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一剪梅</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 :7171022</b></p> <p class="ql-block"><b> 2021年夏,随长三角摄影家俱乐部游豫、晋、陕。大巴车穿行于晋东南的太行余脉,黛色山峦间忽然浮现出一片错落的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城堡式建筑群。阳光勾勒出它雄浑的轮廓——这便是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的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家族宅邸。称“皇城相府”民间传说陈廷敬外城建成后,外墙涂了黄漆,被称为黄城,后来康熙皇帝两次到访,“黄城” 就渐成了 “皇城”。明清虽不设宰相,但大学士履行宰相职责,所以称他的府邸叫相府也说得通。</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御书楼 。顾名思义,楼是专门为康熙御赐的匾额和楹联而建,设计成城门楼的样式,庄重大气。二楼中间悬挂着康熙御书 “午亭山村” 匾额。陈廷敬晚年自号午亭,故居遂被赐名为午亭山村。我们在楼前广场上观看了《迎圣驾》的演出。古装剧再现了当年康熙皇帝驾临的宏大场面,仿佛时光重回盛世。</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御书楼才是皇城相府的城门。</b><b style="font-size:18px;">城墙</b><b>高15米,气势恢弘,城门楼上悬挂“相府”二字格外醒目(明显</b><b style="font-size:18px;">是今人所为</b><b>),彰显出这座老宅的不凡。城门上铜钉按规制整齐排布横七竖七,七七四十九是除皇宫和王爷府最多的,寓意人丁兴旺。带着</b><b style="font-size:18px;">岁月的痕迹,充满厚重的质感,</b><b>门上是“中道庄”的匾额,匾额之上书“天恩世德”。</b></p> <p class="ql-block"><b> 踏入皇城相府,仿佛踏入了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每一寸砖石不仅诉说着一个家族往昔的辉煌,也记载着“ 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的文化传承,一眼千年的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b> 皇城相府由内外城组成,是两代人精心设计建造的成果。内城"斗筑居"是陈廷敬父辈为避战乱建于明崇祯年间,内不仅有祠庙、民宅和官邸,还有五层藏兵洞和防御功能超强的河山楼。外城“中道庄”则是陈廷敬在康熙年间挨着内城西墙建的。该城以一条贯穿南北的“御书楼街”为中轴,串联起礼制、居住、祭祀三大功能区,处处彰显着陈氏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尊崇。</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城门,沿着“中道庄”前行,一座高大庄重的功德牌坊耸立眼前 。牌坊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记录着陈氏家族的荣耀与功绩。这里记录着41位考取功名的陈氏族人,其中19位举人、9位进士、6人入了翰林 。“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这是对这个家族最好的总结和褒扬。</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沿街两侧的“世德院”“树德院”等院落,文化融入建筑的细节。部分院落墙体嵌有“耕读”“孝悌”字样的砖雕,门楣题有“诗礼传家”的匾额,无需言语,便将家族的文化信仰刻进建筑肌理,在耳濡目染中承袭“崇文重教”的家风。最突出的是墙上镌刻的一幅麒麟献瑞图:边上麒麟胸部一把方天画戟,寓意逢凶化吉;屁股下有枚铜钱,寓意视钱如粪土;上面有月亮,有太阳,寓意日月同辉,天下太平。</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康熙皇帝居住过的地方,地面青砖,案几规整,想象中康熙与陈廷敬在此探讨朝政、商议《康熙字典》编修事宜的情景。不由得想起陈廷敬陪康熙第三次南巡时写《南巡歌》序文中的话:“圣驾亲视河工,弘恤民隐,思膏广沛,远迩同庥。”君明臣贤,天下太平。</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皇城相府字典博物馆,里面最珍贵的国宝文物《康熙字典》原稿,每一页都价值连城。他亲手板倒了权倾朝野的明珠,却在全朝上下希望他乘胜追击,扳倒另一位权臣索额图时,他选择了沉默。因为他明白康熙需要利用索额图制衡其他皇子,他也不能激化满汉矛盾。他深知政绩会被党争淹没,文化造福后代,方能不朽。他以退为进,以编撰字典来网络天下学子,用文化重塑文明基因。康熙字典的编撰,是场惊心动魄的文化抢救工程,他带领学子在山西老家闭关5年,搜集考证了47035个汉字,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 。</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外城,青石板路上仿佛仍能听见陈氏子弟的读书声,砖雕木刻间仍能触摸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文化温度。从外城,走进内城,沿着内城"斗筑居"的53个阶梯拾级而上,</b><b style="font-size:18px;">回望不见阶梯,只见平台, </b><b>城墙在身侧缓缓抬高,每上一级,视野便开阔一分——先是瞥见院落里的飞檐翘角,再往上,远处的黛山与云影渐渐撞入眼帘。这阶梯哪里只是路,分明是“步步高升”的注脚,是“平步青云”的期许,明明之中是不是还有天意?因为建阶梯时陈廷敬还未出生,53个阶梯他为官53年28次升迁,历任吏、户、刑、工部尚书和文渊阁大学士。</b></p> <p class="ql-block"><b> “斗筑居"机关重重,最重要的是七层高的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 。楼顶设有瞭望敌情和作战的垛口与堞楼,底层深入地下,辟有逃生的秘密地道 。楼内还备有水井、石碾、石磨等生活设施,储备有大量粮食,可满足长期围困时的生活需求 。是一座军事防御功能强大的堡垒,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斗筑居"重重机关还有窑洞建筑藏兵洞,</b><b style="font-size:18px;">125间房,</b><b>共五层,最下面的二层墙体厚实,保温性强,用来储备粮食等;中间两层为家丁休息场所;</b><b style="font-size:18px;">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设有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是重要的军事瞭望和攻击点。</b><b>藏兵洞因地制宜,层层递进,直至城头。层间有暗道相通,与河山楼、城墙等防御设施,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防御体系。</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时回望忽然懂得,皇城相府令人震撼的不在规制的宏大,而在那穿越千年仍未褪色的家国情怀,文化传承,一眼千年的文化底蕴。陈廷敬为官53年,从整肃吏治到编修《康熙字典》,他把责任担当、文化传承刻进骨子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中国人精神里最深的根。想起康熙对陈廷敬</b><b style="font-size:18px;">“恪慎清勤,始终一节”</b><b>“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评价。想起陈廷敬去世后,康熙皇帝“深惜之”,亲笔为他写下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8li0zh" target="_blank">一砖一瓦皆家国</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hcrdju"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千年古刹的梵音回响</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