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及波罗的海三国之旅(13)爱沙尼亚塔林篇

海洋之心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日(旅行第13天)阴</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们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旅行的最后一天。早晨醒来推开窗户,天气阴沉且不肯放出一点阳光来。</p><p class="ql-block">图片为杨铃铃早上在酒店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早早地来到了餐厅,餐厅四周的墙上挂着塔林著名景点的画框。</p> <p class="ql-block">餐厅里的壁灯、吊灯不少,仍略显昏暗,也许这就是有着百年历史酒店的现状吧!</p> <p class="ql-block">自助早餐似乎不那么丰富(图片为部分食物)。</p> <p class="ql-block">8:30我们出发了。天灰蒙蒙的,和路边的这栋灰色建筑挺搭调。</p> <p class="ql-block">看这天气,雨点似乎随时就会掉下来。我们抓紧时间快步向塔林老城的上城走去。虽说是快步也不能耽误拍照啊!</p> <p class="ql-block">塔林这个名称是爱沙尼亚语Tallinn的音译,塔林名称的丹麦渊源揭示了城市早期历史,它原本的意思就是“丹麦城堡”。13世纪上半叶,塔林的老城被丹麦人侵占,他们在此地构筑了坚不可摧的城堡。然而,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命运多舛的城市屡次遭受外族的侵扰。</p><p class="ql-block">我们是脚不停地走,手不停地拍。</p> <p class="ql-block">1219年,丹麦人在瓦尔德马的领导下征服了这片土地,并在1227年至1346年间占领了塔林。为了加强防御,他们在城市四周建造了军事设施和城堡。</p><p class="ql-block">这个城堡就是用来防御用的。</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哥特式教堂的尖顶高耸入云。</p> <p class="ql-block">东正教教堂的洋葱头,在塔林的任何地方抬头可见。</p> <p class="ql-block">两个不同的教堂拍在同一画面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两城墙间连接的通道,沿着城墙向观景平台走去。</p> <p class="ql-block">厚厚的城墙,高高的塔楼,不仅是防御工事还是“窥视厨房”。因为塔楼位在高处,士兵们会在此监看下城的动静,可以从这座城楼的窗户看到附近居民家厨房里做些什么好吃的,并且是越看越馋。于是乎“窥视厨房”的封号就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塔林的城墙始建于1265年,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则是于14世纪建成的,16世纪前后是塔林防御体系最坚固的时期,其城墙长2.4公里,高14-16米高,城墙厚度达到了3米。不仅如此,在城墙上建有塔楼46座,城门6座,是当时北欧地区最为坚固的城防体系。这些经历了无数风雨,见证了塔林历史的城墙至今现存19公里,另外还有保存完整的20座塔楼和两座城门:维鲁门与滨海门。</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经历了无数风雨,见证了塔林历史的城墙下,一种穿越的感觉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在塔林老城区的数个教堂中,位于上城的俄罗斯东正教堂亚力山大·涅夫斯基教堂最为雄伟壮观,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跟着领队我们来到了塔林托姆比亚三个观景平台其中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分散开来,各自找着拍照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一组幽灵铜像吸引了我们,这三尊铜像实际是托姆比亚山城堡内的牧师雕像。 ‌之所以说是幽灵,是因为他们都没有脸。</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的牧师雕像名为给予。</p> <p class="ql-block">高墙上面的牧师雕像名为守护。</p> <p class="ql-block">墙角处的牧师雕像名为祈祷。</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始建于13世纪,位于爱沙尼亚塔林老城Toompea山脚下的Harjumägi区域。该教堂供奉渔民和水手的主保圣人圣尼古拉,白色基座与黑色多层次塔顶构成其中世纪教堂的典型外观。</p><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由德国商人群体始建于1230年代,是塔林现存最古老的中世纪教堂之一。作为早期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教堂在14至15世纪经历多次扩建,形成三廊式巴西利卡格局。</p><p class="ql-block">1944年苏联空军轰炸塔林期间,教堂屋顶和部分墙体受损严重。战后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对教堂进行保护性修复,1984年完成主体建筑重建并改为世俗用途。</p><p class="ql-block">教堂采用白色石灰岩砌筑的矩形基座,顶部耸立55米高的黑色尖塔,形成鲜明的中世纪北欧教堂特征。西立面保留13世纪原始拱门结构,南侧耳堂外墙上镶嵌有1523年制作的青铜日晷。</p><p class="ql-block">内部空间由三座中殿构成,拱顶采用交叉肋结构支撑。唱诗班席位上方保留14世纪彩绘玻璃窗残片,描绘圣尼古拉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修复后的教堂隶属爱沙尼亚艺术博物馆体系,作为宗教艺术专题分馆对外开放。常设展览包含12至18世纪祭坛画、圣像、金银器皿等中世纪教会艺术品。</p><p class="ql-block">1984年修复后转型为宗教艺术博物馆和音乐厅,内部收藏有德国艺术家伯恩特·诺特克创作的《死亡之舞》等珍贵艺术品。教堂的中殿经声学改造后成为塔林重要室内音乐演出场地,年均举办30场以上古典音乐会。可容纳400人的空间具备天然混响效果,适合管风琴与合唱表演。</p><p class="ql-block">图为站在高处拍摄的圣尼古拉教堂。</p> <p class="ql-block">天气不好,挂在天上的太阳像隔着一层纱。</p> <p class="ql-block">塔林的上城聚集了爱沙尼亚的贵族和宗教阶层,而下城则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聚集地,商业气息浓厚。塔林老城因其独特的城市布局和建筑保存完好而被视为欧洲最美丽的老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曾经的丹麦国王花园(Danish King's Garden),也在托姆比亚山旁边。</p><p class="ql-block">根据传说,在13世纪丹麦攻占爱沙尼亚的一场战役中,丹麦面临着战败的状况,当时一面白色十字架的红旗突然由天而降,丹麦情势逆转赢得胜利并统治了北爱沙尼亚一百多年。如今,庭院中挂有的丹麦国旗(白色十字架红旗)就是呼应此传说的。花园的命名正是丹麦在爱沙尼亚持续一个多世纪统治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城墙高处的一排房子,曾经做过关押犯人的监狱。</p> <p class="ql-block">通往监狱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一辆四轮木板车日晒雨淋的,已成为了不是古董的古董了。</p> <p class="ql-block">城墙外侧绿树与绿草相互映衬,红色的尖顶点缀其中。</p> <p class="ql-block">游客和当地人把这里作为最好的休闲之地。</p><p class="ql-block">跟随张明领队,我们向另一处观景平台走去。</p> <p class="ql-block">在岔路口留下纪念。</p> <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教堂的尖顶。</p> <p class="ql-block">座落于塔林老城区座堂山之巅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东正教的独特魅力。其浓郁的俄罗斯风情扑面而来。仿佛将人们带入了异国文化的殿堂。这座教堂自1894年至1900年间的沙俄帝国统治时期建成以来,便成为了塔林不可磨灭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成了绝对的C位。</p> <p class="ql-block">街上的露天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挂着🇭🇺的是匈牙利驻爱沙尼亚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圣灵教堂外观简单朴素,有巴洛克式尖顶。始建于13世纪上半期到14世纪,虽然多次遇火灾后修建,但始终保持建筑原型,这在塔林是唯独一例。爱沙尼亚历史上第一次圣经传教就是在这里宣讲的。</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拍摄的圣灵教堂。</p> <p class="ql-block">悬挂国旗的是爱沙尼亚科学院。</p> <p class="ql-block">从低至高依次排列的尖顶。</p> <p class="ql-block">芬兰驻爱沙尼亚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看见我们中国人,老外有点惊奇。</p> <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曾是爱沙尼亚文学协会。</p> <p class="ql-block">咖啡小屋。</p> <p class="ql-block">这栋老房子顶上的窗户是半圆形的钟表。</p> <p class="ql-block">没走多久,我们来到了依山而建的托姆比亚最佳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塔林凭借其中世纪建筑风貌、童话般的城市景观和多元文化积淀,成为波罗的海地区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些红瓦屋顶,将人们带回到几个世纪前。</p> <p class="ql-block">透过红色屋顶,可见远处的波罗的海。</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俯瞰塔林城区,眼前是一片色彩斑斓的童话般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红屋顶的海洋与教堂尖顶 ,勾勒出穿越时空的唯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红瓦屋顶像被孩子打翻的彩色积木,散落人间变成了童话。</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今天天气不给力。</p> <p class="ql-block">图中最高的尖顶教堂是圣奥拉夫教堂。</p> <p class="ql-block">视频从左至右拍摄。</p> <p class="ql-block">视频从右至左拍摄。</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想把自己印在画里。</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堵涂鸦墙阻挡了视线,但也成了著名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依次打卡涂鸦墙。</p> <p class="ql-block">这个观景平台是俯瞰塔林老城最好的地点,也是拍照的最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波罗的海的海风为古城注入了永恒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一片绿色包裹着新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高低错落的尖塔。</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塔林像捷克的ck小镇。</p><p class="ql-block">图片为网图。</p> <p class="ql-block">也有人觉得这里像瑞士的伯尔尼。</p> <p class="ql-block">但塔林就是塔林。</p> <p class="ql-block">从托姆比亚山的观景台走下来,我们向下城走去。</p> <p class="ql-block">路边一座有点衰败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建筑都在诉说着塔林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好像是一所学校。</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标牌是埃尔弗里德·伦德,是一位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橱窗里摆的都是纪念品、小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你相信吗?这栋不起眼的黄色建筑居然是爱沙尼亚总理府。</p><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总理府是爱沙尼亚政府的核心行政机构,其官方名称为施滕博克府(Stenbock House),位于首都塔林座堂山北部,始建于1787年,新巴洛克建筑风格,最初作为法院,后改为伯爵住宅,历史上多次重建。1990年代爱沙尼亚独立后成为政府总部,象征国家行政权威。</p><p class="ql-block">你看到后有何感想?</p> <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是爱沙尼亚国家办公机构。</p> <p class="ql-block">一个简朴的政府机构,</p> <p class="ql-block">有历史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又见爱沙尼亚科学院。</p> <p class="ql-block">街景拾零。</p> <p class="ql-block">在塔林的Toom-Kooli街4号,有一座沃尔德马尔·潘索的半身像浮雕。</p> <p class="ql-block">沃尔德马尔·潘索是爱沙尼亚艺术界的代表性人物,这座半身像浮雕由雕塑家Jaak Soans于1979年创作完成,旨在纪念他对爱沙尼亚艺术领域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一家专门售卖琥珀、蜜蜡的商店。</p><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琥珀的重要产地之一,其琥珀产业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塔林老城保存了大量中世纪建筑,其中不乏与琥珀相关的历史遗迹。例如,当地曾发现纪元前3700年的琥珀制品,包括坠饰、珠子等,展现了该地区悠久的琥珀使用历史。 ‌</p><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的琥珀产业以加工和销售为主。塔林老城区遍布琥珀店铺。我们不少团友在这里有了收获。</p> <p class="ql-block">从琥珀店出来我们走进了到哪都能看到的东正教教堂。</p><p class="ql-block">塔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最具代表性的东正教教堂,建于1894至1900年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展现了典型的俄罗斯复兴式建筑风格。教堂位于托姆比亚山丘顶部,五座深灰色洋葱头穹顶与赤红、白色相间的外墙形成鲜明视觉特征,被认为是塔林最大且最高的圆顶东正教堂。</p><p class="ql-block">该教堂由圣彼得堡建筑师米哈伊尔·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设计,以13世纪抗击条顿骑士团的俄罗斯民族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命名。其建造背景与俄罗斯帝国在波罗的海地区强化影响力的战略密切相关,1991年爱沙尼亚独立后经过全面修复,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塔林老城的重要组成。</p><p class="ql-block">教堂采用红砖与石灰岩混合建造,赤红色墙体与白色装饰线条形成对比,四个入口处设有金色马赛克圣像装饰的火焰式门楣。五座深灰色镀铜穹顶中,中央穹顶高达58米,穹顶下方设置双层拱形窗增强采光效果。建筑立面包含拜占庭风格的拱券结构和罗马式壁柱,西侧钟楼悬挂11口铸铁钟,最大的钟重达11吨 。</p><p class="ql-block">1893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批准建造计划,旨在强化俄罗斯帝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文化影响力。1900年竣工时正值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成为俄罗斯帝国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座大型宗教建筑。1924年爱沙尼亚首次独立期间,政府曾计划拆除该教堂但未实施。苏联时期作为仓库使用,1991年爱沙尼亚恢复独立后启动修复工程,2018年完成穹顶镀铜层翻新 。</p><p class="ql-block">作为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的产物,该教堂长期引发爱沙尼亚民众的复杂情感。1988年爱沙尼亚独立运动期间,曾出现要求移除教堂的示威活动 。21世纪以来,其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文化价值逐渐获得认可,2012年被列入欧洲文化遗产标志名单。</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采用东正教传统布局,圣幛由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制成,覆盖面积达136平方米的金色马赛克壁画描绘圣经场景。主穹顶下方悬挂重达1.2吨的镀金青铜吊灯,墙壁装饰有23幅圣徒油画,地面铺设芬兰产花岗岩 。祭坛后方保存着1899年从基辅佩乔尔斯克修道院移植的圣尼古拉遗骨匣。</p><p class="ql-block">该教堂里不允许拍照,偷偷地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这座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建于20世纪初期,用以纪念在俄土战争(Russo-Turkish War)中为国捐躯的士兵。建筑是穹顶式教堂,共有五个黑色洋葱头铜圆顶,配上金色双十字架尖顶,气派非凡。无论从任何角度,这座大教堂都提供绝佳的拍照视野。</p><p class="ql-block">我们无论从什么角度拍摄,拍出来都是四个洋葱头,总有一个隐藏在后。</p> <p class="ql-block">塔林老城不大,我们在街上转来转去,总觉得似曾相识,好像来过。</p> <p class="ql-block">这栋黄色建筑上依次挂着欧盟的🇪🇺、乌克兰🇺🇦,还有德国🇩🇪的旗子,不知是什么机构?</p> <p class="ql-block">又转回到匈牙利驻爱沙尼亚大使馆的那条街。</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道的街口悬挂着一只长统靴雕塑,这是塔林老城长腿街的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塔林老城以长腿街和短腿街为标志性街道,两者风格迥异,共同构成中世纪风貌的独特景观。</p><p class="ql-block">长腿街(Pikk jalg)是连接上、下城区的主要通道,与短腿街几乎平行。有着逗趣街名的长、短腿街,其实是一长一短的两条街道,长腿街街道较长且宽,短腿街好比路径较短的捷径且较陡峭,走完这条街较省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里超过百年历史的砖石路,像迷宫一样。置身其中会感受到两旁的古老建筑带来的空间与时间交错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塔林古城,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与几百年历史的老建筑相遇。</p> <p class="ql-block">塔林的老城区,建筑风格独特,许多又高又尖的建筑矗立在街巷之间,漫步其间,仿佛穿梭于一座座高塔之间,感受着这份别样的城市韵味。</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沧桑有时变得简单到可以用脚步去丈量。</p> <p class="ql-block">路边橱窗里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店铺外站立的模特虽然丑,但丑的可爱。</p> <p class="ql-block">塔林的每条街道都以行业命名,如市集街、金饰街、药店街、车夫街、鞋匠街、司令官街等,而且装饰得妙趣横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次来到了市政广场。</p> <p class="ql-block">午饭前我们回到了酒店。</p> <p class="ql-block">大家收拾好行李,退房。</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百年酒店,行李装上了车,我们继续在老城里游览。</p> <p class="ql-block">这位身穿尖头复古皮鞋的金发帅哥,站在餐馆门口招呼游客进去品尝他们店里的传统美味。</p> <p class="ql-block">熊肉餐厅大门敞开,好像进去的人不多。</p> <p class="ql-block">据说爱沙尼亚人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确定为北欧国家而不是波罗的海国家。他们正在寻求与芬兰,挪威,丹麦,瑞典的更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这些人都是在等位吗?</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门洞里是个酒吧。</p> <p class="ql-block">街边的餐厅。</p> <p class="ql-block">我们午餐餐厅——迈克拉夫餐厅。</p> <p class="ql-block">餐厅里有点暗。</p> <p class="ql-block">这是此行我们最后的团餐。</p> <p class="ql-block">拜拜了,西餐!</p> <p class="ql-block">吃饭的时候外边下起了雨,饭后我们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继续游览,街角处有一栋风格迥异的楼房。</p> <p class="ql-block">楼顶上有个笑的诡谲的雕塑头像,关于这个雕像还有个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这是圣卡努提基尔特之屋(St.Canutus Guild Hall),改建于19世纪60年代,立面上有两尊黑色的塑像,右边手持圣经的是马丁路德,左边持剑的是丹麦国王圣卡努提。这是当年德国工匠的基尔特,成员包括有金匠、鞋匠、面包师等等。</p> <p class="ql-block">雨下的有点大了,老城的石头路又湿又滑。</p> <p class="ql-block">雨中漫步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前方路口转角处有个迷你版的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冒着雨在拍照。</p> <p class="ql-block">小教堂是真够小的。</p><p class="ql-block">图为小教堂的正面、侧面。</p> <p class="ql-block">小教堂内(隔着玻璃拍摄的不清楚)很简单,估计能站上三四个人。</p> <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挂着美国🇺🇸,不知是什么机构。</p> <p class="ql-block">门洞里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本来就人不多的城市,一下雨就成了寂寞。</p> <p class="ql-block">前边是圣奥拉夫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奥拉夫大教堂建于13世纪,哥特式风格,原本高159米,建这样高的尖塔,目的是作为海洋路标,从塔林远处的海上就可看见这座商业城市。在1549年至1625年间,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后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教堂是后来重建的,高约124米,是目前塔林老城的最高建筑,也是塔林的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教堂取名为奥拉夫,一种说法,教堂是为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建造的;另一种说法,教堂的建筑师也叫奧拉夫,他在教堂完工之际从塔顶上掉下来摔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将教堂取了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苏联占领时期的1944-1991年,塔尖用作广播发射和监视。据说当年克格勃在圣奥拉夫大教堂顶部安装了窃听器,窃听芬兰使馆的谈话。</p><p class="ql-block">1991年苏联解体时克格勃匆忙撤离,很多窃听工具都没带走,至今仍在教堂顶层放置着。</p> <p class="ql-block">教堂墙外的牌子,告诉人们这是可以登顶的。</p> <p class="ql-block">教堂开着门,走了进去。</p> <p class="ql-block">教堂里除了打扫卫生的清洁人员外,空无一人。</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挂着基督受难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祭台上点着蜡烛。</p> <p class="ql-block">吊灯上是蜡烛灯。</p> <p class="ql-block">团友们坐在教堂的长椅上,似乎都很疲惫,所以说今天结束旅行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屋是三栋并排相连的房子,大约建于14世纪,是典型的中世纪民宅,古老而不起眼,与里加的“三兄弟屋”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现在三姐妹楼是五星级酒店,古老的建筑结构配以复古的装饰风格,使其名闻遐迩,得到许多名人青睐。英国女王和日本天皇夫妇来访时就下榻在这座古老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前边是塔林老城的一座城门。</p> <p class="ql-block">城门的进出的大门洞形状不一样,一边是拱形一边则是方形。墙上的十字架中间是耶稣受难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巨大厚实的堡垒,它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胖玛格丽特塔。</p><p class="ql-block">胖玛格丽特塔(Pikk Mäe)是塔林老城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港口入口处。该塔建于16世纪早期,直径25米,高20米,壁厚5米,历史上它曾经是最坚固的炮楼,与海岸门共同构成老城的防御体系。 ‌随着武器的发展,这座胖楼的防御功能变得越来越少。这里做过兵器库,做过监狱,现在是爱沙尼亚海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胖玛格丽特塔最初作为军事要塞,曾是塔林防御工事的核心部分,其屋顶观景台可俯瞰老城、港口及海湾。19世纪后逐渐成为旅游景点,现为海事博物馆所在地,馆内收藏了大量与爱沙尼亚航海相关的展品。 ‌</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草坪更加翠绿,红色的步行道也更加鲜艳。</p> <p class="ql-block">下午14:00,我们在这个街心公园路旁乘车前往机场。去机场的途中,我们来到了一个大型的超市,不少团友想回国前买点这边的特产。</p> <p class="ql-block">在大部队去购物时,几个团友直奔了超市不远处的海边。</p><p class="ql-block">塔林港位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市西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历史上为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素有“欧洲的十字路口”之称。港口由锡蒂、科普利及穆加三个港区组成,拥有19个泊位,2023年货物吞吐量达2148万吨。作为波罗的海地区货物吞吐量第二的港口,爱沙尼亚政府于2005年制定战略计划以巩其作为俄罗斯过境走廊的地位。2024年塔林港客运量达820万人次,核心航线连接赫尔辛基与斯德哥尔摩,并获欧盟投资支持基础设施升级。港口计划重点发展集装箱业务,目标成为亚洲至欧洲的枢纽港。</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者杨铃铃。</p> <p class="ql-block">即便淋着雨,还玩的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15:30我们到达了塔林国际机场。</p> <p class="ql-block">机场外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外观看机场不大,进入机场还真不小。团友们一个个推着行李,等待值机。</p> <p class="ql-block">伦纳特·梅里塔林国际机场,简称为塔林机场。塔林机场是爱沙尼亚最大的机场以及爱沙尼亚航空的中心枢纽,主要运营国内航班和国际航班。</p> <p class="ql-block">机场里遇见爱沙尼亚一群小姑娘,一个个挺漂亮的。</p> <p class="ql-block">机场一面墙上有一幅巨大的浮雕人像,这是爱沙尼亚前总统伦纳特·梅里。</p><p class="ql-block">伦纳特·梅里(Lennart Meri,1929-2006)爱沙尼亚前总统。1929年3月29日出生于塔林。早年在巴黎和柏林读小学。1941年随父母流放到西伯利亚,1946年返回塔林。1953年毕业于塔尔图大学历史系。1953-1955年任塔尔图某剧院创作部主任。1955-1961年任爱沙尼亚广播电台记者,之后为自由作家。1963-1971年和1976-1978年在塔林电影公司任编剧和导演。1986-1988年任爱作协秘书。1989年创建“爱沙尼亚研究所”并任所长。1990年任外交部长。1992年出任驻芬兰大使,同年10月5日作为“祖国党”竞选联盟的候选人当选总统。1996年9月连任。2001年离任。</p><p class="ql-block">2009年3月29日,机场正式命名为伦纳特·梅里塔林国际机场,以纪念已故的外交官和爱沙尼亚前总统伦纳特·梅里。</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塔林游览时天气阴且有小雨,我们要走了,天气也转晴了。不过我们这一路的运气不错,一路的旅程基本都是好天气。</p> <p class="ql-block">晚19:37分我们乘坐TK1424航班,从塔林飞往伊斯坦布尔。</p> <p class="ql-block">22:36飞机到达伊斯坦布尔。机场转机时,回顾了一下我们在爱沙尼亚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穿过拉脱维亚边境,我们来到有着“夏都”之称的帕尔努。</p> <p class="ql-block">从帕尔努一路向北到达北部靠东的维鲁。</p> <p class="ql-block">最后向西行驶,抵达爱沙尼亚首都塔林。</p> <p class="ql-block">塔林老城。</p><p class="ql-block">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的名字一直不陌生,不少去北欧四国的旅程都会带上一天塔林。这次我们在爱沙尼亚的时间充其量也就两天,蜻蜓点水般的从爱沙尼亚南边的帕尔努到了东北边的小城维鲁,又到了首都塔林。</p><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最北边的国家。在文化和语言方面,它与芬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又与德国有着多重文化纽带。正因如此,爱沙尼亚是一个充满反差与独特文化的国家,其社会风貌与生活方式与多数欧洲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p><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就像它南方的邻居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一样,经历了不断变化的历史,其中自由与独立的时代令人震惊地短暂,仅在1918年至1940年之间有过一次,自1991年起再次获得独立。</p><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在13世纪被德意志骑士团占领,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后期,德意志商人一直处于霸权地位。同时,爱沙尼亚的文化和建筑也受到了强烈的德意志影响。尤其是塔林,当时还使用其旧名雷瓦尔,作为汉萨同盟的重要活跃成员,受到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爱沙尼亚人又遭受了丹麦、瑞典和俄罗斯的统治。</p><p class="ql-block">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爱沙尼亚才获得独立。但这种独立仅持续了几年,到了1940年,纳粹德国与苏联在《希特勒-斯大林条约》中同意,波罗的海国家应归苏联势力范围。 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1990年,随着欧洲铁幕的被掀开而终结。直到1991年,随着国家被卷入苏联的改革运动(Perestroika),变革之风也吹向了爱沙尼亚,走向了进一步的独立。</p><p class="ql-block">独立后的爱沙尼亚正试图以极快的速度弥补几十年被迫沉睡的时间,并且轻松地超越了其他欧洲国家。其数字化程度全球领先,网络覆盖广泛,整个国家有人居住的地区都覆盖了Wi-Fi接入点。没有自己电脑的爱沙尼亚人可以在邮局、图书馆或村庄商店等地的700个公共终端免费上网。此外,所有学校也都接入了互联网。95%的政务服务可通过网络完成,包括选举投票等核心事务,这种高效的数字化服务不仅提升了行政效率,也形成了“斯堪的纳维亚式的社交礼貌”,即服务人员保持专业距离,避免过度交流。</p><p class="ql-block">这个国家不愿意被称为波罗的海国家,而更愿意被称为是北欧国家。本次旅行对爱沙尼亚的期望值很高,尤其是塔林,但是说心里话,除了塔林的红瓦屋顶和高高低低的教堂尖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似乎其他没有太多太深的印象。相比于拉脱维亚的里加和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我的印象要更深刻一些。或许是时间太短,也许是没有深入进去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时间1:30我们乘坐TK088航班从伊斯坦布尔机场再次起飞,飞回我大中国大北京!</p> <p class="ql-block">位于横跨欧亚大陆的伊斯坦布尔欧洲机场,娱乐设施给候机的人有了消费时间的去处。</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者闫军红。</p> <p class="ql-block">北京时间6月3日下午15:00,我们平安降落在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不论走多远,家始终是心之所向。回家的感觉真好!</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走的地方越多,越觉得走的地方太少。这是因为每到一个新地方,你的认知会打破原有的认知框架,这些知识会让我们意识到“已知”的局限,从而觉得“未知”更多。</p><p class="ql-block">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旅行,让我们完成了久违了的心愿。欧洲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以及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我们已经去了不少,这些国家都在极力摆脱前苏联的影子,在1989年至1992年间相继结束社会主义制度,转型为资本主义国家。 这些国家在转型后普遍经历了经济体制的转变,通过市场化改革努力向发达国家迈进。 这次旅行带给我们的是不一样的体验,在这段旅程中所收获的感悟与体验,将会留在我们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早已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还让我们了解了世界的多元与精彩。在旅行中,我们探寻历史的痕迹,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同的文化。</p><p class="ql-block">“以步为尺,丈量这个广袤的世界;以目为镜,捕捉那些美丽的风景;以心为弦,感受大自然的韵律”。或许这就是旅行真正意义的所在。</p><p class="ql-block">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旅行流水账至此记录完毕,我如释重负!期望再次与大家去看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