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一评《谒阳关》 </p><p class="ql-block"> 《尧乡文学》公众号刊发的董奔高先生的这篇文章《谒阳关》,我读了几遍,回味悠长。全文丰实恢弘,气象万千。仿佛引领我们重返阳关古道,穿越大漠风沙,聆听历史深处的人文回响。</p><p class="ql-block"> 文章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开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了诗意与蕴含,体现了人文历史底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份友情,这份真情,这份别离和忧伤,古往今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感染了多少人! “阳关” ,因王维的诗而闻名;王维也因 “阳关” 而写下千古绝唱。作者即此巧妙地将我们带入主题:“谒阳关”。 </p><p class="ql-block"> 第二自然段也非常有趣。因为作者亲身去过阳关,清楚从“玉门关”到“安西”(今新疆库车)比从“阳关”更近,所以才对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走“阳关”而不走“玉门关”感到困惑。 </p><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王维此前也在边塞为官,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地理位置非常清楚,所以肯定不会叫友人走“阳关”去“安西”。由此可见“西出阳关”只是诗人的借用手法,而非元二实行路线。“条条大路通罗马”,至于元二走哪条线路去“安西”已不再是诗人的事了。 </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要写“阳关”和“玉门关“之惑?我认为主要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以及留与读者的探求与思索,让文章更加丰盈,不至于单瘦、枯乏。 </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们还纠结在“两关”之中时,作者轻轻一笔“地理概念上的是是非非,我们不去争论”,把我们从诗中带出,实地“谒阳关”。 </p><p class="ql-block"> 茫茫大漠,戈壁 无垠,阳关古道,岁月沧桑。作者以 多年前一次游历阳关经历为主线,将各点串联,边走边看,仿佛打开一幅千年画卷。作者用详尽的手笔追溯“阳关”的历史形成,描绘古道上的汉唐风光,穿插讲述许多传奇故事。特别是将阳关古道上的“古董滩”演变、“南湖绿洲”、“阳关”军事关隘的形成与消失之迷、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古丝绸之路上的经贸往来、汗血马故事以及玄奘取经归来阳关跪地长叩等一一道来,这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又仿佛就在眼前。时空交换,形成历史深处的人文回响。正如作者所言:“阳关,它像一座灯塔,矗立在后来人的梦里、 心里、诗篇里”。 </p><p class="ql-block"> “漠漠阳关人千里,遥遥西域月一钩” 。文章最后再次以王维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尾,首尾互关,形成叠加效应,增强了文章的张力和感染力,将情感进一步拉伸延绵,如“山谷回音”久久不绝。</p><p class="ql-block"> 纵览全篇,文章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构思精巧,转承自然,有力度,有厚度,有温度。让读者从中感受和感悟中华人文历史文化的魅力和厚重,大漠边关的神奇与悲然,岁月的静逝与沧桑…… </p><p class="ql-block"> “阳关”已圮,遗址尚存;王维不在,经典永恒。</p><p class="ql-block"> 以上点评,仅为个人观点,如有同感,“劝君更尽一杯酒”,再到阳关情更浓!</p><p class="ql-block">(原文题《历史深处的人文回响》刊发于《尧乡文学》公众号,略作修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