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勃勃生机(广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921829</p> 孔索人是居住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奥莫河谷高地的库施特族群,该族群拥有3000年以上历史,至今保留古老生活方式,其文化景观因包含400年历史的石墙梯田及人格化木雕群被列为世界遗产 。 石墙是孔索居住区的特点,就是石头的简单堆砌,中间无任何填充。 孔索人以梯田农业为核心,采用干砌石技术建造梯田以减少水土流失。社会组织通过年龄组(hela)和社区(kanta)系统维持景观保护。 孔索人经济依靠集约农业,包括坡地灌溉和梯田,主要作物是硬粒高粱,也广泛种植棉花。圈养家畜,采用饲养和牧人监视的方式,以保护耕地不受牲畜侵扰。饮用牛乳,以牛、绵羊和山羊的肉类为食;收集动物粪便作为肥料。食用其他动物均为禁忌。 孔索人实行独特的国王制度,为埃塞俄比亚唯一保留君主制的部族,现任国王常驻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中间屋顶有一枚鹅蛋的草房是国王的“老宅”。 在孔索部落的入口就见世界遗产的标识牌。2011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孔索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进入镇内,据说此镇有3000多孔索人,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此,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孔索大妈在纺线,尽管这里距城市并不远,但孔索人还是义无反顾地维系着他们的传统。 <p class="ql-block">孔索人以建造“瓦加”闻名,瓦加是为曾经杀死敌人或是像狮、豹这类动物的死者所竖立的一种纪念像。这些格式化的木雕成群排列,代表死者、他的妻子和被他征服的敌人。</p> 兽皮既是装饰也是炫耀 这是年代最久的第一道门, 最早此镇是用一圈这样的石墙围起来的。 随着人口的增加,镇子不断扩大,就围第二圈,现在已经围到第三圈了。 所以,这样的门有三道。 社会组织通过年龄组和社区系统维持景观保护 孔索老人玩的游戏,站这看了一会儿,没看懂。 这脚怎么成了这样子 她们用孔索人特有的方法制作食物 这里房子上面是茅草的,墙壁是牛粪糊上去的。 此处的孩子看我们很好奇,我们也把事先准备的礼物送给了他们。 那捆树干是此部落历史的见证,因为每18年增加一根,现在已经有34根了,只是因风化和白蚁的侵蚀,看上去没那么多根。 <p class="ql-block">这是孔索人的“公住房”,据说12岁以上的男孩不能在家里睡,都要住在这里。</p> “公住房”的顶层才是他们睡觉的地方。 我好奇地钻上一处“公住房”,顶层原来是大通铺。 这孩童协调性很好 孔索人的成人礼。那石头正好是100斤重,能把它举过头顶便通过了成人礼,也就是可以娶妻生子了。 他也做到了 这小伙子蛮帅的 “小宅门”。 孔索人亲属关系按9个族外婚父系氏族和家族来计算,家族由祭司领导,财产继承透过家族决定。工匠自成一阶级。虽采纳一夫多妻制,但多数男人娶一妻后便无力再娶。 这是一家商店,探头的女孩是售货员。 盛装的妇女,估计要不是知道游客来参观,她们不会穿这么新的衣服。 孔索人的住屋门很小,成人只能低头而进。 这应该是高档的房子了 走出孔索部落前的最后一张照片,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