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上的佛国 ·麦积山石窟 - 甘南环线自驾游记(完结篇)

徐国强

<p class="ql-block">  真是巧了,正在撰写甘南环线自驾游记的最后一篇“麦积山石窟”,几乎每次开车总能听到“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的广播宣传。 近期,在上海闵行一家博物馆正在举办麦积山石窟展览,“<span style="font-size:18px;">穿越时空的凝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千年回响”是展会的</span>标题,这也高度概括了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历经十六国后秦以来十多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或修缮,汇集了各个朝代的泥塑和壁画艺术珍品,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那里的每一尊造像都是穿越时空的凝视;每一幅壁画皆为逾越千年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作为甘南环线中的最后一站,麦积山石窟为甘南环线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今天,我依照参观的线路,选取99张照片,并配以尽量详细的文字介绍,展现麦积山石窟那一座座精美的石窟泥塑和一幅幅珍贵的壁画,分享这座峭壁上佛国的千年故事。</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6日9时许,我们离开天水中心智选假日酒店,驱车前往麦积山景区。麦积山石窟坐落于甘肃天水东南 35 公里处,不到一小时,便抵达麦积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这是一个新的游客服务中心,距离麦积山石窟约8公里。新游客中心规模很大,光停车位就有近4500个,2024年4月才正式启用。外部装饰也别有特色,顶棚布满一幅幅石窟佛像壁画。</p> 内部设施也相当现代,还设有球幕影院。据说,投资了近20亿。近年,发现国内一些比较有名的景区都大投入修建旅游服务设施。最让人感叹的是甘肃的嘉峪关,如此小的景点,游客服务中心却修建得规模庞大。看来,真的将旅游业当成摇钱树了。 我们将车停放在新游客服务中心,乘坐景区车直接来到麦积山石窟的景区入口。 从景区大门到石窟的入口,有一段蛮长的陡坡。我们在一位讲解员地带领下,一边欣赏两旁的景色,一边听她介绍麦积山石窟。 路过小吃一条街。 当然,少不了天水特色小吃“天水麻辣烫”。据说,天水还设置了“麻辣烫公交专线”便于吃客品尝。 麦积山石窟 <p class="ql-block">很快,麦积山石窟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麦积山因山形似麦垛得名。坡道上的石碑上,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61年3月4日”,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2月15日,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麦积山的悬崖峭壁上一个个洞窟“密如蜂房”。据介绍,麦积山始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年),历经十余个朝代,1600余年,现存窟龛221个,造像10632身。</p> 凌空飞架的栈道层层叠叠,上下交错,将一个个洞窟互相连通起来,最高有十二层之多。 站在山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悬空栈道间,几尊大佛悬在西侧崖壁上,这就是麦积山著名的98号窟“西崖大佛”,始凿于北魏(386年—534年)年间,至今已有近1500多年。 拉近了可以看到,西崖大佛为一佛(阿弥陀佛)二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主佛和右侧的观世音菩萨整体尚好,而左侧的大势至菩萨,除裙裾外,大部分已残毁,石胎外露。麦积山造像与莫高窟一样,均为石胎泥塑工艺,即:先在崖壁上凿出大型石胎,然后在石胎表面凿孔,插入缠有丝麻的木楔以增加附着力,再敷泥塑形,最后彩妆定型。 走到这里,解说员让我们停下脚步,昂首眺望石窟,问我们这个角度看过去像什么? 原来,这个角度看过去整个麦积山酷似一尊佛头,中间凸出的部分形如鼻梁,上面两侧的洞窟酷似左大右小的眼睛,下面则是正在张开的嘴巴。别说,还真的很像。可谓山即是佛,佛就是山。这也是解说员所有解说中,唯一记牢的一点。 再走近点,透过树叶的缝隙看过去,绝对是一张半遮半掩的佛面。 继续沿着山路前行不远,来到麦积山石窟的游客入口。解说员的解说至此为止,下面将由我们自己爬山看窟。 <p class="ql-block">入口处的墙上,悬挂着“麦积山石窟导游全景图”,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麦积山石窟各洞窟的分布情况。</p> 还简单介绍了一些主要洞窟的情况。麦积山分“普窟”和“特窟”,即,洞窟和特级保护洞窟。普窟的参观包含在普通票中,沿着景区安排的线路即可顺序参观,主要包括9窟(中七佛阁)、3窟(千佛廊)、4窟(上七佛阁或散花楼)、5窟(牛儿堂)及西崖大佛等,东面上山,西面下山。 “特窟”主要包括123窟、127窟、133窟等,其中以133窟(俗称万佛洞)最为著名。“特窟”需要另付费方能参观,其中133窟最贵要180元,还需提前预定,否则根本买不到票。 当天,麦积山石窟游客很多,也是我们甘南一行游客最多的景区。应该是限流的关系,等候上山的游客排成长龙。 悬崖栈道上也是人头攒动。 第13窟“东崖大佛” 走进麦积山石窟,首先看到的是第13窟“东崖大佛”。东崖大佛是麦积山最大的一组造像,主尊阿弥陀佛高15.7米,与高13米“西崖大佛”遥相呼应。 东崖大佛开凿于隋代,南宋经历过重修。传奇的是,1983年进行修复时在主佛右侧脸颊里发现了唐代抄本《金光明经卷第四》,在主佛额头发现一件定窑白瓷碗,均为国宝。当时,东崖大佛也正在进行修护,前面架设着横七竖八的脚手架。 站在东崖大佛前,昂首仰望,可见右侧的文殊菩萨,右手横置于胸前,左手手持一圆莲,两串佛珠垂于胸前。 第九窟“中七佛阁” 下一主要参观的普窟是第九窟“中七佛阁”。途经许多大大小小的洞窟佛龛,图为第10窟。 第35窟,这些不太知名的洞窟都是铁将军把门。 <p class="ql-block">窗户上都是钢丝网,人们只能透过细小的钢丝网窥视里面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沿着栈道拾级而上,很轻松地就来到麦积山的第九窟:中七佛阁。</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是麦积山常规线路中第一个比较开阔、没有铁丝网窗,可随意拍摄的洞窟。该窟位于麦积山石窟的中段,后壁并排分布有七个圆拱顶佛龛,故俗称“中七佛阁”。</p> 该窟开凿于北周(公元557-58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历经宋明清等朝代的重修或重塑,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和佛教文化特征,是麦积山石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 第九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的第四龛。龛内供奉的主尊为释迦摩尼佛,两侧为弟子迦叶和阿难,为“一佛二弟子”的组合。 释迦摩尼佛左侧的弟子迦叶是一个面露愁容、饱经沧桑的老者形象,他是释迦摩尼佛十大弟子中年龄最大的。 第4龛顶部的壁画相当有名气,这是主佛背光顶上的“迦楼罗”壁画,迦楼罗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巨型神鸟,常以人面鸟身、鸟面人身或全鸟身形像出现。 第9窟最有名的壁画是“迦楼罗”壁画两侧的“共命鸟”,上面绘有一身二头的双头童子形像,具鸟翅鸟爪,双手合十,面如满月。 除了第四龛,其它6龛都是“一佛二菩萨"的组合。 <p class="ql-block">第9窟充分体现了北周造像的典型风格,服饰立体飘逸,讲究多变。</p> <p class="ql-block">在上张照片中,这尊“黑眼圈”的佛造像也是第9窟的一个有趣关注点。实际上,原本并非是黑色的,而是因为涂料中含有铅的成分,氧化而成。</p> 北周(公元557-581年)时期的造像艺术强调的是面相“珠圆玉润”,脸圆颈短、双肩浑圆,特别是菩萨那种“含笑无思”的东方神韵在这里得到充分表现。 第九窟现存造像19身,其中第5、6龛中的右侧菩萨均已缺失。 这里看到的不是残缺的手臂,而是历经千年的历史。麦积山石窟现保存了北周的窟龛42个,造像1200多身,是国内石窟中保存北周造像最多、最集中的石窟。 第三窟“千佛廊” 这一陡峭的阶梯通向第3窟。以上的栈道多为狭窄陡峭,对于恐高或体力有限的游客,往往选择从这里结束游览,从紧急出口返回入口处。 <p class="ql-block">陡梯上来,就来到第3窟,又称“千佛廊”。</p> <p class="ql-block">第3窟是麦积山石窟中非常独特且壮观的一个洞窟,它同样开凿于北周时期,因其长廊式的布局和密集的佛像陈列而得名“千佛廊”。同时,它也是通向第4窟的廊道。</p> 狭窄的廊道崖壁一侧,供奉着一尊尊佛身,上下两排共92身。 为了保护文物,佛身被钢丝网保护起来。透过钢丝网拜佛也算是麦积山的一大特色。 “千佛廊”分两层六排,除廊道以上两排的92身外,廊道以下还有四排,205身造像,共计297身造像,全是石胎泥塑。廊道上两排为北周开凿,宋代重塑,廊道以下的四排均为北周原塑。 第四窟“上七佛阁” <p class="ql-block">穿过“千佛廊”,就来到麦积山普窟中最精华的第四窟“上七佛阁”,又称“散花楼”。</p> <p class="ql-block">第四窟位于东崖上部,为一个“七间八柱”仿木构崖阁式宫殿建筑,七个方形大龛一字排开,供奉着七世佛,故又称为“上七佛阁”。“上七佛阁”也是开凿于北周时期,是北周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其亡父祈福所建所建的“功德窟”,是古代在山崖部开凿的体量最大的仿木结构殿堂。</p> 两龛之间的石柱支撑着宏伟的殿阁,八根柱子上塑有八部护法,被称为“天龙八部”。虽然因自然风化,泥层有所脱落,但上面的塑像仍栩栩如生。 在洞窟门楣上,分别悬挂有木质横匾,“慧光普照”、“西来圣人”、“菩提场”等,都是清朝所制。 <p class="ql-block">第四窟的“是无等等”龛。“是无等等”出自《心经》,是赞叹佛法至高无上的意思。在“是无等等”横匾上方的墙壁上,隐约可见一幅壁画 。</p> 这就是著名的飞天壁画“薄肉塑”,七个佛龛上方各有一幅。壁画中的头面、手足等肌肤裸露部分用细泥塑出,微微凸起,而衣饰和其它用彩绘表现,极富立体感和表现力,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独一无二的创作。 <p class="ql-block">来张放大的,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薄肉塑”的艺术魅力。这种将浮雕与绘画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被称为“薄肉塑”。这些壁画均为北周(公元557年 至 581年)的原作,未经后代修饰,这意味着距今已经近1500年。</p> “上七佛阁”的长廊两端,各有一尊护法天王造像,被戏称为“哼哈二将”,守护着天宫佛国。 东侧的护法天王“哈将”,手拄金刚杵,双目怒张,阔口大张,似乎在大声呵斥敢于作乱的鬼怪和亵渎佛祖的世间小丑。 护法天王身高四米多,遒劲的肌肉和夸张的表情,威武霸气。 西侧的“哼将”,双拳紧握,嘴唇紧闭,双目怒视,似正欲对鬼怪施展其无可阻挡的、超越凡人的力量。护法天王后面各有一壁龛,龛内是文殊菩萨与维摩洁辩论佛法的场景。两个造像均为北宋作品。 “七上佛阁”的七个龛内,中间一龛供奉的是“一佛二弟子六菩萨”,现场局促,手机无法拍全。 其它各龛都是“一佛八菩萨”。 “上七佛阁”的第二龛“西来圣人”,门楣上方悬挂着一块清康熙三十四年制的横匾。 “慧光普照”龛。 麦积山石窟的缺点是很多窟只能隔着钢丝网看,而优点是可以尽情的拍照。如此精致的千年艺术精品不仅可以映印在脑海里,更可以用相机记录下留给以后的回忆。 <p class="ql-block">第4窟是麦积山石窟中位置最高的之一,距地面70米,也是绝佳的观景平台。站在第4窟的平台上,远处是连绵的小陇山,群山环绕,层峦叠翠,植被茂密,视野开阔。曾有一个一个佛教故事:在此撒花,花瓣会逆风飞扬,直上苍穹,而非落地,古人将这一现象解释为佛力感应,因此,第4窟又俗称“散花楼”。</p> 俯瞰下去,茂密森林中的空地,就是讲解员让我们停下来,欣赏“佛面”的地方。 左侧山下便是麦积山石窟入口,此时,似乎已经很少有人排队了。 <p class="ql-block">180度扫描上七佛阁</p> 第五窟“牛儿堂” 这是通往第五窟的甬道,可容一人通过,长约10米,门顶刻有:"小有洞天"四个字。 钻过“小有洞天”,便是第五窟。第五窟开凿于隋代(581-618年),初唐时期完成,为“三间四柱”的仿宫殿式崖阁。 <br>在第5窟东侧的前廊处,矗立有一高3.6米的“踏牛天王”泥塑,身披铠甲,腰系战裙,威武镇定,脚踏一头卧着的牛犊背上,因此,第5窟被俗称为“牛儿堂”。 牛犊被栏杆遮挡,透过栏杆缝隙可以隐约看到 牛头。这头牛犊塑造得也十分生动,目视前方,鼻翼张开。 这是“牛儿堂”西侧的一龛,供奉一佛二菩萨,龛内龛外的墙壁上布满壁画。 右龛的菩萨造像,神态鲜活、衣纹流畅、坦胸露背,婀娜多姿,已显唐代“丰腴圆润”的风格,是麦积山不多的唐代泥塑造像。 麦积山石窟历经1600多年的历史沧桑,留下了不同朝代、不同艺术风格的泥塑精品,因此,有“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的美誉。 除了著名的“踏牛天王”,“牛儿堂”的另一大看点是龛内外珍贵的唐代壁画。在龛外正壁上方的《西方净土变》,壁画构图宏伟,描绘了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画面中有宝池、楼阁、菩萨、供养人等;窟顶平棋方格内的“天马图”描写了《修行本起经》中太子夜半逾城出家的故事,都是隋唐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凌空栈道 麦积山的悬崖栈道也是其标志性景观之一。它们纵横交错地悬挂在崖壁之上,连接着“密如蜂房”的洞窟。 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堆积木材,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古代工匠们,都是从上往下一层层开凿洞窟,栈道便是他们施工的通道和平台。 这是麦积山的历史照片(来自网络)。可以看到那个年代,悬崖上的栈道仍然是木质的,显得比较单薄、凌乱。 这个角度可以看到第13窟的东崖大佛屹立于崖壁之上,上方的第4窟“上七佛阁”和旁边的第3窟“千佛廊”仅用一单薄的木楼梯连接。作为信徒拜佛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作为景点,是当今的大客流所无法承受的。 岁月的磨砺,特别是地震、火灾等因素,古代木栈道大多已毁坏。 如今,崖面上仍留存着历代栈道的桩眼,密密麻麻,大小不一。 从上世纪40年代起,开始对栈道进行考察和局部维修。1976至1984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工程。 如今的栈道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确保了游人的安全。 麦积山的悬崖栈道不仅是连接洞窟的通道,更是一项古代工程的奇迹,也成为今天我们观赏拜佛的通道平台。 第133窟“万佛洞” <p class="ql-block">结束第五窟的观赏,我们沿着栈道拾阶而下,前往第98窟,西崖大佛。栈道经过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洞窟佛龛。</p> 这里是通向特窟133的通道。当天,第133洞窟正在施工,不对外开放。 麦积山石窟特窟第133窟,俗称"万佛洞",是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精品最多的洞窟之一。开凿于北魏晚期,后世历代均有修缮。它因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麦积山石窟的"特窟"中的特窟。好奇心驱使我寻找到这张第133窟的场景照片。实际上,与普窟不同,第133窟参观时,是不允许拍照的。 这是第133窟最著名的"释迦会子"(罗睺罗授记)。这是位于窟内前堂的一组宋代泥塑,高约3.1米的释迦牟尼立像与身旁高约1.44米的其子罗睺罗像,描绘的是释迦成佛后回来第一次见到儿子的场景。只见他微微弯腰屈膝伸手想要抚摸儿子的头,但又停在空中。 正是释迦牟尼右手悬停在儿子头顶欲触未触的瞬间,表现的是身为人父,既已成佛,不应该有这种儿女情长的内心矛盾,将佛祖身为人间慈父的激动与作为世外圣人的庄严这两种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是宋代造像的上乘之作。 第133窟另一个著名的造像是"东方微笑"小沙弥。这是一尊不足一米高的北魏泥塑小沙弥像。他面部形象犹如一个不满十岁的孩童,低首侧耳,似乎在专心致志地聆听佛的教诲,嘴角深深刻印着一抹会心的微笑,脸上的喜悦和羞涩的神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他的笑容纯净而极具感染力,被誉为"东方微笑"。 第133窟又被称为"碑洞"。“碑洞”内藏18块石刻造像碑,特别是窟中的“10号佛传故事碑”。这是艺术价值极高的一块北魏珍品,碑面分上、中、下三层,以连环画叙事的形式雕刻了释迦牟尼从"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九龙灌浴"、"山中苦修"、"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到"涅槃"的生平传记故事,场景连贯,构图紧凑,人物动态自然,山林背景以阴线刻表现,具有山水画雏形。(注:第133窟当天未能参观,以上133窟的照片均来自网络) 第98窟“西崖大佛” 第98窟“西崖大佛”。在进入麦积山石窟之前,曾站在山下眺望西崖大佛。现在,近距离地观看西崖大佛,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势至菩萨石胎外露的情景,石胎上还残留着一个个木桩。 西崖大佛原作于北魏,但北周、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均做过维缮,原貌已基本无存。其现状呈现出较多的元明清时期的塑作特征,例如,低平细密的螺纹发髻、阴刻的衣纹线等,可以说一座大佛承载着不同朝代的时光印记。 西崖大佛主佛阿弥陀佛高13米,人们站在他的脚下显得特别渺小。 阿弥陀佛赤足踩踏于升腾的卷云之上。 站在栈道上,仰视西崖大佛。 回眸麦积山石窟 离开西崖大佛,我们沿着西崖山脚下的甬道,返回麦积山石窟的出入口。 返回停车场途中,我们又站在之前欣赏“佛面”的地方。 此时,回眸麦积山石窟,就完全清楚地知道了,“佛面”的“左眼”就是麦积山石窟中的第4窟 “上七佛阁”,下方的“东崖大佛”半掩着身躯,平台上的“七间八柱”一目了然。 而“佛面”的“右眼”就是第5窟“牛儿堂”,“踏牛天王”造像依稀可见。 <p class="ql-block">站在山脚下,与西崖大佛告别,与麦积山石窟再见。至此,“中国四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及眼前的麦积山石窟都已一一走遍。云冈和龙门石窟以雄伟的石刻闻名于世,敦煌莫高窟以珍贵的壁画名扬天下,而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独树一帜,享有 “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美誉。这里的每一个洞窟、每一尊造像、每一幅壁画,都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承载着不同时代雕塑艺术的特色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最后,编辑了一段小视频,动态地展现麦积山石窟这一峭壁上的佛国。</p> <p class="ql-block">结束麦积山石窟的游览后,我们返回天水市,顺便游览了市中心的伏羲庙和天水古城。第二天(6月27日)一早,我们驱车直接赶往兰州中川机场,圆满地结束了这次为期11天10晚的甘南环线自驾之旅。最后,我站在麦积山石窟前,由衷地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鼓励,在此祝大家健康快乐、平安喜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