十三字(其中十一字不全)。</p><p class="ql-block">《瘗鹤铭》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字体由篆、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一个极为珍贵的实物遗存,行笔雄健,方圆并举,体势开张,结字错落,富于变化。素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之美誉,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唐太宗大历年间,刻着瘗鹤铭的岩石因受到雷击,岩壁崩裂、滑坡坠入江中分为数段。</p><p class="ql-block">北宋西宁年间,焦山水域修建运河,从江中捞出一块断石,经辨认正是史书上记载坠落水中的瘗鹤铭。可是到了明洪武年间,焦山上的残碑再次消失。康熙年间,苏州知府陈彭年闲居镇江。他不惜巨资打捞到五块残石,清理出九十三个字。</p><p class="ql-block">2008年,镇江市政府再次进行打捞,终于发现了一些疑似碑文的残片,经过专家辨认,又分别清理辨识出了四个字。</p><p class="ql-block">瘗鹤铭的全文成了人们苦苦寻觅的目标,而打捞残石使之尽可能的完整,也成为千百年来一直萦绕在中国学者和书法家心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焦山古炮台遗址,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炮台呈扇形布局,由八个炮堡、一个大弹药库和营墙营门三部分组成,面向长江,整个炮台呈暗堡式。每个堡身以青石为基,圆木为骨,用黏土、石灰、细砂配以糯米汁分层夯筑而成。</p><p class="ql-block">正好有导游在解说,讲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英舰侵人长江,曾遭到1500名炮台守军的抵抗,血浴奋战六天六夜,弹尽粮绝,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炮台亦毁。之后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span>恩格斯曾高度评价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p> <p class="ql-block">从焦山高处看焦山炮台,沧海桑田,原来的地形地势已经大大改变,炮台也不临江了。</p><p class="ql-block">焦山自古为江防军事要地。韩世忠抗金,南宋抗元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有说祖逖中流击水就发生在镇江。镇江曾叫南徐州。看苏超的各种文案宣传也是串联起了好多的历史故事和知识。</p> <p class="ql-block">  吸江楼,宋代建于东峰顶,明清多有重建。因建万佛塔,1999年按原样移建于塔东侧。也是登高望远之处。</p> <p class="ql-block">听竹山房,2016年开张的,没人,有做不下去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这地方是北宋普济禅寺自然庵旧址,相传是苏轼垒石筑成,佛印曾有诗“垒石为庵本自然,此庵成就在先天”。郑板桥的《题焦山自然庵墨竹》让其墨竹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因塔内供奉佛像一万余尊,故名。万佛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可惜没开。该塔前身为元代周文英所建'镇寺塔',明代毁于倭乱后荒废,1999年由茗山法师主持重建并正式命名。</p><p class="ql-block">墙上有“海不杨波”四个大字,另一面写的是“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角度。</p> <p class="ql-block">锁着门的塔刹,不知道是哪位高僧的安息之处</p> <p class="ql-block">三诏洞,相传东汉末年、高士焦光不愿为官而隐居洞中。汉帝闻其学问高深,三下诏书、均被托辞谢绝。故洞名三诏。内有焦公塑像。</p> <p class="ql-block">过三诏洞和摩崖石刻后,由偏门进了定慧寺,一条长廊,墙上雕的是佛法故事。长廊对面是华严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华严阁,始建于宋代,原名“宝莲阁”,由佛印禅师所创建,华严月色曾是焦山最富诗意的十六景之一,当然现在都是新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进门,最吸引人的就是正面的大幅玉雕壁画,长18.5米高1.8米,由厦门大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授花两年时间设计,</span>经三十三位工艺大师近一年时间手工制作、精雕细琢完成,汇聚了几十种不同色彩玉石镶嵌,衣边装饰由海内贝壳珍珠挂饰,背光衣纹用金陵金箔描贴。画中佛、菩萨、明王、世间及天人的形象及情境妙相庄严,栩栩如生,体现了华严胜境。</p> <p class="ql-block">寺院里的三诏坊,解脱、自在与佛教教义有相通之处</p> <p class="ql-block">财宝天王殿里面的菩萨,对殿的名称有点好奇,里面的菩萨也不是通常的弥勒加四大天王,位置也不同。</p> <p class="ql-block">定慧寺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194)年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原名普济寺,宋朝时改为普济禅院,元代时又改为焦山寺。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南巡时将其改名为“定慧寺”,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定慧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寺院之一,江南著名的佛教古刹和弘法道场,以研究佛学著称,代有名僧。如唐玄奘的弟子宝寂(建大雄宝殿),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曾在此主持佛事,唐后期的枯木禅师重修寺庙,佛印住持该寺。</p><p class="ql-block">佛教《传灯录》称之为历代祖庭之一,重要的华严道场,华严宗在此传承千年,是名副其实的“华严真境”。</p><p class="ql-block">定慧寺素有“教下”传统,二十世纪创立的焦山佛学院是现代佛教革新运动的成果,培养出了东初、茗山、星云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高僧</p> <p class="ql-block">进大雄宝殿看佛像庄严,却忘记抬头看藻井了,网上下了一个,说是明代的,江苏范围内最美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又一块御碑,位于天王殿东前侧,原有两座,现仅存东御碑亭,四角攒尖方亭,亭内石碑正面刻乾隆第一次南巡(1751)作《游焦山歌》,背面刻第三次南巡(1762)作《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碑四周及底座镌刻九龙云水深浮雕,刻工精湛,乾隆书法取法赵孟頫、董其昌,该碑书法结体严谨,笔法流畅,线条匀圆丰满,整体雍容俊逸。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亭傍银杏,植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想起碑林里的那块,难道立了两块?</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俗称“海不扬波亭”,是重檐歇山式方亭结构,下层东西两面有墙,中间是大门通道,朱漆彩画。门楼上悬挂着茗山法师书写的“焦山定慧寺”竖额,山门前有一对明代石狮,门楼左右两侧悬挂着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廖纶书写的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进门迎面的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缵宗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书写的“海不扬波”四个字。山门西边原嵌有刻石“中流砥柱”四字,是清道光年间(1875—1908年)王燮和书写,已移至山顶万佛塔。山门东西各有券门,东券门内外额分别是“净域”和“云天”,西券门内外额分别为“胜境”和“水月</p> <p class="ql-block">三座石拱桥,两边是钟楼和鼓楼</p> <p class="ql-block">午饭,锅盖面、鱼汤面➕淆肉,没有特别的感觉,随便找的一家面条店。那免费的汤没尝出来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吃完午饭开车到金山,是个大公园,里面有金山寺、天下第一泉等,我主要想去的就是金山寺。</p><p class="ql-block">照例有苏超的宣传,身份证看看丝滑进入。比焦山人更多些,估计好多是南京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山寺山门,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四柱三门,建于民国初年。正中高悬寺额“江天禅寺”四字,为1684年康熙皇帝十月游览金山时命名、提写。山门巍然挺立,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span></p><p class="ql-block">金山寺,别名江天寺、江天禅寺,曾用名泽心寺、龙游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始建于东晋时期。505年梁武帝于寺内创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唐宣宗敕令寺院更名为“金山寺”。清康熙帝游金山,将寺名改为“江天寺”,题赐“江天禅寺”匾额。1948年火灾,大雄宝殿和藏经楼被烧毁。1949年后几经整修,1978年慈舟法师重返金山寺,寺院重新开放。该寺整体处于坡地上,分层筑台,山与寺浑然一体,呈现出“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的大雄宝殿历经磨难,七次被毁八次重建,现大殿于1986年动工重建。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黄墙红柱,金色琉璃瓦屋面,白石柱础栏杆,既有北方寺庙雄浑富丽的气势,又兼有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显得格外巍峨壮丽,金碧辉煌。殿中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佛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主佛的背后为海岛—善财求法壁塑。海岛的正中为观音菩萨,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p><p class="ql-block">在佛教领域,金山寺之所以影响重大,不仅仅因为它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禅宗丛林之一,更重要的它还是水陆法会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外墙上镶嵌得六扇漆金香樟木的窗雕,讲了六个故事,一个是金山御制梁皇宝忏,讲述南梁武帝为郗皇后超度举办水陆法会的故事,一个是高僧慧远与陶渊明、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的故事(与8月去过的庐山东林寺关联了起来),一个是唐代懶残禅师对李沁的指点归隐,一个是鸟巢禅师与白居易的交往,一个是道月为岳飞解梦的故事,一个是苏东坡与佛印玉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简化的龙形宫灯挂饰也是非常可爱、精致。</p> <p class="ql-block">随山而建的寺庙,层次分明,由于山小,所以只见亭台楼阁,看不见山峦了。</p> <p class="ql-block">七峰亭,流传着岳飞与金山寺方丈道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京城,途中梦到两犬抱头说话,他上金山见道月禅师解梦。禅师预示两犬加一言是“狱”字,提醒岳飞谨慎行事。果然,岳飞到京城即被解除兵权,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遇害前岳飞叹息:“悔不听道月之言”。秦桧得知,生怕自己残害忠良的罪行败露,派总管何立到金山寺捉拿道月禅师。禅师正要说法,合掌说偈:“何立至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安然坐化。秦桧提不到道月禅师,听说金山有个七峰岭,是风水宝地,每代出高僧,盛怒之下,派人削平七峰岭。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和道月禅师,建了七峰阁,可惜屡经兴废。新中国成立后,建七峰亭,寓意七峰仍在,风水畅旺。</p> <p class="ql-block">琉玉咖啡(有文化的咖啡馆)</p><p class="ql-block">相传大学士苏东坡来金山寺看望好友佛印禅师,期间两人互逗禅机。佛印禅师间苏东坡“此间无坐榻,居士来此做什么?苏东坡答:“暂借禅师四大为坐榻。”禅师说“你若能回答我的问题就借给你;否则就输了你腰上的玉带,如何?”东坡欣然应允。禅师问东坡你刚才说暂借我的四大为坐榻,只是佛法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向什么地方坐?东坡不能答,留下玉带。佛印禅师得到玉带作为镇山之物,在金山建了一座留玉阁,史称“留玉”。“琉玉咖啡”以偕音引申其雅意。</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上面的塔是慈寿塔,右边是观音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加上颜色和翘角飞檐,加上各种门洞、窗户、平台的取景,所见都很漂亮,许多人在各种角度拍照。</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里的菩萨</p> <p class="ql-block">近在咫尺的翘角飞檐,仙人骑鹤与脊兽。</p> <p class="ql-block">法海洞,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洞,唐代高僧法海禅师(俗名裴文德)的苦修场所。洞内现存双手合十的跣足端坐石像。还有宋代张商英题诗"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海,本名裴文德,唐穆宗时期宰相裴休之子,因父亲笃信佛教,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代皇子出家,获赐法号"法海"。法海云游至镇江泽心寺遗址(今金山寺前身),发现庙宇破败且有白蟒栖居,遂驱蟒入江驻洞苦修并组织重建寺院。唐宣宗敕赐"金山禅寺"匾额,确立其为禅宗重要道场。该洞因此成为金山寺中兴象征,被后世尊为开山祖庭遗迹。</span></p><p class="ql-block">法海驱伏白蟒的事迹与杭州西湖传说融合,逐步演变为《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经典情节。</p> <p class="ql-block">慈寿塔不开,无法看到珍藏的四宝(周鼎、东汉铜鼓、苏东坡玉带和文徵明《金山图》)。</p><p class="ql-block">慈寿塔矗立于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宋哲宗时期,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坍。光绪年间重建现塔,适逢慈禧60寿辰,取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若游人登塔凭栏眺望,江天市廛,尽收眼底。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p> <p class="ql-block">山顶的吞海亭,有一块“江天一览”碑,康熙手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1685年康熙陪同母亲游览金山时当场题写,后由两江总督曾国藩于1871年刻碑。</span></p><p class="ql-block">亭子始建于明代以前,明清康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作为镇江城区制高点,吞海亭可俯瞰长江与城市全景。</p> <p class="ql-block">下山,回头再看整个寺庙,层层叠叠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出了寺门左拐一条路,从另一个门看到蓝天白云下,亭台楼阁,飞檐翘角,黄墙墨瓦,绿树朱门,色彩、层次都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与佛印的雕像,讲的是苏东坡玉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买了个醋味雪糕,做成了醋坛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放弃了第一泉,出门,看见大门后面的对联,‌上联:‌狂澜避地江成陆‌,下联:‌古塔擎天寺裹山‌,横批:雄跨东南二百州。大篆书写,源于清代旧联。</p><p class="ql-block">正面是清代安徽巡抚沈秉成长达90字的联文,上联“一峰浮玉,十地布金,忆裴头陀江岸披缡,苏内翰山门留带”,下联“万顷烟涛,千林风籁,想焦仙人幽岩瘗鹤,陆处士中冷品泉”。</p><p class="ql-block">山水、人文、禅意、诗意、自然、历史都在其中。镇江的风景真的很美,即使是在酷热的夏天。</p><p class="ql-block">好了,简单的一日游结束,准备回家看晚上的苏超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