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远去的硝烟……

李勇~慧

<p class="ql-block">  海拉尔,草原之都,美丽如画,却也承载着战火洗礼的沉重记忆,是一座镌刻着英雄气概的不朽之城。</p> <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骤起,东北大地迅速陷入敌手,日本帝国主义于1932年3月扶持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妄图彻底奴役这片土地。面对日本人的侵略野心,蒋介石竟然下达了“不抵抗”命令。然而,东北人民的抵抗从未停止。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首次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坚决抗日的正式宣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拉开了序幕,并陆续组建东北抗日义勇军(1936年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同时,部分东北军爱国将领也拒不屈服,奋起反抗,誓死捍卫民族尊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当天,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陆军第七旅620团团长王铁汉率领部下三次违抗“不抵抗”命令,打响了中国军队成建制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继而,时任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军事总指挥马占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领导的</span>“江桥抗战”名震中外,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原东北军驻海拉尔旅长、呼伦贝尔警备司令苏炳文将军,积极响应,毅然率领爱国将士,在海拉尔、满洲里一带(当时隶属黑龙江省)掀起又一次大规模抗日浪潮,史称“海满抗战”,成为东北抗战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1932年9月27日,苏炳文部在海拉尔、满洲里等地同时行动,逮捕日侨与特务,切断通讯联络,正式宣布抗日。10月1日,苏炳文在海拉尔召开军民誓师大会,宣告“东北民众救国军”正式成立,苏炳文任总司令,张殿九任副司令,谢珂任总参谋长,司令部设于海拉尔,并通电全国:为国家收复失地,为中华民族争生存,驱逐日本侵略者。然而,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忙于剿共灭共打内战,使这场英勇抗战变成了民间自发的孤军奋战。</p> <p class="ql-block">  10月,东北民众救国军联合东北境内其他地方抗日武装,一度反攻至齐齐哈尔郊外,但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受挫,节节败退下,海拉尔成为苏炳文将军最后的据点和指挥中枢。他们缺乏空中支援与重武器,以粗陋的轻武器和血肉之躯,依托敖包山、北山阵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付出了惨烈牺牲。眼看胜利无望,为保存力量,苏炳文、张殿九等率部约4000余人,于12月5日夜乘火车撤入苏联境内,海拉尔保卫战宣告失败<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后来,苏炳文率部经西伯利亚铁路辗转回国继续抗日。令人痛心的是,张殿九将军在归国途中意外失踪。(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12月6日,日军攻陷海拉尔,不久后满洲里也告失守。至此,轰轰烈烈的海满抗战,在外无援兵、内无粮饷的绝境中,仅坚持68天便告终结,却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日军占领海拉尔后,为扩大侵略中国、进犯苏联的战略目标,于1934年6月初强征数万中国劳工,开始修建海拉尔军事要塞,以构筑其东北防线。</p> <p class="ql-block">  要塞由五大主阵地与四个辅助阵地组成,以敖包山、北山为核心,地下与地上工事相连,地下工事深达12至17米,采用掘进式结构建造,堪称当时最先进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  如今残存的工事总面积逾万平方米,地下通道总长四千余米,设有指挥部、电讯室、医疗室、弹药库、厨房、宿舍、掩体、风孔、蓄水池等设施,可保障一两万部队长期驻守,是国内同类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被称之为“地下城市”。</p> <p class="ql-block">  1937年末,海拉尔要塞在无数中国劳工付出的血泪与生命中竣工。为保守军事机密,关东军残忍地将劳工以铁丝穿肩胛骨拴连,集体枪杀或活埋。在敖包山与北山之间的沙地上,形成了一个长150余米、宽80余米的万人坑,尸骨层层叠叠。如今,风沙吹拂下,白骨仍清晰可见,冤魂日日在控诉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十四年浴血抗战,死死拖住日本陆军主力,使二战中日军七成以上的死亡发生于中国战场。曾经不可一世的关东军,兵力、装备、士气皆大不如前,战局已无胜算。日本政府幻想苏联出面调停,以便体面的结束战争。却未料1945年8月8日,苏联提前对日宣战。次日凌晨,157.7万苏军携蒙古骑兵,在东北抗联的协助、引导下,以雷霆之势突袭关东军,彻底切断其退路。(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日军为阻当苏蒙联军合围海拉尔要塞,于8月9日炸毁伊敏河上唯一的桥梁——伊敏桥。</p> <p class="ql-block">  伊敏桥的炸毁并未能阻挡苏军的铁流。他们迅速重组兵力,以喀秋莎火箭炮开路,坦克集群贴脸推进,于13日完成对海拉尔要塞的合围。日军固守地下要塞,试图以“地道战”顽抗,却被苏军以火焰喷射器、炸药、汽油教他做人。(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个地下工事出气孔,二话不说,直接倒入大量汽油并点燃,迅速耗尽地道内氧气,小鬼子窒息而亡,无一生还。</p> <p class="ql-block">  这场总攻持续七天八夜,从8月9日夜战至17日清晨日军举白旗投降。日军引以为傲的“东方马奇诺”防线被彻底摧毁,曾经的“皇军之花”关东军彻底覆灭。苏军也为此付出巨大代价:阵亡1100余人,伤约4000人。这些为消灭法西斯而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已被历史铭记。</p> <p class="ql-block">  矗立于“和平公园”的主雕塑,灵感源自战地记者拍摄的苏军戈姆波利斯基中尉照片。在攻克日军伊东台阵地时,党小组长戈姆波利斯基中尉在连长牺牲后挺身而出,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冲”!带领战士扑向敌营。在海拉尔战役中,涌现出六位董存瑞式的炸碉堡英雄、七位黄继光式的堵枪眼勇士。为信仰而战的苏联红军,所向披靡!</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参加过中国抗战的俄罗斯老兵,胸前佩戴着中国政府颁发的勋章。(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苏联的参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为中国抗战胜利提供了关键支持。</p> <p class="ql-block">  硝烟散尽,弹痕犹在;岁月难平,倭寇之殇。</p> <p class="ql-block">  今日中国,已在风雨洗礼中焕然一新;那段苦难岁月,已化为记忆。而当年关东军苦心经营的海拉尔要塞遗址,如今成为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铁证,被开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纪念园内的青铜雕塑,再现中、俄、蒙三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英勇历程,凝聚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精神。</p> <p class="ql-block">  当年苏军攻克海拉尔要塞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实物,如今陈列园中,见证那段血与火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纪念园一侧,一组与真人等高的雕塑,再现苏军攻克要塞的激烈场景,置身其中,仿佛仍能听见枪炮轰鸣与冲锋呐喊。</p> <p class="ql-block">  站在海拉尔要塞遗址前,废墟与高炮诉说着往昔烽烟。对面敖包山上,2007年建成的慈积金刚塔静静矗立,塔内供奉十万尊佛像,日日抚慰山下万人坑中中国劳工的亡灵,年年祈愿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和平公园中的雕塑《望乡》,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对其自身带来的反噬,令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p><p class="ql-block">——摘自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人们爱和平”。人们摧毁了战争机器,重建自己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断桥旁,一座新桥悄然架起,象征海拉尔重获新生。如今的伊敏河上,已有十一座桥梁连接两岸,河东河西,携手迈向新生活。一个崭新的海拉尔,正崛起于历史的废墟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