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环节教师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在《正数与负数》一课中的呈现

艳航

<p class="ql-block">  为推进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探索小组合作场景下教师提问对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进阶的支撑作用,2024年9月11日,我校初一3班开展公开课《2.1.1正数与负数》,由课题组成员许艳航老师上课。本节课旨在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以合作学习环节为课题实践载体,通过有效提问掌握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突破数学知识抽象这个难点,切实推动合作学习与深度探究发展学生思维。</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合作学习围绕“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负数的出现,你知道数学知识产生的共同点吗”展开,让学生体会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进一步引申数学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师有效提问:例如“如果没有负数,如何表示‘亏损’或‘下降’?”(引导学生思考符号的必要性)“数学知识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抽象性、符号化)”(提升思维高度)。达到预期效果:负数的出现源于生活需求(如温度、收支);学生明确数学知识通过符号抽象现实问题。</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实际应用题(如楼层表示、成本变化)和拓展题(如希望杯赛题)激发了学生兴趣,但部分题目难度较高,需分层设计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多数学生能通过合作学习体会“数来源于生活”,但对数学符号的抽象性理解不足,需补充更多生活化案例(如温度计、海拔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作业分层设计合理,但选做题需增加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正负数的实际应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教师通过填空题、实例分析等环节,学生基本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能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但部分学生对“0的内涵”理解较浅,需在后续教学中结合实例强化。</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合作探究环节有效引导学生思考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如生活需求、数学符号的抽象性),但部分学生仍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需加强联系实际问题的引导。</span></p> <p class="ql-block">  专家点评核心观点:<span style="color:rgb(0, 0, 0);">本课例通过结构化提问有效串联合作学习环节,既落实了正负数的意义与应用目标,又通过生活化案例化解抽象性难点。教师提问策略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路径,为后续数轴、相反数等概念的学习奠定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span>教师通过分层提问(如“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应用?”)串联知识逻辑,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构建正负数的认知体系,优点是提问兼具启发性与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与协作。</p><p class="ql-block"> 改进建议:</p><p class="ql-block"> 1.增加实物模型(如温度计、收支记录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符号意义。</p><p class="ql-block"> 2.可补充反向提问(如“如果负数不存在,数学世界会怎样?”)激发批判性思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