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推进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探索小组合作场景下教师提问对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的支撑作用,2024年9月18日,在海口实验中学初中部初一4班开展公开课《2.6.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由课题组成员许艳航老师讲授。本节课<span style="color:rgb(0, 0, 0);">通过实例分析和数轴演示,理解分类思想在运算中的作用,通过举反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通过精准提问,推动合作学习提升学生数学逻辑。</span></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合作学习围绕“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展开,教师以问题链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实现“抽象—具体—抽象”的知识跃迁,贴合课题研究方向,具体如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一)练习生活类提问,锚定有理数加法法则,引入新知。小芳在一条东西两向的跑道上,先走了10米,又走了15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并思考,小芳在这条跑道上还有哪些走法,对应哪些算式,得出哪些结果。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由符号与绝对值确定,提升学习主动性。</span></p> <p class="ql-block"> (二)反例辨析类提问,聚焦知识结构,突破理解难点。“两个数的和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学生举反例(如:-1+(-2)=-3,和小于加数)。 <span style="color:rgb(0, 0, 0);">通过反例训练,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负数运算的特殊性。课后量化评分显示,该提问在“难点突破有效性”围度有效,多数学生能精确辨析本质,验证课题中“反例式提问有助于难点突破”的假设。</span></p> <p class="ql-block"> (三)反思性提问,<span style="color:rgb(0, 0, 0);">小结环节中“谈收获与困惑”的开放提问,有效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同时为教师调整后续教学提供反馈依据。</span></p> <p class="ql-block"> 专家点评:教师通过“展示-补充-评价”三步法(如①②环节),逐步引导学生从知识应用(法则分解运算)到批判性思考(负数对原有结论的影响)。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例如“注意引入负数后,小学的有些结论现在不一定正确”直接指向思维盲区,激发学生主动修正认知。</p><p class="ql-block"> 在知识延伸环节(④),教师通过“挑战多项能力”的提问,既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高阶训练(如复杂运算或跨知识点综合题),又通过“展示平台”满足兴趣驱动型学习需求,体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本课通过分类归纳、合作探究、批判性训练等策略,较好实现了知识目标。需加强符号与绝对值的衔接训练,并优化分层任务设计,以满足全体学生发展需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