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谷寻幽:在千年禅林与抗战丰碑之间

阿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谷寻幽:在千年禅林与抗战丰碑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秋的南京终于挣脱持续高温的煎熬,迎来了一丝清凉。因读及一位旧日领导所撰《灵谷深深话灵谷》,文中提及灵谷景区内藏有一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我便萌生了前去探看的念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九三阅兵的庄严盛况犹在回荡,此时前往瞻仰,别具深意。</p><p class="ql-block"> 今日天气还算凉爽,我踏入了灵谷景区——这片位于钟山东麓的葱茏秘境。参天古木交织成天然穹顶,草木葳蕤间水汽氤氲,蝉鸣与鸟啼谱写自然的交响。林风穿隙而过,不仅拂去肌肤的黏腻,更仿佛为心灵涤荡尘垢。</p><p class="ql-block"> 灵谷寺是这片幽境中最厚重的历史注脚。它肇建于南朝梁天监十四年(515年),历经开善寺、蒋山寺的嬗变,杜牧笔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楼台,必有其一席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明孝陵营建,寺迁现址,朱元璋亲题"灵谷禅寺"匾额,敕封"天下第一禅林"。如今寺内仍供奉玄奘法师顶骨舍利,成为汉传佛教的重要圣域之一。</p><p class="ql-block"> 寺东志公殿隐于"灵谷深松"之间,檐角低垂处禅意流淌;而西南的无梁殿,则是明代建筑艺术的瑰宝——这座砖石拱券结构不施寸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无梁殿。殿内原供奉无量寿佛,1933年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堂。四壁嵌有110块青石碑,镌刻着33224名阵亡将士的英名。指尖抚过那些凹陷的刻痕,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这些多是北伐战争、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及华北抗日战役中捐躯的英烈。</p><p class="ql-block"> 无梁殿前,四十二级台阶托起阵亡将士公墓牌坊。五楹石坊巍峨,"大仁大义"、"救国救民"八字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所题,遒劲如昔。石虎踞守两侧,为当年陆军第十七军所赠。</p><p class="ql-block"> 穿过牌坊,一号公墓呈半轮新月静卧。弧形墓园东西分立第十九路军与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这两支军队在蔡廷锴、蒋光鼐和张治中将军率领下奋起抵抗,以血肉之躯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墓园中央,"金陵桂花王"亭亭如盖,昔年硝烟已化作满庭清芬。</p><p class="ql-block"> 公墓后方的松风阁,现为文化展览场所。阁北甬道中,"名鼎垂勋"宝鼎凝重,再行百米便是灵谷塔(又称阵亡将士纪念塔)。这座九层八面的宝塔高60米,登顶可远眺钟山莽苍林海。塔基座外壁刻有蒋介石所题"精忠报国"四字,令人联想起各地抗战烈士陵园,如南岳忠烈祠——那些共葬一山的各派系将士,恰如他们昔日"枪口对外"的铿锵誓言。</p><p class="ql-block"> 登塔远眺,林海翻涌,人如芥子,天地无穷。俯瞰塔下梵呗清越,香客绕塔诵经,木鱼声里,战争与和平、历史与信仰在此刻交织。景区内邓演达墓、谭延闿墓茔静默,而曾位于无梁殿西侧的戴笠墓已平——历史终会淘洗泥沙,唯真金不灭。</p><p class="ql-block"> 灵谷之奇,在于禅境与战场、梵音与枪炮的共生。穿行其间,忽觉一座山可容千年晨钟与百年血泪,一段路既是漫步亦是叩问。当林风掠过耳际,那风里既有松针的清香,亦有未凉的英魂在低语。</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层叠从未掩盖生命的回响,反而让每一个抵达这里的人,在清凉幽静中,听见更深远的钟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