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鱼峰山

荆姐

<p class="ql-block">  湖边的雕塑静静伫立,一位女子骑在鱼背上,仿佛随时会随着湖水的涟漪跃动。这就是传说中的刘三姐。我常来这里,看着她望向远方的眼神,能听见山歌从鱼峰山脚传来,一声声,穿过岁月,抵达心间。</p> <p class="ql-block">  从马鞍山钓台瞭望鱼峰山公园,鱼峰山山头就像一条立起来的鲤鱼鱼头。</p> <p class="ql-block"> 立鱼峰的传说,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诗篇。马鞍山、小龙潭,每一处都藏着一段关于山歌、苦难与爱情的回忆。我曾沿着这些传说的足迹,走过山间小路,听过风吹树叶的低语,也曾在小龙潭边,听见山歌在水面回荡,像极了刘三姐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 那天,我拿着导览图,沿着地面的石板路,走进了这片山水交织的世界。鱼峰山不高,却承载着无数人的歌声与记忆。我在马鞍山旁,绕着小龙潭,每一步都能听见山歌在耳边轻轻回响,像是在召唤,又像是在诉说。</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看过《刘三姐》的电影,便永记心头。</p> <p class="ql-block">  “柳州鱼峰歌圩 全国山歌圣地”这几个字,刻在石碑上,也刻在每一个柳州人的心里。我站在鱼峰公园的入口,看着游客们陆续走进,他们或许是为了看山,看水,但更多的人,是来听那一声声穿越时空的山歌。</p> <p class="ql-block"> 景区里有唐代古刹。</p> <p class="ql-block"> 灵泉古寺。</p> <p class="ql-block"> 灵泉寺旁有灵泉阁。</p> <p class="ql-block"> 灵泉寺旁有歌圩、歌台。</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鱼峰山脚,总会有歌声响起。那声音悠扬,仿佛在讲述刘三姐的故事,又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山林。</p> <p class="ql-block">  我常见老人们在树下拿着乐器,自娱自乐。他们专注,动作缓慢,悠闲自在。</p> <p class="ql-block"> 公园的石凳上,有人下棋,有人聊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我走在一旁,听着他们的笑声聊天声,也听着远处传来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  光着脚Y练写字,传统文化在民间。</p> <p class="ql-block">  鱼峰山有悠久的历史,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形容此山像立鱼,从此,立鱼峰、鱼峰山之名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鱼峰山中的刘三姐塑像。“柳州有座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一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p> <p class="ql-block"> 山中的歌仙祠。真实的刘三姐是苦难的,被迫害致死,但是世世代代的老百姓希望刘三姐起死回生,给人带来快乐。</p>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鱼峰山下都是人潮涌动,处处摆起歌台。来自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市和柳州周边的山歌爱好者,常常汇聚到这里用山歌对唱交流,形成了天天有歌圩的热闹场面。</p> <p class="ql-block"> 如今正是盛夏,天气太热,来娱乐的人较少。</p> <p class="ql-block"> 三姐歌台。</p> <p class="ql-block">  几位男子坐在廊下,或坐或靠,有人手持乐器,有人在整理乐器。我坐在一旁,听着他们的交谈,也听着他们的歌声,一切都变得宁静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  我忍不住在刘三姐骑鱼升天的雕像前留影。这雕像用黄铜制作,高6.8米,重2.5吨。</p> <p class="ql-block">这凯(这里)有好市,可以品尝螺蛳粉。</p> <p class="ql-block"> 走进“刘三姐文化展示中心”,仿佛走进了一段关于山歌的时光隧道。墙上挂着她的故事,展柜里陈列着她的影像,而我,仿佛也成了这段历史的一部分,静静聆听,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关于刘三姐的记忆,从1958年开始,就深深烙印在柳州人的心中。那一年,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将山歌与戏剧结合,于是,刘三姐的形象诞生了。1960年,《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响全国,那旋律,至今仍在耳边回荡。</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央的大屏幕,播放着一幅幅山歌欢唱的画面,背景是青山绿水,人群围成一圈,歌声在空中回荡。我站在屏幕前,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着那份热烈与欢腾。</p> <p class="ql-block"> 屏幕上的画面,是一群人围成一圈,唱着山歌,跳着舞,背景是绿树和古老的建筑。那一刻,我仿佛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跟着节奏,轻轻摇摆。</p> <p class="ql-block"> 大屏幕上的画面,是几位身穿传统服饰的人在鼓掌,背景写着“蟠龙社区艺术共享空间”,而我,也听见了他们的掌声,看见了他们在节日里欢庆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三月三”,民歌节。</p> <p class="ql-block"> 电影《刘三姐》。</p> <p class="ql-block"> 人们称刘三姐为“歌仙”。</p> <p class="ql-block"> “大地飞歌”四个字,写在展示牌上,旁边是三首不同语言的歌词。我站在那里,读着那些文字,看见了山歌在不同的语言中回响,穿越了民族与地域的界限。</p> <p class="ql-block"> 柳州市原创彩调剧《刘三姐》的故事,从1959年开始。那一年,鱼峰山下,歌声响起,一个时代的传奇就此诞生。我站在展示牌前,仿佛看见了当年的剧场,听见了那一声声动人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 “歌仙刘三姐人民山歌会”的海报,挂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海报下方的照片,记录着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场景,背景是蓝天和山景,而我,仿佛也站在人群中,感受着那份热烈与欢腾。</p> <p class="ql-block"> 透过圆形的展示窗口,我看见了外面热闹的场面,人们聚集在一起,或唱或舞,背景是树木和古老的建筑。那一刻,我也走进了那幅画面,成为了其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  刘三姐与莫老爷请来的三位秀才对歌。</p> <p class="ql-block">  墙上的传统服饰,刺绣精美,旁边挂着一把装饰性的乐器。我站在那里,听见了山歌在耳边响起,看见了穿着这身服饰的女子,在湖边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 那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的照片,记录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穿着传统服饰,头戴花饰,手举花束,笑容灿烂。我站在照片前,仿佛也置身于那片欢乐的海洋中。</p> <p class="ql-block"> 柳州市的歌活动,从唐代便已开始。如今,鱼峰山下、小龙潭边,仍有无数人自发对唱山歌,围听者众多,场面热烈。我曾在那里驻足,听着他们的歌声,亲历这个山歌盛行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一群身穿传统服饰的人站在一起,手持写着各地山歌队伍名称的牌子,背景是传统的建筑和青山。我站在照片前,仿佛听见了他们的歌声,看见了他们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歌词和曲谱,静静陈列在展柜中。我站在那里,读着那些熟悉的歌词,仿佛又听见了那首歌,从湖边传来,从山间飘来。</p> <p class="ql-block"> 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的复排,让我再次走进了那段历史。舞台上,演员们穿着传统服饰,唱着山歌,而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年代,听见了刘三姐的歌声,在鱼峰山下久久回荡。</p> <p class="ql-block"> 有关刘三姐的邮票。</p> <p class="ql-block"> 剪纸艺术作品上的蝴蝶与鸟,围绕着中央的圆形图案飞舞。我站在那里,读着两侧的文字,“你歌哪有我歌多 我有十万八千箩”,仿佛也听见了那无数山歌,在这片土地上回荡。</p> <p class="ql-block"> 有关刘三姐的历史文献。</p> <p class="ql-block"> 山歌的历史悠久,而今,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刘三姐的形象,早已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而我,也在她的歌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p> <p class="ql-block"> 刘三姐的歌声,如清泉般流淌,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滴滴汗水,也汇成了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激浪。我站在鱼峰山下,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看见了这片土地上的山歌,如云雾般缭绕不绝。</p> <p class="ql-block"> 一些人在这里放生。</p> <p class="ql-block"> 为了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站在鱼峰山顶,环顾柳州市。静心,还能听到山下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  “云上歌圩”这个词,是我在一次偶然的直播中听到的。那些熟悉的旋律,从鱼峰山下飘来,却借助网络,飞向了更远的地方。屏幕里的歌手们笑容灿烂,唱着祖辈传下来的歌谣,而屏幕外的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坐在老人身边,听他们讲述刘三姐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山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以其质朴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聆听者。而我,也在这旋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p> <p class="ql-block">山歌等娱乐活动常常会深入生活小区。</p> <p class="ql-block"> 给人带来快乐。</p> <p class="ql-block"> 壮乡歌仙,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文献看,刘三姐真有其人,是唐代人。大唐可称盛世,但也有糟糕的事,例如杜甫就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刘三姐出生在广西宜山(现在恢复叫宜州)。刘三姐自幼失去父母,由哥哥刘二抚养长大。刘三姐越长越漂亮,尤其爱唱山歌,她的歌唱出了穷苦人的心声和不平,深受乡亲们喜爱,但引起了财主莫老爷的注意和不满。莫老爷贪她貌美又利嘴,想霸占她,要她当自己第七第八小老婆,刘三姐不仅拒绝,还奚落了一番。莫老爷恼羞成怒,不准刘三姐唱歌!刘三姐哪会听从?照样唱!唱得乡亲们哈哈大笑!莫老爷没办法,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和乡亲们对歌,也都被唱败,狼狈至极。莫老爷怀恨在心,勾结官府,找个借口,要害死刘三姐。刘三姐和刘二哥只好一避再避,逃到罗城,逃到柳州,最后在柳州龙潭边的鱼峰山下居住。刘三姐不顾刘二哥的劝阻,忍不住还是要唱歌,渐渐又唱出了名,哪晓得又被莫老爷发现,派兵来抓。龙潭乡民相救,与官兵争斗。刘三姐不忍心乡民受牵连,情急之中跳入龙潭,宁死不屈!柳州人没有救活刘三姐,无不叹息,悲痛愤恨之余,就说刘三姐跳下龙潭时,鱼峰山这条大鲤鱼也跳下龙潭,把三姐救上了天,三姐成了歌仙!刘三姐没有死,她还在唱歌!山歌要唱万万年!</p><p class="ql-block"> (Al写作,手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