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同古城

杨时彦

“今日大同,美美大同,大同大不同”这是一位老同事给我发来的贴子。我心动来到大同。<div>  大同古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曾是两汉要塞、北魏都城(平城)、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古城内有明代城墙及华严寺等, 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div> 大同古城,初称平城,始建于北魏。398年,北魏王朝于盛乐城(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内)。筑建城池,“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近百年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六帝七世,直到太和十八年(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都城近百年。 大同古城墙,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受命在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修建新城,东西长1.8千米,南北长1.82千米,周长7.24千米。 暮色渐合时,我立于城墙之上。夕阳西沉,将城墙的影子拉得老长。城中灯火次第亮起,炊烟袅袅,人声渐悄。此刻古城褪去了白日的喧闹,显出一种沉静的气度。 大同古城,厚重城墙铺展古韵悠久,宽阔护城河辉映古都流长。城楼威然屹立,融合今昔时光。古城街巷,古建筑与店铺交织,谱写古今文明序章。 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受命在辽、金、元旧城的基础上修建新城,东西长1.8千米,南北长1.82千米,周长7.24千米,面积3.28平方千米。城墙之下设置有四扇城门,东为和阳门、南为永泰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武定门。在城墙之上,72座门楼、角楼、马门楼、角楼、望楼矗立其上。 四排楼 大同鼓楼,位于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与鼓楼东西街交汇处,创建于明代,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十字穿心辟门,以通车马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