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素兰老师(照片由王老师的长子刘新国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怀念我的恩师王素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乐七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p><p class="ql-block"> 有人把老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好老师更像人生路上的一座灯塔。</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在启蒙阶段,有三个人最为重要、也最令人难忘:即父亲、母亲和老师。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一生中莫大的幸运。</p><p class="ql-block"> 1962年9月,我进入小学读书。求学期间,遇到过许多老师,但最让我铭记于心的,是我的小学班主任——王素兰老师。</p><p class="ql-block"> 那是1964年秋末的一个下午,我正跪在家中西屋的板柜上翻找东西,忽然听到院子里的鸡在扑腾鸣叫,似乎有陌生人走了进来。我提高声音问道:“谁呀?”外屋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我呀──”我以为是走错门的,便没好气地喊了一句:“出去!”</p><p class="ql-block"> “出去?”来人不但没退却,反而理直气壮地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天啊,不是别人,竟然是我的班主任——王素兰老师!</p><p class="ql-block"> 面对王老师锐利而明亮的眼神,我一时羞愧得说不出话来,慌忙从柜子上跳了下来,连声道歉,请老师在炕上就坐,又要去给她倒水。</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并没有坐。这是她第一次来我家,她用敏锐的目光静静地环顾四周,没有多言,温和地唤我随她去学校一趟。</p><p class="ql-block"> 我跟着她走出了家门,朝学校方向走去。</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王老师22岁,路上,她轻轻地把右手搭在我的肩上,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我们的话语虽然不多,但我心里一直在琢磨:老师为什么事要带我到校去?</p><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十分简陋,是60年代初为解决陶瓷职工子弟入学,由一座旧庙改建而成的。正中一排是东西方向两间正房大教室,正房前后各有两间东西厢房,南面的两间厢房和北面的东厢房作为教室,北面的西厢房作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师的办公室</span>。</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把我带到略显昏暗的办公室,拉开灯绳,坐在她的办公桌前,拉开抽屉从里面取出一个32开的蓝色硬皮日记本,郑重地递给我说:“送你这个本子,以后放学写完作业,可以试着记点日记。”她耐心告诉我记日记的好处,该怎么写、写些什么,并鼓励我说:“你学习上进,爱思考问题,通过自身努力,也一定能记好日记!”她一边说,一边用旧报纸包好。我专注地听她讲述,恭恭敬敬接过那个让我铭记一生的日记本,默默地离开了学校。</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中,我把王老师来家和带我到学校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向父母做了汇报。父母听后也非常感动,叮嘱我不要辜负老师的教导,好好学习,记好日记,为她争气。</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一次我去商店,看到同样的本子标价六角四分。现在看这点钱毫不起眼,但在那个我连学费都靠减免的年代,已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啦。更何况,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日记本,更是一位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年轻老师对我的鼓励与期待,也是一段纯洁师生情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辜负老师的心意,从那天起,每天回家做完作业后便认真写日记。当时的文字或许稚嫩粗糙,但那确是我练笔写作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一段时间后,我按王老师的要求,将日记带回学校给她看。她翻阅后露出欣慰的笑容,连连说:“记得很好,就这样坚持下去!能不能再放开一点,不只写所见所闻,也写写心中所想?”</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期末宣布放寒假那天上午,老师公布了期末考试成绩,我因为数学考了92分而掉了眼泪。我的这个情绪变化被王老师看得清清楚楚。放学后,她把我叫到办公室,将一摞用报纸包好的书递给我,嘱咐我在寒假期间读完,并写几篇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飘起了小雪,我把老师送的书揣在怀里,一路小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报纸,里面有《在烈火中永生》《松树的风格》《红旗飘飘》,还有三本《红色少年》。</p><p class="ql-block"> 整个寒假,我一边做作业一边读这些书,有所感悟便写在日记里。江姐、少共国际师、陕北游击队、松树的风格……一个个难忘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以及松树的品格,深植于我幼小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开学后,我把书和日记都交给了王老师。她简单翻了翻,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让我把日记本留在她那里,过两天再取。</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从别的班同学那听说,王老师将我的日记本拿给与她同时分配来的朱老师看了,朱老师又在她所任课们的班上进行了宣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0年10月,我所在的中学接到通知,部队要从我们学校征集几个在文体方面有特长的兵,并挑选十几同学做好准备。最后指定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到市人武部招待所接受挑选。两位负责征兵的人刘占华和李爱国(后来得知的名字)给我当面出题限定时间交卷,结果还算满意。其实,我觉得我带去的由我负责编辑、印刷的校报也引起了他们的重视。过了几天,接兵部队的首长辛长孝副师长光临我校工宣队派出单位——五瓷厂武装部,单独召见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面试后,决定提前征集我俩入伍。</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得知消息非常高兴,托人带话叫我去她任教的小学找她。见面时,她将一叠精心搜集的报纸资料送给我,作为写作参考。</p><p class="ql-block"> 参军离家之前,我将那本蓝色日记和读过的书捆好,藏在院子放杂物的柳条筐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1月23日</span>到部队后,我始终没有停止写日记。王老师来信不仅关心我的工作和学习,还特意问我是否仍在坚持记日记?鼓励我要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写好自己的人生日记。</p><p class="ql-block"> 我牢记老师的嘱托,不管多忙、无论身处何地和条件多么艰苦,日记几乎一日都未间断。因为我心中有一股无形的动力——那就是恩师殷切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30多年的军旅生涯,3次探家时专程看望王老师的经历,都被记录在这些日记中。我最后一次见到王老师是1976年1月29日。</p><p class="ql-block"> 那天的日记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午天色阴沉,我约了同学郝春顺一起去西缸窑后店子小北街11号看望王老师。</p><p class="ql-block"> 她家住的是单间平房,屋内铺的用的摆得满满当当。因为学校正放寒假,王老师的两个儿子在炕上围着被垛玩耍。见到我们进去,王老师格外高兴,招呼我们坐在炕上,她却穿着一件红色毛坎肩站在地上,好在屋里生了炉子,并不太冷。</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问了我这半年在军校(原北京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笔者注)的学习情况。当听我说到部队院校也要开展教育界大辩论、反击右倾翻案风时,她忽然有些激动,双手叉着腰,语气愤慨地说:“辩吧,辩到最后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还要学校做什么?还要教育做什么?你们自己回想回想,你们在学校到底都学到了什么?再这样下去,我们国家的前途可就够光明的了!”看着她激动的神情,听着她铿锵的话语,我仿佛也清醒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离开王老师家,我一路回味着她今天的态度。原来,教育界并非人人都拥护这场大辩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就在这次见面的6个月之后,一场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夺走了敬爱的王老师和她小儿子的生命,也把我珍藏在棚子里的那本蓝色日记本永远埋在了废墟中。我至今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将它带在身边呢?</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走了,走得那么突然,才34岁啊。不,王老师没有走,她始终活在我的心中。我经常在梦中与王老师相见,她依旧那么和蔼、慈祥、稳重、坚毅。</p><p class="ql-block"> 每次梦见王老师,我都会把梦中的情景记在日记里。记得2019年夏天的一场梦中,王老师赠予我一个新的名字,在三张卡片左上角分别写下“兰”“新”“天”三个稍大的字,又在每个大字下面写了几行小字注解。我曾在一家摄影网站上启用过“兰新天”这个名字。今天,我又用它作了公众号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已写下70多本日记。每当我翻阅这些日记时,总会想起当年王老师送我的那本蓝色硬皮日记本,也总会想起我永远难忘的王素兰老师。</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