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秋的榆林,天高云淡。9月7日上午,榆林城市书房荷风大讲堂内座无虚席,书友们静静等待着一位特殊艺术家的到来。当尤玉玲老师步入会场时,人们看到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她眼中闪烁着的光芒,与她笔下的大漠一样,深邃而富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场题为“如影随行—用画笔记录毛乌素沙漠的变迁”的艺术讲座,不仅是一场艺术分享,更是一次生命的呈现。尤玉玲,这位生于1949年的榆林女画家,用她七十余年的人生历程和五十多年的艺术创作,向世人讲述了她与毛乌素沙漠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尤玉玲的艺术血脉中流淌着历史的厚重。她出身于榆林著名的总兵世家,是明末名将尤世威将军的第十六世孙。尤氏家族自明代起镇守边关,一门忠烈,涌现出“尤氏三雄”——尤世功、尤世威、尤世禄等十一任总兵,康熙帝曾御笔亲题“两守孤城,千秋忠勇”以彰其节。尤玉玲以身为将门之后为荣,曾凭着记忆和想象为祖先“尤氏三雄”绘制画像,供奉于家族祠堂西方境,供后人瞻仰学习。</p><p class="ql-block"> 沙漠缘起:生命中那片永恒的风景。“画沙漠是我的爱好和追求。”尤玉玲的开场白简单而真挚。她回忆道,为了画好沙漠,她总是随身带着速写本,“速写本比相机好得多,它可以有选择,能抽出线条,把形象姿态画下来。”尤玉玲与沙漠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虽然4岁时就离开出生地回到榆林城,但族亲们仍然生活在毛乌素沙漠中的一个小村落。小学时的每个暑假,她都会去那里住上一段日子。广袤无垠的沙漠在那时便已深深烙印在她的心灵深处。</p><p class="ql-block"> 1968年,作为首批插队知青,尤玉玲再次回到这片土地,被安排到榆林县巴拉素付家坑村,距城80里地。“路上大部分都是沙漠,我来回走了无数次。”她说,“我用心观察沙漠,寻找灵感,从中激发创作欲望。如果你不用心,不思考,不观察,就会失之交臂。”这段插队经历成为了她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在村里,她住的是白泥小房,和乡亲们一起春种秋收,样样农活都得干,甚至还成为了知青劳模。这样的生活体验,是一般采风猎景者远非可比的。</p><p class="ql-block"> 艺术之路:坎坷中前行的执着追求。尤玉玲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出生于1949年,自幼酷爱美术,初中时县一中的美术老师王学溥老师发现了她的绘画天赋,给予了很大帮助。之后她又遇到另一位恩师张徳禄,他精心培养尤玉玲,为她讲解世界名画,包括前苏联列宾等著名画家的作品。1966年,尤玉玲以优异成绩报考了西安美院附中,但全国停课搞文化大革命,上美院的梦想破灭了。“我只能随知青上山下乡,”尤玉玲回忆道,“但这并没有阻止我对绘画的热爱。”1971年,尤玉玲到榆林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创作与辅导工作,1975年起任副馆长,1995年起任馆长,直到2004年退休。在这期间,她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平衡难题:“当时又有三个孩子要拉扯,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画油画,只能改画国画。”她从头开始学国画,从书店买回国画书籍自学,从工笔画开始,再到小写意、大写意,画沙漠就是用小写意。通过刻苦努力,终于一步步走向了成功。</p><p class="ql-block"> 沙漠柳树:生命力量的象征。在长期观察沙漠景象的过程中,尤玉玲发现了沙漠中的柳树特别引人注目。“柳树浑身是宝,只有奉献,从不索取,像西北人的性格一样!”柳树精神深深地鼓舞着她不断前进。她画册的封面就是画的柳树和它的根系,这幅作品获得了奖。“沙漠里的树和草为了能活下去,它们的根系都非常发达,长度和密度超出地面以上的身躯几倍甚至几十倍。有了强大的根,任凭狂风吹、烈日晒,它们才能扛得住,活下来。”这种观察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中,也融入到了她对沙漠人民的理解中:“生活在沙漠里的人,也具有此种精神,曾经生活在贫困荒凉的沙区的人们一辈辈顽强地与沙抗争着,将沙进人退的恶劣生态,改造为人进沙退、林木葱茏的优良生态,正是他们坚持不懈顽强奋斗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色:纤笔微毫状写辽茫苍凉。尤玉玲的画作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陕西作协副主席、原榆林市文联主席龙云评价道:“要说对陕北的热爱,要说纯情专一地状写榆林,在我所知道的画家中,再莫过于尤玉玲了。”打开《尤玉玲画集》,就像打开了榆林:与天相连的大漠,与地相接的海子,太阳挂在遥远大漠的天际,月亮垂在苍茫瀚海的空间,百年苍柳经风蚀雨大都断头而古劲,亿年沟壑雨蛀风剥大都高古而崎岖。</p><p class="ql-block"> 尤玉玲的画以沙漠作为主背景,这一选择使她的作品与黄土画派明显区别开来。龙云指出:“画面上明显地多了沙而少了土,多了荒漠而少了沟壑,多了断头秃柳而少了泉水石流。”这种题材的独出心裁为尤玉玲走出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径。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室副教授、原榆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高培旺认为,尤玉玲的画整体表现的是榆林沙漠草地风情:“画中用各种形式展示着陕北大漠的广博、苍茫。看着那些绵延起伏的沙漠、开阔清静的草滩、星星点点的羊只、从地面伸向天空的老结柳……一种清新爽朗、单纯致美的气氛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创作技法: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独特语言。尤玉玲的创作技法独具特色。她前期作品多以工笔手法而作,以繁者居多,并吸收了油画、装饰画的构图形式、色彩关系。后来她又探索出一批兼工带写的画作,近几年,她的画风日渐圆熟,笔墨也轻松豪放起来。龙云在观看尤玉玲作画时注意到:“大笔勾勒已经就绪,正是细笔纤毫娓娓笔端的时候。她的笔很低,视线很近,近距离俯在纸上,用一个剪纸的术语——叫抖毛毛。那种抖呀,何其费神费精,费心费力,一笔一笔,一毫一毫,一根一根,一线一线。”这种技法介于写意与工笔之间,能贯通磅礴与微妙于一纸,能抒写苍古与现代于一瞬。这是尤玉玲在几十年绘画生涯中渐渐顿悟而出的机杼之画。更有特色的是,在她的画中,很少见到传统国画中的“皴”法。尤玉玲有意地回避这种手法,不是她不会用不敢用,而是她不想用。她绕过这种手法,而改用细笔纤毫进行局部堆积,用堆积的量而达到一种效果,这种效果比皴更能表现出一种立体一种动态的感觉来。</p><p class="ql-block"> 艺术理念:情感与学养并重。尤玉玲强调,艺术创作需要情感的投入和深厚的学养。“文学、音乐、舞蹈和美术都是一样的,都要依据素材,只有消化才能升华,托物言志,把情感注入作品,把你的思想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变感悟为感动!”她特别重视读书的重性:“我除了画画就是读书,我利用了一切时间读书,三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还在读书,把古今书籍和世界名著都读完了。”这种对家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使她的艺术创作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底蕴。她笔下的沙漠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承载着边塞将士忠勇善义的精神传承。这种对学养的重视使得她的艺术创作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龙云回忆道:“我曾经多次和尤玉玲一起在各种会议上见面,也多次在各种会议上聆听玉玲君的发言,我用定势思维想象一个草台班画家画匠性地说一些技术性的语言。然而我错了,玉玲君的画作理论包括旁类其他的文化艺术理论一套一套正儿八经地从她的嘴里说出来,常常会震愣很多人。”</p><p class="ql-block"> 大漠变迁:用画笔记录时代。尤玉玲的艺术创作不仅是个情感的表达,也是时代的记录。她亲眼目睹并用画笔记录了毛乌素沙漠的巨大变迁。“今日的榆林,沙漠已渐渐消失,笼罩住无边无际漫漫黄沙的是遍野的绿树和丰饶的良田。”尤玉玲感慨道,“千年的沙漠在几十年里被改造为广袤的绿野,真可谓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这种变迁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榆林师范高级讲师、作家何志刚指出:“《画集》中的《瀚海》《古塞烽烟》沙漠嚎亘,气魄博大;《朔风》《思春》孤树坚挺,耐人寻味;《苍茫》《暮秋》池溪》柳,相映成趣:《塞外乡情》《北草地风情》物人和谐,闲适静美。” 尤玉玲表示:“几十年来,我随着时代的步伐,用画笔记写着让我感动的人、情、景,表达着我对家乡榆林的一往情深。但愿我的画也能感动看画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艺术成就:半生坚持终获认可。凭借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对榆林家乡的热爱,尤玉玲坚持绘画大半生,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多年来有80余件作品参加了全国、省级美展,其中《织的韵律》入选首届全国职工美展并获二等奖;《草地风情》入选《全国风俗画展》;《思春》入选全国首届妇女画展;《朔风》入选《三北林业画展》。大量作品入选省级展览并多次获奖。她还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1993年春节曾与高永慧女士举办二人画展;2007年与王晓蓉举办二人画展;2017年参加榆林市文联举办的“塞上风栗子明尤玉玲王治平孟强画展”。</p><p class="ql-block"> 她的作品分别被收编入《百年陕西文艺经典》、《新大陆》、《榆林市志》、《榆林县志》。本人传略被收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录》、《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作品被作为政府礼品交流至日本、香港、澳门等地。 2002年荣获“陕西省社会文化先进工作者”奖,2005年由榆林市文化局授予“特别荣誉奖”,2017年获“陕西省第二届三秦优秀文化女性”称号。</p><p class="ql-block"> 传承与影响:大漠画派的卓然大家。尤玉玲的艺术创作不仅是个人的成就,也对地方画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何志刚评价道:“尤玉玲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迄今50多年,锲而不舍,‘对艺术追求不懈’,最终使她成为榆林大漠画派的卓然大家。”她的艺术创作影响了众多后来者。2003年至2018年期间,她受聘任榆林市老年大学绘画教师,将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和技巧传授给更多爱好者。</p><p class="ql-block"> 高培旺认为,尤玉玲属于善学者之列:“她从传统中老老实实走过来,在当今纷繁的艺术园林中认真观赏着,聆听着不同见解的艺术评论。默默地思索着、吸收着却没有随波逐流。更注重画画以外的学养,多读书,读有用的书。并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艺术感觉和创造性。”在讲座现场,榆林著名文化名人李春元、何志铭、郭新英、尚林祥等名家给予尤玉玲老师高度评价!李春元老师还亲自上台介绍了不为人知的尤玉玲老师感人的奋斗故事!</p><p class="ql-block"> 结语:情归大漠的艺术人生。回首尤玉玲的艺术人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女性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家乡的深沉热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探索。她用纤笔微毫状写辽茫苍凉,用心灵感悟表现大漠风情,用一生坚持诠释艺术真谛。正如她自己所説:“我热爱生我养我的家乡,每当我回到沙漠草滩,便觉得自己是一棵树、一株草,这片净土养育了我,我愿为她奉献一切。”</p><p class="ql-block"> 在尤玉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如沙漠柳树般顽强的精神力量,那种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艺术创作态度,那种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变迁相融合的大视野。她的艺术人生告诉我们:成功源于热爱,成于坚持;艺术需要技术,更需要情感;创作既要深入传统,又要勇于创新。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的尤玉玲仍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情和对大漠的深情。她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只有当艺术家的心灵与创作对象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情系大漠,匠心独运——这不仅是尤玉玲艺术沙龙的标题,也是她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在毛乌素沙漠渐渐变绿的今天,尤玉玲用画笔记录下的不仅是沙漠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份情感的永恒。(图文 杨子江)</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