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自行车的故事》

行者

<p class="ql-block"> 《我与自行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下放到钵池吕庄九队。一个村子数十户人家就三辆自行车,其中一辆,是下放户儿子在市区化肥厂上下班用;另外一辆,是在县城里做老师骑的;剩下一辆就是村里唯一的自行车,是村民老婆的陪嫁,平时存放在家里舍不得骑,自行车是这个村的稀罕物品,不亚于现在的小汽车。对自行车的概念,是能跑远、能代步的交通工具,十几公里远的距离,步行的话要一个多小时,如果骑自行车仅需要半个小时,减少一大半的时间,这在当时的诱惑力是巨大的,所以对自行车的回忆,是有深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我爸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被合并到城北工具厂,虽然是社办厂,但一百多人的厂里,我爸做了几十人的车间主任,管了将近一半的人,也算是厂里的半个领导干部了。厂里分配了一辆公用自行车,是当时结实耐用的“长征”牌,名符其实的“二八”大扛,前后都可以坐人,我爸曾经载着我和妈妈下乡“出礼”,自行车在乡下硬土地上足足驰了几十分钟,坐在上面不亚于现在坐在奔驰车里,这样的经历,迫使我下决心要学会骑自行车。爸妈整天忙于上班,回来又要弄饭和做家务,哪有时间教我骑自行车呢。看着停在那里的自行车,我自然不甘心放过机会。恰巧我家西山墙是条下坡路,从门前大路拐弯下去,坡子也陡,不用人踩自行车脚踏,自行车轮子就顺着坡子下去了,我两只手扶着车龙头,只要把握住车子龙头不向一边倒下去,脚踩着自行车脚踏,慢慢的骑,我竟然能坐到自行车坐垫上骑下坡,稳稳的骑着自行车了,然后我又把自行车推到坡子上面,反复循环这样手扶自行车龙头,几天时间我就会骑自行车了。我可以自豪的说,学会骑自行车我没有用外人扶。当我爸知道后,他说我自学能力强,有刻苦精神,还允许我以后可以骑他的自行车了。这在当时同学和朋友间,真是个不小的震动呢,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哪个人要是不会骑自行车,是被周围人嘲笑的,背后说你是“笨蛋”轻的了,大家都骑着自行车外去玩,不会骑自行车的自然是会被抛弃的。</p> <p class="ql-block">  从农村上來工作,我因在文字上有点基础,我被按排至办公室政工部门。那时侯的政工部门有干部调查职能,难免要在市区周边范围出去走访、调查,单位里根据工作需要,分配一辆公用自行车给我,虽然是別人骑过的,但自行车大杠长、轱辊大,我骑得正好得心应手,我终于有了自已的自行车。我记得从家里骑到单位,也要有十分钟左右,每天跟着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群,确实是有一种豪爽的感觉,我骑着自行车在人群中穿来穿去,颇有一种得胜归来的姿态,暴露出当时自己年轻人骑车的冲劲。到了晚上,我骑着自行车去上夜大和阅览室,确实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那时候,单位工会每月都会发电影票,是市总工会下面的工人电影院,电影院门前停车地方比较小,毎次看电影停放自行车是件头痛的事,尤其是电影结束后去取自行车,不是找不到了,或者是被别的自行车挡住了骑不出来。有一次看电影,我去的比较迟,把自行车放到停车处外围,自以为电影结束散场会很快推走自行车,谁知道电影散场后,我却忘记了停车的地方,面对密密麻麻的自行车,找不到我的自行车,只好等人都走完后,看见我的自行车歪倒在地上,链条掉了,龙头歪了,坐垫上被戳了个洞,心里头很不是滋味。</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那时候曾经在报纸上阅读过这么一条报道:当时的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走到哪儿都是停放一大片自行车,几十辆自行车甚至是几百辆自行车停在那儿,要是能从中认出自已的自行车,确实是要一点眼力和智力的,有关自行车的消息,也由此也成了重点报道內容。某外国记者采访中国领导人,说那么多的自行车停放在那儿,中国人是怎么一下子找到自己的车呢?中国领导人回答说,中国人有自己的特异功能,能从数百辆自行车一下子认出自已的车,靠的是一种心有灵犀。外国记者听后连连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是这个,叽里呱啦的说了“中国人真棒。”</p><p class="ql-block"> 至今想起这则报道,不得不佩服我们中国人的这种特异功能。因为我自已就有这样的体验,在自行车流行中国的时代,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有着深切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