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石库门弄堂 市井生活(一条弄堂)

许红峰

<p class="ql-block">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常以“里”、“弄”称。里弄后再以“门牌号.号”称。</p> <p class="ql-block">  石库门大都是两层楼的或三层楼的,房层高,除亭子间或一楼前客堂后楼层低外大都层高有3米多。</p> <p class="ql-block">  石库门房子在弄堂内是通过建过街楼方式来连接两幢石库门房,成小块或成片后就称号为“弄”或“里”或“邨”</p> <p class="ql-block">  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p><p class="ql-block"> 石库门内的市井文化,很有生活气息的,反映出社会各个阶层的,来自全国各地语言、待人处世的真实性格处世处事方式!</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楼的前客堂。</p> <p class="ql-block">  这个前客堂窗前有一个方形,通天亮的叫天井。</p> <p class="ql-block"> 建筑特点是: (一)结构特点:石库门建筑内部既有体现江南院落民居风格的天井、客房、厢房等,石库门房除一楼客厅、一楼后客堂、一楼灶披间、亭子间的地面和房顶公共阳台不是木地板外,楼梯及抉手,和其他房间的地面都是木地板,地板材质大都是美国松木。门窗及门窗大框都是很粗壮的结实的木头材质制作的。石库门的外墙又融合了欧洲排联式的结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结晶,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聚族而居、以合为主,分而不隔、互相照应,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等等特点。其中石库门住宅最显著的特点是,群体布局紧凑,相互毗连,成片纵向或横向排列,比四合院占地省,比欧美式洋房造价低。 (二)装饰特点:为迎合买家追求安全的心理需求,特别在住宅的“门”上大做文章,以花岗岩石料为门框,黑色厚重木料为门。于是,建筑得名“石库门”。石库门建筑的装饰性特别强,在山墙、过街楼都有重点装饰。造型和装饰多采用西式建筑风格,也以吉祥文字装饰门头,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三)生活特点:原以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为主,后被单身和几户小家庭共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所取代。邻里间生活关系密切,人员也复杂,充满着市民的市井生活气息。 石库门里弄住宅,是近代中西居住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真正是“中西合壁”。大量里弄所构成的城市形态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城市生活,既保留传统江南民居邻里亲睦的生活状态,也吸收了西方近代的设计理念、建筑元素,具有舒适方便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早期弄堂门口,有大饼油条豆浆摊位,有粢饭团摊位等。</p> <p class="ql-block">  弄堂里或弄堂沿马路上街方沿街商铺前,搭小人书(大部分是连环画书如套装几集或十多集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摊供孩子们阅览(一般是一分钱看一本,多借阅更便宜)。</p> <p class="ql-block">  打康乐棋。</p> <p class="ql-block">  每家每户早晨生(发)煤炉。</p> <p class="ql-block">  后来又做起来了煤饼,煤炉可以封过夜了。</p> <p class="ql-block">  每家每户一早清晨,环卫糞车收集或弄堂口有一处倒糞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茶馆。</p> <p class="ql-block">  弄堂里经有吆喝磨剪刀的,修补鞋的,修补竹籐器的,修补铁锅或修补碗等瓷器的,还有爆米花的,挑担吆喝卖东西(蛋片、甜酒酿、豆腐、糕点……等)的。</p> <p class="ql-block"> 【一条弄堂】</p><p class="ql-block"> 《上海马当路174弄(西明德里)》</p><p class="ql-block"> 刚出身时住在上海打浦桥那里的石库门房子,记得小时候,碰到过1950年的上海2.6轰炸(蒋匪从台湾起飞炸上海发电厂和自来水厂),拉响防空警报,关灯后我们从亭子间逃到一楼灶披间躲在一起直到解除警报。</p><p class="ql-block"> 后来就搬到上海马当路174弄【(西)明德里】12号前楼,也是石库门房。石库门房的街面房是自南向北按顺序排门牌号。174弄的两边的街面房分别是172号和176号。弄堂内就是按1号至N号排序,我们弄内就只有1—16号墙门。石库门房一般只有两层,极个别有三楼,三楼房只是一间小搁楼房,有一个向楼顶开的小窗户。石库门房弄内有过街楼(下面仍是弄内的通道,上面则是这边的石库门房与那边的石库门房连接的楼房,一般是两间房间也称前后过街楼)。每个墙门大概有4至5户人家,都有亭子间,有过街楼的则有6至7户人家。搬到西明德里时(1951年未至1952年初),我还记得:许多装有戴着大红花的年轻战士的卡车从马当路路过,据说是运载着参加抗美援朝的部队的车队。</p><p class="ql-block"> 我住的地方离第一次党代会会址很近,小时候看到过朝鲜的金日成首相和苏联的伏罗西洛夫主席。一出弄堂,左边是孩子叫“小煤球”和“小钢炭”的煤球店,右边是里弄生产组的生产车间。两边延伸过去都是商店,有卖杂货的小店,有烟脂店,有酱油店等。近太仓路口有烧饼油条豆浆早点店,还有一家卖烤鸭的广式饭店,过了太仓路马路,有一家南(北)货店,夏天下午乘凉时,在这家店门口就有卖猪头肉、熟食的手拉推车的临时摊位。你买好猪头肉或猪门腔等熟食后,洒上你需要的盐、胡椒粉后,用纸包好,回家即可吃,新鲜方便。出弄堂口过马路就有一家山东人开的用平底锅做的油饼和羌(面)饼店,我们经常化三分五分钱买这种切成三角形状饼吃,吃了很回味。往兴业路走,一路上都是各种买各种杂货、水果和各种食品的商店。尤其是一家卖油盐酱醋的酱油店,小时候,为了玩香烟牌子经常“偷偷摸摸”用香烟牌子去揩油,揩过油的香烟牌子拿到手里一般都会赢对手。我们弄堂的隔壁就是“江北(人)弄堂”,住着我小学时的不少同学。街面有家卖针线,缝纫用品商店的姓仇的两个男孩,是我们儿时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一个叫“大和尚”的玩友,是上海中学的学生,画画相当好,随手就能画出水浒传中的108将。曾代表中国少年儿童福利会与苏联少儿福利会在画画方面经常交流。</p><p class="ql-block"> 我在向明中学读初二时,我们的政治老师女的,岁数50左右。有一次她拿了一封信是苏联儿童福利会委托中国儿童福利会为苏联儿童找朋友結对子的信。委托上海儿童福利会办此事。她把这封信交给了我。让我写好信后,把信交给她,她会安排把这封信翻译成俄语后寄回苏联儿童福利会的。我光知道:寄信人是苏联哈尔科夫的一位九年级女生。(我当时查过地图和资料:哈尔科夫是苏联工业城市,汽车工业很发达)。后来就不知下文了。</p><p class="ql-block"> 盛夏时,大家都从家里拿出躺椅、板凳、床铺板和蓆子挤放在马路边乘凉。我们小孩子经常挤在成人的唠嗑人群中听他们讲天南地北,侃山海经,从中增长了不少知识。夏天,路边有不少吆喝卖西瓜的摊位,西瓜切成一块块形状(上面有纱窗罩子罩着),吆喝“西瓜新鲜啦,甜得来,三分五分买一块”。还有卖棒冰的。小时候,弄堂里的小伙伴们经常下斗兽棋、象棋和陆军棋,还玩扯响铃,打鈴角,抽徐骨头。铃角和徐角头大都是檀木做的,可把对方的铃角打裂开。还与其他小伙伴顶橄榄核,顶麻将牌,刮香烟牌子 赌糖纸头等游戏。还有一种游戏就是在有泥的地里,用自制的小尖刀,往泥地里劈入,不能超过自己手能量到的一虎口,把对手的线路包围住,即为赢方。女孩大都玩跳橡皮筋,造房子,沙包和翻麻将牌等游戏。弄堂里还经常有人叫卖鸡蛋片、糖粥、豆腐脑等。还经常有吆喝修补铁锅、碗、棕棚、雨伞、鞋和磨剪刀等的担夫穿巷走街。</p><p class="ql-block"> 每当过国庆、元旦和春节弄堂口张灯结彩挂横幅,有时还贴标语。我们常常特地去看,心里还特别高兴和激动。弄堂口还专门有人定时定期出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百姓关心的知识。每当各级人代会召开前,弄堂口墙上张贴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资格的选民名单。贴有选出本级政府人民代表的名单。公示审核。弄堂里大部分人都互相认识,是各哪里人,干什么的,住几楼,有几个孩子一般都知道,因为有不少都是同学(大都就近入学)。较熟悉的有腿脚很长姓陈的小学男教师,其母亲开烟脂店。有脸长麻子的木匠。有考进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后在【宁波日报】工作的阿大。弄堂里天南海北的人都有。接触多了也听惯了很多方言。弄堂里还有一个由“小黑胎”领头组织的《小飞虎》足球队,并制作统一的印有【小飞虎】足球队球衣。有时我们小孩一直跟随他们去人民广场去看他们踢足球。</p><p class="ql-block"> 盛夏时,在马当路,我亲眼看见马路这边下雨,马路对面太阳照的“东边雨☔️,西边阳☀️”奇特自然气象。</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消灭“四害”的人海战中,为了捕捉麻雀,我们也爬到三楼屋顶上去捉麻雀,屋顶上能清楚地看到上海第一高楼【上海国际饭店】。石库门房的人间烟火则是天亮后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几乎家家倒完马捅后的刷马桶声音就开始响起来了,还有就是劈柴火生煤球炉的烟火味也漫开了。而后就是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弄堂内人(非车)水马龙起来了。弄内街面商家因种种原因不开了,搬到里面住了,街道就在街面腾出的房子开了街道生产组,加工竹笛,给竹笛刷泡沥斯漆。回忆起来,当年弄堂里还是相当热闹的,街坊邻居互相面熟,有时还打招呼,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是丰富多彩的,至今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总之, 二十多年的住石库门房生活的经历,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生活实际能力,给我的一生带来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极向上,克服一切困难,理、礼、善”是生活的警语)</p><p class="ql-block">带来</p><p class="ql-block"> 【 注: 1968年9月17日,我从石库门房的家离开去黑龙江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后几次探亲假回石库门的家,直至1998年的某一天,我在自己家里站着,看到石库门房子我家窗户一流(有四个门号的窗框全拆了,地板也开始拆)拆开了木头质量也很好的。】</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住的石库门房的对面就是上海新天地景区。(以前称之为:马当路东明德里,我们住的称之为:马当路西明德里)】</p> <p class="ql-block">  香烟牌子。</p> <p class="ql-block">  扯响铃(它是用竹子与黄鱼胶水胶起来制成的)。有单铃与双铃之分,还有三响或12响等区别,价格与玩法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学,怕摔坏响铃,先扯家里的铝锅盖,,本人扯铝锅盖也相信不错。</p> <p class="ql-block">  贱骨头。</p> <p class="ql-block">左图上:扯拉竹响铃。</p><p class="ql-block">右图:叫蝈蝈。</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与70年代曾经使用过“凭票(证)定量供应”的票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