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胆丰碑:追寻537.7北山主峰的无名英雄

景观妙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烈士纪念日,重发此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向英烈们致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烈火硝烟笼罩的537.7北山阵地</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上甘岭战役资料(政治工作部分,繁体字竖版、蜡纸刻字油印版)</i></p> <p class="ql-block">  查阅战争史料中的血色坐标——据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上甘岭战役政治工作资料》(源自五十年代繁体竖字油印版)记载:<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小群孤胆作戦是普遍的,哪怕是打得留下畿個人、甚至一個人,仍在顽强堅持作戦......一三四團六連班长陳秋山和</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通訊員</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員宋永雙等三個人,堅守五三七點七北山主峰,當打退敵人多次進攻,班长和另外一個同志犠牲了。通訊員宋永雙同志一人(注:一人处有“○○”修改)打了百多個手榴彈,接連打退敵人四次反撲。當参谋上去時見他在烈士身旁一面打一面自語:‘有我無敵!有敵無我!人在陣地在!’”这锺普遍的孤胆作戦,小兵群打法,没有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是不可能戦賸敵人的。”</b></p><p class="ql-block"> 通信员宋永双的事迹是一个“超级士兵”的典型战例。他将个人武器操作技能(手榴弹投掷)、单兵战术(移动、隐蔽、欺敌)、战场管理(弹药规划)、态势感知和心理素质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20日,坚守在537.7北山主峰阵地的通讯员宋永双(或朱友双、祝仁双),在班长陈松山英勇牺牲、阵地失联的情况下,自动转为指挥员和战斗员,他孤军奋战,愤怒地将阵地所备用的25箱手榴弹全部投向四次反扑的敌人。这一战例也被时任第45师政委聂济峰收录在充满硝烟的战时《工作日志》中。该页面显示:聂济峰政委认真地在此段落中,用红笔横线标识,并为坚守537.7北山主峰阵地的三位英雄标注上“坚守模范”。(参见照片)他们与黄继光、孙占元、牛保才等著名英雄一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着“世界战争史上最猛烈的炮火”,无愧于坚守阵地、无尚荣光的模范战斗小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原第15军45师政委聂济峰的工作日志</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52年钢笔字版)</i></p> <p class="ql-block">  通讯员宋永双在上甘岭537.7高地上的战斗,堪称志愿军单兵防御作战的典范。在班长牺牲、阵地仅存一人的绝境中,他所展现的远非仅是勇气,更是一名战士军事技能与战术智慧的极致体现。他精准判断战场态势,将手榴弹这一武器的效能发挥到极致,凭借过人的臂力与耐力,持续投掷上百枚,若按数字计算,敌人的四次进攻,通讯员每次阻击敌人的投弹量在125-150颗之间。这已接近人体极限(优秀士兵的理论极限为5枚/分钟)。预示着他的每一次战斗,手臂都要机械地重复“蹬转送”的动作,那一颗颗手榴弹的抛物线化作为坚固的铜墙铁壁成功地阻滞了敌集团冲锋四次。他深谙“孤胆作战” 精髓,利用弹坑废墟灵活机动,不断变换位置以规避火力,更以怒吼口号实施心理威慑,使敌误判我守军兵力。这背后,是平日严酷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是冷静头脑对弹药管理与射击节奏的精准把控,更是超凡心理素质在高压下的稳定支撑。宋永双以一己之力,完美演绎了过硬本领、随机应变与使命担当的融合,他是一位真正的“无冕战神”,其事迹是研究志愿军单兵战术素养不可多得的经典案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木柄手榴弹,根据有关资料:每箱木柄手榴弹大约是20-30枚(图片来自网络)</i></p> <p class="ql-block">  通讯员宋永双这样的战士,正是志愿军强大战斗力的微观体现。这支军队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出了几位广为人知的特级英雄,更在于拥有无数个像宋永双这样——无名无誉、却技艺精湛、意志如钢的普通一兵。他们是构成钢铁长城的每一块基石,更是“谜一样东方精神”的具体化身。</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537.7北山主峰战斗小组中的第三位战士姓名,永远湮灭在那场焦土战斗之中。就连通讯员宋永双同志的真实姓名和最终归宿,也因战况紧急、记录困难而变得模糊不清。这正是战争的残酷所在:许多英雄以最壮烈的方式离去,却未能留下一个清晰的名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找到他们、铭记他们,正是在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谱补上一块至关重要的拼图。</span></p> <p class="ql-block">  原国防部长秦基伟曾言:“<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无数革命先烈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我们要很好地歌颂他们,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写出来,不要埋没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前赴后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荣传统和优良的战斗作风,这一点在世界各国军队中是无法与我们相比的。部队有了高度的政治觉悟,拥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精神,就会发挥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就会想出一切办法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就会拥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气,而不被敌人所压倒。这些传统和作风在今后反侵略战争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摘自秦基伟1982年11月29日关于空15军编写抗美援朝战史的谈话纪要)。</p><p class="ql-block"> 秦基伟将军,作为志愿军第15军的军长,亲眼目睹了他的战士们是如何用生命捍卫每一寸阵地的。他“<b style="color:rgb(237, 35, 8);">要把英雄的事迹记下来</b>”的嘱托,不仅是对宣传部门的要求,更是一位指挥官对麾下子弟兵最深沉的怀念与最高的敬意,是一份必须完成的历史责任。</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86年8月,秦基伟将军重登上甘岭。他站在主峰阵地,向597.9高地、537.7北山高地、以及西方山和391高地,分别鞠躬致敬,并挥手向长眠在这里的志愿军官兵表示深切的哀悼与敬意</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挥手之间,山河已无恙;凝望之处,皆是英雄乡。</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15px;">鏖战上甘岭</i></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追寻134团6连的英雄,是为了将他们的故事准确地归还于他们所在的英雄集体——第15军45师134团6连。英雄的精神,与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壮举一脉相承,他们共同铸就了永不磨灭的“上甘岭精神”。</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战争历史中,英雄的名字或许会在传递中出现误差,但他们的功绩将与日月同辉。让我们铭记:</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他们来自英雄的第15军45师134团6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班长程秋山(陈秋山),指挥到生命最后一刻,牺牲时誓言铮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通讯员宋永双(朱有双、祝仁双,无论最终确认为哪个名字),一位投出上百手榴弹的孤胆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还有第三位无名战士,他和千千万万的无名烈士一样,是我们民族永远的骄傲。</b></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耗尽心力去查证、去书写、去传颂。因为,一个记住英雄的民族,才有永不枯竭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查询:特等功、二级英雄葛洪臣也是在10月19日攻占537.7北山4号阵地之后,20日为阻止敌军反扑,他带领连队连续作战,最终身负重伤,在战斗危急关头,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葛洪臣与程秋山战斗小组同属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6连。</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上:《第15军45师上甘岭战役资料》(蜡纸刻印繁体字竖字版,五十年代)</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左下:原志愿军第15军45师政委聂济峰的《工作日志》(1952年钢笔字版)</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右下:摘自《上甘岭战役资料选编》第三册《537.7北山战斗记要一览表》</i></p> <p class="ql-block"><b>附:关于1952年10月20日537.7高地北山守卫战中“二十五箱手榴弹”作战记录的考据:</b></p><p class="ql-block"> 据第15军45师的反击作战部署,134团6连于10月19日成功夺取537.7北山主峰,随即转入防御。20日,<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班长程秋山</b>(烈士,河北省内丘县籍,烈士登记:县志1286页)、<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名通信员及一名战士</b>(姓名均待考)奉命固守主峰阵地(请参阅:第15军45师上甘岭战役史料(油印刻字版)。作战期间,程秋山与一名战士牺牲后,通讯员孤身作战,击退敌军多次反扑。<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据聂济峰将军的《工作日志》及45师原始油印资料记载,该通信员在战斗中投掷了二十五箱手榴弹(百枚手榴弹),并高呼“人在阵地在”等口号,坚守至增援到达</b>。</p><p class="ql-block"> 有关通讯员的姓名,现存记录存在音近误差。《工作日志》中记为“朱友双”,而45师史料文摘(油印刻字版)则记为“宋永双”(查阅资料时,亦发现该连还有“祝仁双”名字的记载)。截至目前,尚未匹配到确切的烈士档案。姓名的差异可能系战时记录条件及方言因素所致,此现象在同期史料中较为常见。</p><p class="ql-block"> 关于该通信员身份的确认工作,目前仍在多方共同求证中,尚未得出确定性结论。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姓名误差,因方言或战时记录导致音近字误,如朱友双、宋永双、祝仁双等;战后信息缺失,非班长或干部身份的战士档案保存不完整;亦或其幸存,战后因伤退役。<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即便最终未能确认姓名,其寻找本身已赋予了历史温度——一个人的战场,一群人的追寻,谨以此继续寻找孤身作战、向敌人投掷“百枚手榴弹”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 此战例亦被《上甘岭战役资料选编》(第三册)所收录,作战记录表格内印证了134团6连于19日承担反击537.7北山和20日坚守主峰的史实(作战时间从10月20日5:40开始,直至14:00我退守坑道坚守)。“陈秋山”烈士的信息已获确认,烈士全名应为“<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程秋山”</b>。其生前作为134团6连班长,指挥了537.7北山主峰(3号阵地)的阻击作战,并于1952年10月20日英勇牺牲于该高地主峰。</p><p class="ql-block"> 此考据旨在厘清战斗细节,并对无名英雄之史料记载存疑处予以说明。</p> <p class="ql-block">  在此,衷心感谢协助查询烈士相关情况的空降兵军黄继光纪念馆,以及热心为志愿军烈士寻亲的志愿者“星蓉苹果”,特别感谢提供程秋山烈士信息的志愿者孙嘉怿。</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共同的努力已经让这段历史从尘埃中浮现,即使其他两名英雄的姓名仍暂缺,但英雄的精神已被唤醒——这正是纪念的意义所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