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晚年生活:子女懂体谅,父母敢“自私”

孟昭利

<p class="ql-block">我天天乘坐城乡公交车回老家种菜,在中午回县城的城乡公交车里偶遇高中同学,闲聊时说起他在县城帮子女照料家事的日子,他叹的那句“孩子们总觉得我们还硬朗,可身子早是‘零件老化’的年纪了”,像颗石子投进我心里,漾开久久的涟漪。因我也曾经到外地帮子女照顾过孩子。</p> <p class="ql-block">同学今年七十二岁,三个子女在县城按家后,他和老伴便成了子女家里的“全能后盾”——接送孙辈上学、打理一日三餐,近来还要帮儿子照看洗衣店。从前在老家时天天打乒乓球,这两年总共只摸了两次球拍;老家的球室落了厚厚一层灰,院子里的杂草都快没过门槛。他的晚年,比年轻时还忙碌,却唯独没了“自己”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场景,在身边随处可见。有的老人跟着子女进城,白天围着孙辈转,晚上还要帮着收拾家务;有的留在老家,一边种着口粮地,一边惦记着城里子女的房贷车贷,总想着多挣点帮衬一把。老人们把“为子女分担”刻进了骨子里,从陪读做饭到帮衬买房,再到隔代带娃,似乎永远有操不完的心。而子女们,早已习惯了这份“无所不能”,总觉得“爸妈身体好着呢”“这点事难不倒他们”,却没留意父母眼角的皱纹深了多少,脊背也悄悄弯了。</p> <p class="ql-block">子女们总以为“尽孝”是将来的事——等事业再稳点,等孩子再大点,再好好陪父母享清福。可父母的衰老从不会等他们“准备好”。父母可能在抱孙子时悄悄抻了抻酸困的腰,可能在洗完整盆衣服后偷偷捶了捶僵硬的背,甚至可能在深夜里因为关节疼辗转难眠,却总在子女问起时笑着摆手:“没事,我不累。”这份“报喜不报忧”的温柔,常常被子女当成了“身体尚好”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老人在日复一日的付出里,渐渐把自己活成了“背景板”。跳广场舞的姐妹约了好几次,总说“要带娃没时间”;年轻时爱听的戏,如今连打开电视机的功夫都没有;偶尔想起自己的爱好,也只叹一句“都老了,折腾不动了”。就像我那同学,聊起孙子外孙的趣事时眼里亮得很,可说起自己的日子,只轻描淡写一句“围着子女里转,习惯了”。这份“习惯”背后,藏着多少被忽略的疲惫,还有那些被悄悄藏起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其实子女们该明白,父母说的“还不老”,不过是不愿成为他们的负担。真正的孝顺从不是等父母病倒了才慌着陪伴,而是藏在日常的细碎里:下班回家主动接过父母手里的菜篮,让他们歇口气;吃饭时多问一句“今天累不累”,而不是张口就说“明天帮我接下孩子”;周末帮父母把老家的乒乓球拍擦干净,陪他们回老家收拾一下院子,或者多干些家务。</p> <p class="ql-block">别等父母的“零件”真出了故障,才惊觉他们早已不再年轻。趁时光还来得及,子女多看看父母鬓角的白发,多听听他们没说出口的心愿;老人们也不妨偶尔“松松手”,别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子女身上——我们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只是为了子女,才把自己活成了最坚实的后盾。而子女能做的,就是让父母知道:不必一直强撑,往后我们也能成为他们的依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