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束缚已经去除,债务已经偿清,我的大门已经打开,我任意东西,去来自由。</p><p class="ql-block"> 他们蜷缩在角落里,编结暗淡的时间之网,他们藉坐在尘土中数着钱,唤我回去。</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的剑已铸成,我已披上甲胄,我的战马急于扬蹄驰骋。</p><p class="ql-block"> 我将赢得我的王国。 </p><p class="ql-block">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8.6(Day 6)晴</p><p class="ql-block"> 维也纳</p> <p class="ql-block"> 清晨5点醒来,轻手轻脚地走出了28号房门,来到河轮顶部甲板。东方既白,晨曦微露,多瑙河在黎明的静谧中缓缓地流淌。多么美好的清晨啊!自由的小鸟,带着我飞翔,在这样美好的清晨,我已来到充满自由气息的“音乐之都”维也纳!</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太阳渐渐升起,多瑙河如钢琴的键盘,奏起了带着金色星辉的旋律,两岸的起伏山峦、树林、房舍都被金辉唤醒了。</p> <p class="ql-block"> 维也纳的清晨,喝一口咖啡,赏一眼美景,这般美好,夫复何求?</p> <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换了上岸卡,跨过并列三艘河轮的甲板,乘上大巴,深入维也纳城市,带着一颗新奇的心观察着窗外新奇的世界,不到20分钟,就来到久闻大名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美泉宫</b></p> <p class="ql-block">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马蒂亚斯外出狩猎,来到维也纳郊区一处风景宜人的开阔绿地,皇帝在这里的一处泉水旁停下,觉得心旷神怡,给这口泉水取名为“美泉”。这就是“美泉宫”名称的最初来源。</p><p class="ql-block"> 美泉宫按音译,又名为“申布伦宫”。位于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段南岸。这里风景优美,是适合度假的好地方。169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奥波特一世命令当时奥地利最著名的建筑师兼雕刻家冯•埃拉赫在美丽泉的位置修建一座狩猎用的行宫,这座宫殿后来成为了美泉宫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查理六世的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继承了奥地利君主的地位。这位说过“就算战斗到最后,我宁可卖掉最后一条裙子,也绝不放弃西里西亚”的女王,在之前宫殿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增添了剧院、花园、动物园、植物园,修建起一座极尽奢华的美泉宫。根据她的期望,这座宫殿在建成后,规模与豪华程度不亚于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但终因财力有限,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 从导游手里领了参观券后,排队领了官方中文讲解仪,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移步二楼,开启了一场穿越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四个朝代时空之旅。<span style="font-size:18px;">宫殿共有1441间个房间,涵盖皇室寝宫、宴会厅、书房及艺术画廊等,展现了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艺术。</span>宫殿内部精美的壁画、奢华的吊灯与古典家具交相辉映,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哈布斯堡王朝的独特品味。目前仅有45间房间对公众开放,随着步伐的向前,官方讲解仪向你娓娓道来,每个房间都有其背后特定的设计特色和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宫殿内的长廊里悬挂着哈布斯堡王朝历代皇帝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 查理六世(Maria Theresa 的丈夫)</p> <p class="ql-block"> 身着典型欧洲寡妇裙的玛丽亚·特蕾莎画像。自1740年查理七世去世,玛丽娅·特蕾莎一直穿着寡妇装,共穿了 40年,再也没有换过其他装饰,直到她生命的终结。</p> <p class="ql-block"> 美泉宫的节庆厅</p><p class="ql-block"> 奥匈帝国结束后,节庆厅转变为音乐会的场所,同时也是国际首脑会晤的地方。节庆厅内装饰华丽,大型壁画和水晶吊灯,营造出庄重而典雅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书房</p><p class="ql-block"> 书房里有他的行军床与日常生活用品。这位在《茜茜公主》电影里被茜茜抱怨“宁愿你是一个农夫”的皇帝,直到临死前仍是在办公桌上,他是倒在书房的行军床上离世的。</p> <p class="ql-block"> 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皇后伊丽莎白</p><p class="ql-block"> 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出生并成长于美泉宫;而我们熟知的茜茜公主婚后仅有少部分时间生活在美泉宫。在这里我们可以亲眼目睹茜茜的真颜:茜茜身着一袭似云朵般轻盈、似白雪般洁白的纱质长裙,搭配星型钻石发饰,侧身回望。在画家细腻笔触下,仿佛能闻到裙摆飘动的花香,回望的姿态从百年前定格,优雅地穿越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茜茜公主的头发倒底有多长呢?</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她的头发长及脚踝或拖地,具体数据为约1.7米(与她的身高1.73相近)。拥有一头浓密棕色长发的茜茜公主,日常需要2-3小时梳理头发,配有专属发型师随行 ;她拥有纤细的腰身,高挑的身材,偏爱白色的长裙和自然清新的妆容,以突出发质与气质 之美,被誉为“欧洲最美的王后”。</p> <p class="ql-block"> 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与皇后伊利莎白的生活空间,包括卧房、餐厅和卫生间。</p> <p class="ql-block"> 法国玛丽王后</p><p class="ql-block"> 眼前这位身着华服的女士,正是玛丽·安托瓦内特(Mǎlì Āntuōwǎ nèitè)任法国王后两年的画像,由让-巴蒂斯特·戈蒂埃-达戈蒂创作的,是洛可可艺术巅峰时期的时尚教科书!王后身披貂皮镶边拖曳长裙,裙褶中藏着金色百合花刺绣——这是法国王室的专属符号,低调中透着王权的尊贵。看似传统的宫廷大礼裙(垫臀衬裙+紧身上衣),却埋下时尚革命的伏笔,八年后因她穿“高勒裙”而引发丑闻,被公众怒斥为乡村化装扮,“不守礼节”,没想到反而因此而助推女装向舒适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 玛丽亚·克里斯蒂娜</p><p class="ql-block"> 这幅华贵肖像中的主人公,正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传奇女大公——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她可是神圣罗马帝国女皇玛丽亚·特蕾西娅最宠爱的女儿呢!1742年5月13日她出生于维也纳霍夫堡宫,第二天就接受了洗礼,取名玛丽亚·克里斯蒂娜·约翰娜·约瑟法·安东尼娅,家人都亲切地叫她“玛丽”或“咪咪”。史料记载她“身材高挑、美貌、明智、受过良好教育”,5岁时就被普鲁士大使称赞“既漂亮又聪明”,是真正的贵族才女。</p> <p class="ql-block"> 玛丽·安托瓦内特(左)和她的母亲玛丽亚·特蕾西亚(右)。</p><p class="ql-block">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国路易十六的妻子,因法国大革命被处以断头台。另一位是她的母亲特蕾莎。以这样的方式上墙,不知道是原始的,还是维也纳现在官方有意而为之?</p> <p class="ql-block"> 在皇室婚姻中追求自由的路上,法国路易十六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如此,茜茜公主如此,“英格兰玫瑰”戴安娜王妃如此,她们的美,让她们身居高位,但孤独寂寞也始终紧紧相随。这不禁让人思考,事业与生活中如何去把握自由呢?</p> <p class="ql-block"> 这个房间里一边是宫庭贵族孩子肖像画,另一墙上是贫民百姓孩子的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 玛丽·特里萨</p><p class="ql-block"> 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妻子玛丽·特里萨。她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霍亨斯陶芬-约瑟夫琳支系成员,并且还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女王。</p> <p class="ql-block"> 镜厅</p><p class="ql-block"> 华丽的洛可可房间内装饰着多面高大明亮的镜子而得名。这些镜子相对而立,镜像的效果令房间显得更加宽敞迷人。玛利亚•特蕾西亚喜欢在这个厅里举行家庭宴会和小型音乐会。1762年,年仅6岁的音乐神童莫扎特就是在这里为女王演奏的。莫扎特的父亲事后这样描述儿子弹完一曲后的情景:“小沃尔夫冈一下跳到陛下的怀里,搂住她的脖子,重重地亲了一口。”</p> <p class="ql-block"> 约瑟夫·罗沙厅</p><p class="ql-block"> 连接着的三个厅,以画家约瑟夫·罗沙的一些风景画装饰,便以约瑟夫•罗沙(Joseph Rosa)的名字命名。这里保存了他绘制的多幅风景画,其中一幅描绘了瑞士阿尔高(Aargau)地区的一个城堡废墟,那里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厅内也悬挂着肖像画家 Martin van Meytens(1695-1770)创作的弗朗茨一世•斯蒂芬和玛利亚特蕾西亚夫妇的画像,前面看到过的他们子女的肖像也是这位画家的作品。1745年,玛利亚•特蕾西亚通过机智的外交策略让她的丈夫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仍由自己统治。弗朗茨一世•斯蒂芬一心都扑在他喜欢的自然科学和金融财政上了,除履行必要的皇帝义务外,一切政治事物均乐得交由夫人处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节庆厅</p><p class="ql-block"> 宫殿的中心:大节庆厅。大厅长40米,宽10米,是举行皇家舞会、国事觐见和大型宴会的理想场所。通明透亮的玻璃镜子,雕梁画柱的描金装饰,奢华精美的枝形吊灯,使整个大厅成为一件华美的洛可可艺术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节庆厅的天顶画是意大利画家 Gregorio Guglielmi(1714-1773)的大作,表现的是玛利亚 特蕾西亚统治时期帝国的繁荣景象。女王和她的丈夫在画面的中央,四周的神话人物象征统治者高尚的品德,外围描绘的是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地上丰衣足食的人们辛勤劳作、幸福生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小节庆厅</p><p class="ql-block"> 大节庆厅南边紧邻的是小节庆厅,主要用于家庭庆典,如生日、命名日晚会等。据说当烛光摇曳时,乳白色的墙面会产生一种滑润动感的效果,正所谓流光溢彩。这里是宫殿大楼的正中,透过朝南的窗户,可以看到整个花园的美景,是楼内视野最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阁</p><p class="ql-block"> 小节庆厅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中国阁,西边是圆形的,东边为椭圆形。18世纪的欧洲宫廷曾热衷于中国和日本的东方艺术,玛利亚•特蕾西亚不惜重金从远东进口艺术品用于宫廷装饰。这两个厅就是这种装饰的典型代表。描金的白色护壁镶板中镶嵌着形状各异的中国漆画板,靠墙的支柱和壁桌上摆放着精美的东方瓷瓶。两个厅的拼花地板也堪称艺术佳作,不仅选用了紫檀、桃木等名贵木料,图案也如万花筒般瑰丽绚烂。据说女王当年就喜欢在这里举行秘密会议或打牌娱乐。</p> <p class="ql-block"> 马术游戏厅</p><p class="ql-block"> 得名于正墙左边的那幅油画。1743年,玛利亚•特蕾西亚为庆祝从法国和巴伐利亚军队手里重新夺回布拉格,在宫廷冬季跑马场也就是现在的西班牙骑术学校,举行了一场大型马术游戏。画面中表现的就是当时的盛况。右边一幅描绘的是颁发圣斯蒂芬勋章时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蓝色中国沙龙</p><p class="ql-block"> 因采用18世纪从中国进口的蓝色墙画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漆画厅</p><p class="ql-block"> 曾经是弗朗茨一世•斯蒂芬的书房。1765年,弗朗茨一世•斯蒂芬突然去世,他的妻子玛利亚•特蕾西亚命人将此厅改装成纪念室以追忆她心中的爱人。从北京进口的黑色漆画被镶嵌在桃木墙面中间并饰以镀金花边,令整个房间多了一分肃穆。丈夫死后,玛利亚•特蕾西亚再也没有脱下寡妇装。在她去世后,人们在她的祈祷书中看到这样一张纸条,上面记录着她同丈夫共同度过的一个个幸福时刻。大厅里的油画均应玛利亚•特蕾西亚的要求绘制,中间一幅是她的丈夫弗朗茨一世•斯蒂芬,由意大利画家Pompeo Batoni(1708-1787)凭印象绘制于1769年;左边一幅为女王与孩子们;右边的双人像是她的两个儿子约瑟夫二世和利奥波德,画面中正对观众的是约瑟夫二世,他继承父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旁边是他的弟弟利奥波德,因为约瑟夫二世无男嗣,死后由他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成为利奥波德二世。</p> <p class="ql-block"> 百万厅</p><p class="ql-block"> 这是整个美泉宫中装饰最昂贵的一间,因此被称作“百万厅”。房内采用了非常珍稀的玫瑰木作为护壁镶板,其间镶嵌着来自印度莫卧尔帝国(MughalEmpire)的宫廷细密画。为了装饰百万厅,细密画被切成了不同的形状,然后以拼贴的形式与面装饰结合成新的画面。境角摆的是法国塞弗尔陶瓷厂制作的法国王后玛丽•安东尼特的胸像,她是玛利亚•特蕾西亚最小的女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玛利亚.特蕾西亚御用的宫廷画家Martinvan Meytens绘制,展现了玛利亚•特蕾西亚和丈夫及孩子们在一起的温馨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 宫殿的后面是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巴洛克式花园,足有将近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修建整齐的绿树墙组成了它的边界,花园里立着44座雕塑,每座都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和传说故事:希腊神话中掌管英雄史诗的“缪斯”卡利俄佩手握着卷轴和笛子,罗马神话中的丰收女神克瑞斯挽着酒神巴克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故事中的海涅阿斯抱着年老的父亲、领着年幼的儿子逃离即将被攻陷的特洛伊…</p><p class="ql-block"> 雕塑尽头的山坡下,是华丽的“海神喷泉”——一组描述古希腊海神的雕像。它是奥地利早期古典主义的代表大师赫岑多夫•冯•霍恩贝格的作品。但这喷泉并非真真正的“美泉”,那么“美泉”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 花园一直延伸到美泉山上,山坡上屹立着的凯旋门,最初是为了纪念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王战胜普鲁士军队而建立,后来当做观景亭和餐厅使用。这里是美泉宫的最高点,不仅可以将美泉宫宫殿和王室花园尽收眼底,还能够眺望整座维也纳老城。想象一下吧,当年的王室成员在这里共进早餐,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享用着美食,这是一件何等惬意的事啊!据说,自由不羁、害羞内向的茜茜公主住美泉宫为数不多的日子,就非常喜欢到这里来喝下午茶。</p> <p class="ql-block"> 尽管美泉宫如此奢华,但是茜茜公主在这里并不快乐……</p><p class="ql-block"> 而匆匆一过的我却很快乐!</p><p class="ql-block"> 如此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说实话,走过的45个房间,要不是有“度娘”,我根本写不出几个文字来。但是在美泉宫里出现过的三位人物,却深深地烙在我脑海里,从走出美泉宫到现在,一个从他们出发的关于“自由”的问题,一直深深地思考着。</p> <p class="ql-block"> 茜茜公主在诗歌里曾写道:“海鸥哀鸣着盘旋在美丽而平静的海面,玫瑰花群正在盛开,鸣放出悲凄的呐喊!”她向往“普通人”的生活,曾数次对丈夫说:“如果你是个农夫就好了”。她想成为一名女诗人,渴望像海鸥一样自由和亲近自然,但她却成了奥利地帝国的皇后,这个位置和身份限制了她的自由,也限制了她的幻想和浪漫。茜茜,镀金鸟笼中的叛逆羽,她的悲剧在于她既是童话的化身,又是童话的囚徒。匈牙利加冕礼上挣脱束腰的瞬间,是她对女性规训的第一次反抗;晚年独自周游列国,则是她用流浪来对抗维也纳宫廷的窒息。音乐剧《伊丽莎白》中,她与死神的共舞,是对“皇后”身份的诗意的颠覆——当她说“我的名字是伊丽莎白,不是皇后”时,自由便已化作荆棘王冠上的星光。</p> <p class="ql-block"> 玛丽•安托瓦内特,这位被6岁的莫扎特“求婚”的骄傲公主,身为法国玛丽王后以后,挥霍成了她绝望的狂欢。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她以钻石项链填补婚姻的空虚,用小特里亚农宫花园逃避政治的黑暗。茨威格笔下的她“像一朵被污泥滋养的玫瑰”,最终在断头台上用头颅完成了她对“自由”最残酷的注解:当民众高呼“砍下她的头”时,她以死亡终结了“王后”这一符号的绑架 。玛丽•安托瓦内特用她的身躯书写了洛可可废墟里的血色自由。</p> <p class="ql-block"> 6岁便为玛丽•安托瓦内特演奏《小星星变奏曲》的莫扎特,一生都在与宫廷的枷锁抗争。他拒绝做萨尔茨堡大主教的“音乐奴仆”,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借角色之口嘲讽贵族特权,最终以《安魂曲》完成对死亡的黑色幽默式解构。然而莫扎特是生活在尘世的实际事物中的。仅仅生活了35个春秋,而且短暂人生中多数时候总在艰难窘迫之中,写于1781年4月4日的信中他说:“告诉你,我唯一的目的是尽量挣钱,越多越好;因为除了健康以外,金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罗曼·罗兰对此有如下评价:“这些话,在一般高雅的人听来未免显得俗气。但我们不能忘记,莫扎特到死都缺少钱,——因为缺少钱,他的自由创作,他的健康,老是受到损害;他永远想着,也不得不想着成功和金钱;有了这两样,他才能获得解放。这不是挺自然的吗”。即使生活如此艰难,但是莫扎特的音乐却始终充满自由!现代基督教神学家卡尔·巴特(K·Barth)曾评价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无比自由,是因为“它摆脱了一切夸张、一切原则上的突变和对立。阳光照耀着,但不刺目、不消蚀人,不炙伤人;天穹披覆着大地,但都不给它以重负、不挤压它、不吞噬它,因此,大地仍然是大地,永远是大地,没有必要像泰坦巨神那样骚动地对抗苍天。”这不正是对莫扎特那纯朴优美、清明恬静、明朗乐观的音乐深刻的极富人性的形象譬喻么?人们从莫扎特的音乐中总能感受到充满人性的真挚与温暖。他用音符刺穿了时代的帷幕,在那闪耀着人性自在欢乐的光芒中,你休想寻找出多少“人类宗教”、“权力话语”。这种自由现实的精神,是莫扎特音乐深刻人性旋律的存在基石。莫扎特,这位18世纪西方的伟大作曲家,之所以被誉为“永恒的少年”,是因为他的音乐给世人留下的倾诉,是那样地明朗、流畅,那是一种引起整个身心震颤的欣悦,是刻骨铭心的。莫扎特,音符镣铐下的灵魂越狱者,正如茨威格所言:“他死于贫穷,却活成了永恒。”</p> <p class="ql-block"> 走过美泉宫,仿佛走了“自由”的三重镜像:玛丽以毁灭终结异化,茜茜以肉身逃离束缚,莫扎特以创作解构权威。他们的故事追问着同一个命题——当自由与身份注定冲突时,是妥协的生存,还是决绝的死亡?或许答案藏在玛丽临终前的那句:“我从未伤害任何人,除了我自己。”</p><p class="ql-block"> 但是,真的没有更好的答案了吗?诚如诗云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现实中,特别是现在这样一个和平盛世,真要为自由而抛弃生命、爱情、生活不顾的境地应该不多,我们完全可以从容地健全身心,合理地安排工作与学习,然后让我们的心灵驰骋在自由的天空里……待到有朝一日——束缚已解除,债务已还清,大门已打开!令人诧异的是,待到此时,明明可以自由了,有的人却宁愿画地为牢!</p> <p class="ql-block"> 而我却绝不!</p><p class="ql-block"> 我要任意东西,去来自由。</p><p class="ql-block"> 我将赢得我的王国。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漫步维也纳街头</b></p> <p class="ql-block"> “维也纳是一座即便你去过10次,还会想再去10次的魅力之城。因为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整个世界。”记不清这是哪位作家写的,但自从读到这段话之后,就像初听《蓝色多瑙河》、多瑙河便铭记心头一样,维也纳从此便着了魔一样地扎根在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海子说:“你来这人间,要看看太阳,要和心爱的人,一起走在街上。”但是,走在维也纳的街头,你没有机会与心爱的人手牵手,所以,一个人徜徉于其中也是十分美好与自由的。</p> <p class="ql-block"> 从河轮乘大巴出发,到达特蕾西亚广场附近下车。听完导游讲解下午的安排,随队往返:特蕾西亚广场→英雄广场→霍夫堡→科尔市场街→格拉本大街→斯蒂芬教堂广场,一头一尾为集合点,我便产生了一个念头:快节奏跟着导游到终点,再改慢节奏独自漫步维也纳街头。</p> <p class="ql-block"> (特蕾西亚广场左侧是艺术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特蕾西亚广场右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特蕾西亚广场建于1819年,纪念玛丽亚·特蕾西亚(1717-1780),她是奥地利唯一的女皇,曾统治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被称为“奥地利的国母”。女皇雕像位于纪念碑顶部,高19.4米,她右手前伸、目光俯视,姿态威严;碑座四周环绕着众多人物雕像,形成一座气势恢宏的青铜雕像群,宏伟青铜雕像,是为了纪念这位哈布斯堡王朝的传奇女君主而建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从特蕾西亚广场向南,经环城大道(Ringstrale)的东段,横窜马路后就开始进霍夫宫南门(城堡大门),右前方是霍夫堡宫的正门(英雄广场方向),位于霍夫堡的广场是城堡广场,皇宫正门的广场部分即我们熟知的英雄广场(Heldenplatz)。</p> <p class="ql-block"> 英雄广场建于19世纪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统治时期,得名于两座纪念奥地利军事英雄的雕像:欧根亲王(Prinz Eugen von Savoyen)和卡尔大公(Erzherzog Karl)。欧根亲王是17至18世纪奥地利著名的军事统帅,曾多次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并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的雕像位于广场东侧,采用青铜铸造的骑马挥旗像,基座高8.4米,表现亲王带领军队冲锋的动态场景。雕像面向东南方,暗喻其抗击土耳其的军事功绩。卡尔大公是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奥地利名将,曾在1809年的阿斯珀恩-埃斯灵战役中击败拿破仑。他的雕像位于广场西侧,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骑马雕塑,基座浮雕描绘着1809年阿斯珀恩-埃斯灵战役场景。为雕像保存状态良好,冬季会进行防冻保护性遮盖。</p> <p class="ql-block"> 从英雄广场继续向南,穿过新霍夫宫门是新霍夫宫广场。新霍夫宫广场(即霍夫堡内庭广场)中央矗立着弗朗茨一世(Franz I)的纪念像。他是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1806年拿破仑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后,改称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雕像由意大利雕塑家Pompeo Marchesi于1846年制作,基座刻有拉丁文“吾爱吾民”,四角的女像象征和平、信仰、力量和正义。</p> <p class="ql-block"> 快速直线走过茜茜博物馆及珍宝馆,出了霍夫堡宫的东北门(即靠近米歇尔广场Michaelerplatz的一侧),就进入科尔市场街(Kohlmarkt),沿街继续向南到T字口处,与右侧格拉本大街(Graben)相连接。科尔市场街与格拉本大街都是维也纳老城区最热热闹的商业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 走入格拉本大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圣约瑟夫和小耶稣的喷泉雕像。圣约瑟夫左手持杖,象征着他的职业和权威;小耶稣则伸手向上,似乎在向圣约瑟夫寻求指引或保护,表现出对父亲的依赖和敬仰。雕像基座上雕刻着人物浮雕,增添了艺术的历史感和庄重感。圣约瑟夫头顶、肩膀与手臂停满了鸽子,起初以为是雕像的一部分,仔细一看,鸽子会动的。你看那雕像头顶的鸽子,它昂首挺胸,是在给整座城市的古典乐打节拍么?其余的四只左顾右盼的,是随着这无声的旋律起舞么?这些精灵一样的鸽子,是“音乐之都”的特约嘉宾么?</p> <p class="ql-block">格拉本大街的中央区是黑死病纪念柱。</p> <p class="ql-block"> 快速通过格拉本大街,来到斯蒂芬教堂广场。这时候,同伴还远远地在新霍夫宫方位。一个人,离开队伍,开启了深入“维也纳的心脏”之旅。</p> <p class="ql-block">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斯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南塔高达136.7米,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位居世界第三,是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维也纳的城市象征,被誉为“维也纳的心脏”。作为维也纳总教区主教座堂,这里经常举办国家重大活动,新年钟声(普默林钟)通过广播传遍全国。</p><p class="ql-block"> 这座典型混搭风的建筑,始建于12世纪,最初为罗马式风格,后经哈布斯堡王朝扩建,形成哥特式南塔(136.7米)与文艺复兴风格北塔(68.3米)的对比。18世纪以巴洛克风格整修外墙,二战损毁后修复,成为跨越四个世纪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南塔为世界第三高教堂尖塔,哥特式设计;北塔因资金不足未完工,形成独特不对称景观。屋顶铺有23万片黄、绿、黑彩色琉璃瓦拼成,拼成的图案包含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标志和臂章纹样,象征帝国权威与宗教权力的结合,清晨和黄昏时分,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了金碧辉煌的效果,因此被誉为“帝国之都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大门和左右两侧的门墙,为罗马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免费入内参观,登南塔可以俯瞰整个教堂的彩色屋顶与维也纳的城市风景,但需要另行购票。</p> <p class="ql-block"> 进入教堂,只见两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深处,圣坛背後有两块未遭二战战火摧残的玻璃窗画,阳光照射进来,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让圣坛充满着神秘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哥特式的柱子及墙上到处都是惟妙惟肖的雕像,每一尊都讲述着与宗教有关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倚窗眺望人(Fenstergucker)</p><p class="ql-block"> 左恻的布道坛是教堂内最精美的一座哥特式艺术品。一五一五年,教堂建筑师皮尔格拉姆不仅把四个布道师的半身像塑造进去,而且还把自己以一个“倚窗眺望人”的形象塑造在布道坛的底部。他在这里开出一扇窗户,自己便半倚在半开的窗上,手中还握著他那把心爱的刻刀。</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管风琴由17974根琴管组成,是世界最大管风琴之一。二战时期曾被严重损毁,1948年至1962年由奥地利各州联合修复,成为国家团结的象征。修复后的管风琴保留了哥特式与文艺复兴风格的设计元素,与教堂建筑风格协调 。管风琴的琴管布局与教堂高挑的穹顶形成共鸣空间,白色与金色装饰的琴身与内部雕塑相得益彰;因其具有庄严而神圣的音色,不仅成了宗教仪式的核心乐器,也见证了莫扎特、海顿等音乐家的历史足迹;我们可以从它为《星际穿越》插曲的震撼演绎,领略其恢弘音色。</p> <p class="ql-block"> 进入教堂参观是不带导览讲解仪的。对于我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宗教文化知识也是相当匮乏的,身处这样的世界宗教殿堂,也只能领略一下它建筑的魅力,熏陶一下宗教信仰的神圣氛围。我学着祷告席上的旁人,安静地站在圣坛前,尝试着让一颗激动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接受圣洁的光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从教堂出来,顺时针绕着教堂徜徉在斯蒂芬广场。蓝天白云下,古朴的教堂,各国的游人如织,听哪——</p><p class="ql-block"> 马蹄得得得,</p><p class="ql-block"> 叩响了青石路;</p><p class="ql-block"> 汽车嘀嘀嗒,</p><p class="ql-block"> 划破了蓝天的维幕;</p><p class="ql-block"> 地铁轰隆隆,</p><p class="ql-block"> 唤醒了地底沉睡的玄武。</p><p class="ql-block"> 而圣斯蒂芬的尖顶,</p><p class="ql-block"> 正把哥特式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经纬分明地织进了玻璃墙幕。</p> <p class="ql-block"> 我静静地置身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哥特式尖顶切割着维也纳的天空,斯蒂芬大教堂的阴影在石砖上流淌。几只灰鸽旁若无人地在我面前踱步,喙尖轻叩十二世纪浮雕的裂痕,仿佛在点数时光的碎屑;穿藏青色马甲的老人坐在长椅,用德语诵读报纸;戴头巾的少女举着冰淇淋,糖浆滴落在巴洛克式窗棂的投影里。他们与教堂共生——像那些从砖缝钻出的野蔷薇、墙缝里生长的绿树,将根须扎进哈布斯堡王朝的旧梦,却长出了二十一世纪的新绿、开出二十一世纪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 彩绘玻璃投下的光斑中,穿皮裤的街头艺人调试着手风琴。琴声响起时,圣坛上的金箔与游客手机屏的反光,共同跳起一支圆舞曲。</p><p class="ql-block"> 历史在此处从来都不是标本,而恰好是一些正在进行的活物:它藏在鸽子振翅掀起的风中,躲在咖啡杯沿的唇印上,或某片青苔正悄悄覆盖的拉丁文墓志铭里。</p> <p class="ql-block"> 从斯蒂芬广场绕回到格拉本大街,经过位于大街中央的黑死病纪念柱,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一座湖绿色圆顶的教堂,它就是维也纳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教堂原址初建于12世纪,早期为哥特式建筑,现为巴洛克式建筑。1701年由建筑师约翰·卢卡斯·冯·希尔德布兰特主持重建,1733年竣工,转变为巴洛克风格。此次重建仿照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理念,但规模缩小以适应城市空间。</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教堂(Peterskirche)的内部奢华,充满巴洛克艺术的戏剧性和宗教象征,同时又融合了洛可可风格的精致装饰。</p> <p class="ql-block"> 主祭坛中央悬挂着一幅描绘圣彼得与耶稣的巨幅油画,周围环绕着精美的雕塑和金色装饰,营造出神圣而庄严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穹顶壁画主题为《圣三位一体的荣耀》,其透视效果使穹顶仿佛无限延展,给人以天堂般的视觉震撼。</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的金色布道台装饰着闪耀的太阳光芒雕塑,象征着神的启示与智慧,而多个侧祭坛则分别描绘了不同圣人的故事,天使雕塑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维也纳老城中心,仿佛着了一道魔,是会让你忘记时间的。但是,时钟的响声总是那么匆匆而不停歇,一转眼就到了集队的时分了。归队过程中再次路过英雄广场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西斜的太阳把卡尔大公与欧根亲王的脸部照得锃亮,远远望去就能看清他们凝重而坚定的眼神,那眼神是鼓舞人心的:和平从来都不是乞求来的,而是真真实实地打出来的。一个国家只有富强,才能不受欺凌;一个人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战胜一切!</p> <p class="ql-block"> 当脚步再次踏上维也纳的环城大道,忘着眼前的林荫大道,我知道在人们单车向前的地方有个城市公园,那里有“小金人”小约翰·施特劳斯,有舒伯特、布鲁克纳、雷哈尔和施多尔茨……遗憾,这次错过!</p> <p class="ql-block"> 但是,莎士比亚的书里曾写过:想踩住古典音乐的影子,不要去悉尼歌剧院,就去多瑙河的河畔,维也纳的街头。所以,从多瑙河顺流而来,走过维也纳老城区的街头,此行也算圆满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走进金色大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迪特马尔·格里泽说:数个世纪以来,维也纳一直是“天才的天选之乡”,若要罗列出所有天才人物的名字,必会填满整张纸。</p><p class="ql-block">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说:我就是在这儿(维也纳)创作了《小溪边》,黄鹂、鹌鹑、夜莺和杜鹃,都在鸣叫着,我把它们写进乐曲里了。</p><p class="ql-block"> 小约翰·施特劳斯说:倘若说我有才能,我得感谢我心爱的城市一——维也纳。我的一切力量都扎根在这块土地上,我所感觉到的旋律,充满在她的天空中。我只不过是用心倾听并记录下来罢了。</p><p class="ql-block"> 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时千万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p><p class="ql-block">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说:这是一个美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所以,当你真正来到欧洲这个世界音乐之都,“圆满”是不够的,奖励自己一场音乐会,让内心得以狂欢,或许这才是此行的终极的享受吧?更何况适逢小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怎能不在这世界音乐殿堂里亲聆《蓝色多瑙河》再次奏响呢?</p> <p class="ql-block"> 晚餐后再次从多瑙河畔出发,来到梦寐以求的地方——世界顶级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当我站在那金碧辉煌的门庭前,多少不朽的旋律在此诞生!一年又一年的新年晚会都在这里进行!而今我可以举步迈进这个音乐殿堂——一个“承载巨匠梦想的永恒容器",亲耳聆听莫扎特与施特劳斯的音乐响起,我的心哪,怎能不震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莫扎特雕像)</p> <p class="ql-block"> (小约翰·施特劳斯雕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节目单</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p><p class="ql-block">歌剧《后宫诱逃》序曲,KV 384</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携手同行》,歌剧《唐璜》中策莉娜与唐璜的小二重唱,KV 527</p><p class="ql-block">《香槟之歌》,歌剧《唐璜》中唐璜的咏叹调,KV 527</p><p class="ql-block">G大调小提琴与管弦乐队协奏曲,KV 216 - 第二、第三乐章(柔板/回旋曲。快板)</p><p class="ql-block">《我背叛了自己》,歌剧《唐璜》中唐娜·埃尔维拉的咏叹调,KV 527</p><p class="ql-block">《G大调弦乐小夜曲》,KV 525 - 第一乐章(快板)</p><p class="ql-block">《土耳其进行曲》,KV 33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场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p><p class="ql-block">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KV 492</p><p class="ql-block">《不要再去做情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咏叹调,KV 492</p><p class="ql-block">《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KV 492</p><p class="ql-block">g小调交响曲,KV 550 -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捕鸟人》,歌剧《魔笛》中帕帕盖诺的咏叹调,KV 620</p><p class="ql-block">《帕-帕》,歌剧《魔笛》中帕帕盖诺与帕帕盖娜的二重唱,KV 620</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加演曲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约翰·施特劳斯</p><p class="ql-block">《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 314</p><p class="ql-block">老约翰·施特劳斯</p><p class="ql-block">《拉德茨基进行曲》,作品 228</p> <p class="ql-block"> 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简称金色大厅(英语:Musikverein;德语:Großer Saal,全称是Golden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又称黄金厅、维也纳爱乐厅。由T·冯·汉森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位于维也纳贝森多夫大街12号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楼中。其建筑风格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也是世界五大著名音乐厅之一。</p> <p class="ql-block"> 金色大厅是一个狭长矩形平面的演出场所,大厅长48.80米、宽19.10米、高17.75米,总占地面积932.08平方米。观众席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1744个和站席300个。其屋顶是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音乐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这座始建于1869年的音乐圣殿,以金碧辉煌的装饰和卓越的声学设计闻名,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回旋,产生余音袅袅,天花板和墙壁使用防静电干扰的材料,听众处于任何位置,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音乐,每个音符都如丝绸般流淌。</p> <p class="ql-block"> 当灯光渐暗、指挥棒扬起时,时间仿佛凝固,莫扎特的经典作品一曲一曲地在穹顶下焕发新生,音符如“无形的翅膀”穿越时空,飞进我的心灵的窗户,让我的灵魂深深地陶醉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 中场休息时能够拍一些大厅里的细节照片,就抓紧时间拍了几张。回头一看,瞧瞧你呀,一脸沉醉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音乐会进入尾声,是现场的观众互动——指挥引导下的整齐掌声,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尽管有手机拍摄的禁令,但还是有不少人举起手机。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粗粗地拍了一段视频。遗憾的是拍视频时我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呵呵,这一刻才深深体会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痛楚。</p> <p class="ql-block"> 精彩绝伦的谢幕,无疑也是音乐会结束前的高潮。那热情洋溢的笑容与谦和的鞠躬,和着观众热烈的掌声,你能从中读到的是成功和精彩,是喜悦和激动。</p> <p class="ql-block"> 音乐会结束了,恋恋不舍地走出这座音乐圣殿,抬头之间,维也纳的夜空如天鹅绒般铺展在我的眼前。夜幕低垂,城市的灯火似乎刚刚苏醒。远处霍夫堡皇宫的轮廓在灯光中若隐若现,空气中似乎还飘荡着方才的旋律余韵,广场上三三两两的乐迷仍在低声讨论着演出的精彩瞬间,街角咖啡馆似乎飘来萨赫蛋糕的香甜气息,有轨的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车灯在石板路上投下流动的光影……这样的夜晚,我突然有沿着格拉本大街慢慢散步的冲动,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将萦绕在心中的音乐与夜色在心头交融。</p><p class="ql-block"> 突然一个低低的声音在脑海里回响:听说今晚的演出结束后,有位小提琴手即兴演奏了一曲《月光》。我抬起头,果真,如钩的月亮高高地挂在金色大厅的夜空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