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风轻云淡</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713824</p> <p class="ql-block"> 位于长江之畔扬州城西北的瘦西湖,以“瘦”为魂,以“曲”为韵,将江南园林的精巧与湖光山色的旖旎融为一体,成就了“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于古城与蜀冈之间。瘦西湖是一处被马可・波罗誉为 “东方威尼斯” 的水上园林,是一处承载着大运河兴衰密码的活态遗产,更是中国人用千年时光书写的一部立体园林史诗。瘦西湖这一座天然的水上博物馆,自隋唐肇始,历经千年雕琢,不仅是自然造化的杰作,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神图腾,承载着扬州这座“运河第一城”的繁华记忆与诗意栖居。在湖的周边,众多古亭、古塔、古桥等建筑错落有致,它们见证了扬州的繁荣与变迁。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是扬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你踏上湖畔的青石板路,指尖拂过百年垂柳的枝条,耳畔萦绕的不仅是游船的桨声,更是唐宋的明月、明清的画舫与当代的风吟交织成的岁月回响。</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从隋唐的自然河道;唐宋文人赋诗高歌;到清代,康乾六下江南,盐商迎圣驾,将私家园林连通水系,造就了如今“两岸楼台浸晚霞”藏在时光褶皱里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唐以来,诗人们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杜牧……一起出动,打造了一艘扬州------溶在唐诗里的液体城,成就了瘦西湖“两岸皆花柳,水路尽笙歌”,文人雅士泛舟吟咏的盛景。</p><p class="ql-block"> 到清代康乾盛世,皆因盐商巨贾竞相在此营建私家园林,徐园、小金山、熙春台等二十四处景观次第落成,从而瘦西湖成为乾隆六下江南必游之地,其御笔题写的“趣园”匾额至今仍悬于园中,见证着帝王的流连与湖山的荣耀。让瘦西湖成为“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绝美画卷。 </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拥有30公里长的河流, 历代、尤其是清代的设计师们,充分利用了依据地形地貌精心布置园林。沿湖而建的各个园林选址考究,建筑精美,这些园林群落通过水系相互连接,使各园景相得益彰,相互映衬。瘦西湖巧妙利用自然景观、山水布局的匠心独运以及景观序列的连续紧凑性,无一处雷同。整个园林群落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山水画卷,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 自1757年,开挖莲花梗新河,这条新河连接了平山堂,为扬州的水上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时为庆祝成就和迎接乾隆皇帝即将进行的“南巡”,扬州的盐商们投入巨资在湖两岸建设了一系列壮观的建筑,包括楼台、亭阁、曲折的回廊等。自此瘦西湖成了扬州风景名胜的集中体现,湖面绵延十里,园林相接,形成了一个连绵不绝的风景带。其独特之处在于利用自然的地形、岛屿和土丘,通过精心的人工修饰,营造出一个山水相依、景色万千的湖上胜景。</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这一部扬州城的兴衰史,这一中国园林艺术的进化史诗。元朝末年,崔伯亨在湖畔筑起第一座私家园林。明朝嘉靖十八年疏浚了保障河并改称为保障湖,这标志着河从实用水利设施向景观水体转变。万历年间,知府吴秀在湖地 “开河积土,筑梅花岭并植梅建亭”,首次用造园艺术“堆山理水” 技法治理河道,这 “一举两得” 的智慧,让瘦西湖开始呈现出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意境。崇祯年间,修建虹桥更是点睛之笔,这座桥梁不仅便利了交通,更成为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虹桥修禊” 的风雅盛事从此载入史册,清朝书画文学家郑板桥笔下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 的诗句,让瘦西湖的美名开始超越地域的界限。</p><p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冼马园、卞园、员园等七大园林沿湖而建,形成了 “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的格局;乾隆年间,北郊二十四景的形成,标志着瘦西湖园林集群达到全盛,至此湖面上,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气势,又不失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巧雅致,使“南秀北雄” 的巧妙融合。可以说两位皇帝的六次南巡,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催生了扬州湖上园林的建设热潮。清朝康乾盛世,将瘦西湖推向了造园艺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除自然风光旖旎,还美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留下珍贵的诗词歌赋,赞美这片湖光山色。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绝唱,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真挚爽朗,欧阳修“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的闲适雅趣,皆因瘦西湖而生。清代诗人王士祯“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勾勒出了瘦西湖畔的美丽风光,将瘦西湖的“瘦”与扬州城的“绿杨城郭”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清新婉约的意境 。近代诗人郁达夫“瘦西湖的好处,全在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以游览体验,深刻地阐述了瘦西湖的独特魅力,强调了其“瘦”态所带来的曲折之美 。他们或泛舟湖上,或漫步岸边,用笔墨描绘出瘦西湖的灵动与雅致。这些历代文人墨客们在诗词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瘦西湖的美景,同时也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意象。</p><p class="ql-block"> 另外许多画家以瘦西湖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精美的画作,这些画作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瘦西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其独特的“瘦”之神韵。例如,清代画家石涛,他的画作《山水清音图》中,以简洁而豪放的笔墨描绘了瘦西湖畔的山水风光,画面中湖水清澈,树木葱茏,山峦起伏,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出瘦西湖的“瘦”态,但却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笔墨,传达出了一种空灵、婉约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了瘦西湖的独特韵味 。又如,现代画家张大千的《瘦西湖图》,以细腻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描绘了瘦西湖的春天景色,画面中垂柳依依,桃花盛开,湖面上游船荡漾,生动地展现了瘦西湖的婉约之美,将瘦西湖的“瘦”态与春天的勃勃生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农等,亦常在此作画,将湖山的灵性融入笔墨。历代画家的绘画作品也是展现瘦西湖神韵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瘦西湖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历史、品味文化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在扬州不由想起隋炀帝杨广。打小认识的杨广风流成性,而鲜为人知的是,年轻的杨广既能率千军万马建功立业,统一全国,平定叛乱,巩固边疆并拓展领土。也能写出“寒鸦数点,流水绕孤城”的一流诗词。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三下扬州,以其强大的专制力量为扬州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开凿京杭大运河(邗沟渠)在扬州开挖了第一锹土。虽然他让老百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毕竟是大运河成就了淮左名都的扬州,並使扬州几度站到了全球顶级城市的高度。至今京杭大运河依然,联结着南北交通与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他开创科举制,打破门阀垄断,使寒门士子获得上升通道,为官场选拔人才提供便利。这就是杨广对历史的贡献。他的悲剧在于他权欲熏心,每次来扬州,他都太得意忘形,一脸的神采飞扬,美丽的扬州,美丽的瘦西湖,成了他穷奢极欲的挥霍之地,在他眼里,瘦西湖成了杭州西湖之外又一个“日糜金钱,靡有纪极”的销金锅儿。</p><p class="ql-block"> 杨广,挥舞至高无上的权杖时,天下的苍生不能不随他那些荒唐的念头起舞,万千生命就可能像霜风中的落叶一样被席卷而去。杨广也因此过早的结束自己的皇上生涯。只留下了一座日渐荒圮,且真假难辩的坟墓。这是他贪欲的宿命和下场。</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隋炀帝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有过人的才华和政治手腕,也有奢华生活和治理失误的缺陷。尽管他在历史上被称为“暴君”,但我们不能忽视他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成就了诗画大家,也成就了这座城市。如果没有瘦西湖,人间该会缺少多少诗意与灵性。这是扬州有幸,瘦西湖有幸。</p><p class="ql-block"> 千古名邑、风流之都的扬州,唐朝时已是一座繁华而且奢侈的城市。不觉记起:“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诗人杜牧的一声叹息。杜牧他狎妓成绩斐然,也攒足了名声。所以,他的诗广为传诵。</p><p class="ql-block"> 还想起石涛,身如漂萍云游四方的苦瓜和尚画家,曾来到扬州,一看见瘦西湖,顿觉这里不是无边的苦海,这里是他的岸。便定居东关街的寿芝园。有一天他步行到瘦西湖,坐在湖边的柳树下,阳光从柳枝缝隙洒下,令他感觉心儿正被柳叶柔柔的抚爱着,忽然领悟到“人生只合扬州老”的情韵,不禁深深沉醉其中。</p><p class="ql-block"> 清郑板桥常登上小金山,凭栏四望。他站在山顶的风亭里,他把手笼袖里背挺直。一辈子命运多舛心情沉重的他,也想以一种旁若无人的孤独,保持一种超凡脱俗、持虚守静的安详。可他因擅自开仓赈济灾民而获罪罢官,移居扬州之后,本想靠卖画为生过几天清静日子,然而,仍然难得清静,他一路走来,沿途看到的不是饿死在朱门之下的乞丐,就是撞死在衙门门口石狮上的冤魂。他眼前有太多的苦难和血泪,脑子又实在太清醒,即使把自己灌醉了,也还是难得糊涂。</p> <p class="ql-block"> 还有苏东坡贬谪扬州时,为纪念其师欧阳修在瘦西湖畔建了谷林堂。多才艺的苏东坡,其书法,挥亳时的那种超然姿态,墨迹力透纸背无形的力量,能把你引向一个明境之境,然后归于平静。</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石涛的笔墨太空,郑板桥的笔墨太苦,苏东坡则既有月白风清之空,飘逸的有一种内在的旋律在回响,又有忧愤悲慨奇崛的像沟壑纵横的荒野。而更神奇的,还是他墨痕中隐含着的油亮的绿色光泽,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像植物一样是生长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轻轻一叹一赞,多少倾慕,尽在不言中。扬州钟灵毓秀,风物繁华,几世沧桑,厚重中不失婉约,风采犹胜,如迎面走来娉婷江南女子,风华绝代,举手投足间的纤丽妩媚,几千年的历史风烟,没有湮灭它的睿智风雅,而更增添它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卓然。</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瘦小,又显得开阔而深远,宛如一副大写意的中国山水画,或许这样一个原生态的湖泊,特别能激发人类的原创力。《涛声依旧》的词曲作者陈小奇,根据李白的千古绝唱,又创作的一首《烟花三月》,深觉唱得缠绵细腻,情真意切:“牽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p> <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盛极而衰的定律,在瘦西湖身上同样上演。嘉庆年间,大运河的淤塞与津浦铁路的通车,让扬州失去了交通枢纽的地位,依赖盐业与漕运繁荣的城市经济一落千丈,湖畔的园林也随之萧条。太平天国战火曾使园林大半损毁,让多数建筑化为焦土,只留下断壁残垣在风中诉说过往的辉煌。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因历史问题,其著名的园林景致遭受严重破坏,又因河道淤塞而渐失往日风采。庆幸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系统的整理与修复工作,瘦西湖迎来了真正的复兴。1951 年正式对外开放,2006 年基本恢复清代二十四景风貌,后来荣膺国家 五A 级旅游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恢复了其原有的魅力,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风景区。这片水域在一代代文物保护者的手中重焕生机。我为祖国山河的日益美丽富饶很感骄傲与自豪,满心的欣慰。</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的美,如同一杯醇厚的绿茶,初品时清淡,回味时悠长,是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每当走过长堤,看柳丝沾湿了雨水;每当傍晚坐在钓鱼台,看夕阳为白塔镀上金边;每当月夜穿过五亭桥的桥洞,看水中的圆月随波荡漾 ,便会明白,这片水域承载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p><p class="ql-block"> 这片经历了千年沧桑的水域,既见证了扬州的繁华与落寞,也承载着文人们对 “诗意栖居” 的永恒追求。它的 “瘦”,不是单薄,而是凝练;不是贫瘠,而是精致;不是封闭,而是开放。在这里,每一滴水都折射着文明的光芒,每一座桥都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每一缕柳丝都牵动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一湖碧水映照着千年文明,半城诗画编织着永恒的梦境。它是扬州的灵魂,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撰文:风轻云淡</p><p class="ql-block">音乐:明镜菩提</p><p class="ql-block">图片:自 拍</p><p class="ql-block">编辑:风轻云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