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字编辑】笑看云卷云舒</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源】生活实拍</b></p><p class="ql-block"><b>【美篇乐曲】《校园的早晨》</b></p> <p class="ql-block"> 周末清早凉薄的阳光,犹带着惺忪的睡意,斜斜地穿过落地的玻璃窗棂,在孩子们的课本上投下斑驳的光痕。十岁的孩子们,揉着还未完全清醒的眼睛,坐在周末加餐充电课堂里,像一株株承着晨露并微微颔首的谷穗。我立身他们旁边,望着这一张张犹带枕痕的脸庞,心下真的是既怜且爱啊!便从布袋中取出早已备好的爱心小零食——每人三颗饱满硕大的盐干花生。那咸香的气息霎时在空气中漫开,如一石投入静水,漾开了孩子们眼里的光。</p><p class="ql-block"> 剥壳的细响此起彼伏,如同春蚕食叶,窸窣可闻。孩子们将花生仁放入口中,咀嚼着这份不期然的晨间馈赠,脸上漫开简单的欣喜。独有一个孩子,他是我们的班长名叫孟铄,他接过花生后并不像其他孩子急于剥食,只是拿在手里细细看了又看,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塞进了衣兜。他那动作里有一种与年龄不甚相称的庄重。我走近问他为何不吃,他仰起脸,眼睛清亮:“老师,我妈妈特别喜欢吃花生,我要留给她。”</p> <p class="ql-block"> 一瞬间,仿佛有温热的潮水漫过了我的心田。教室里其他孩子仍在专注地对付自己手中的花生,无人留意这角落里的对话,而我的铄哥的一句话,却让我想起了那个流传千年的“怀橘遗亲”的典故:</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 东汉时期的陆绩,六岁时在袁术府上坐客,临行时怀中藏了三枚橘子,辞别拜谢时橘子滚落。袁术发问他为何如此?陆绩从容回答说:“欲归遗母。”</i></b></p><p class="ql-block"> 千载之下,我的铄哥的举动与古代圣贤者的举动如出一辙,那颗感恩赤子之心,虽跨越时空却仍在熠熠生辉。我连忙对他说:“你吃吧,下课后老师再给你妈妈带一些去。”他感激地笑了笑,却终究没有去动装进口袋里的花生,仿佛那已不是寻常零嘴,而是一件郑重其事的礼物,一份必须护达的惦念。</p> <p class="ql-block"> 课在继续。我郑重地领着孩子们品读“凿壁偷光”的故事,讲解“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深意。文字在书本上原是静止的,道理在讲述中有时也显抽象。然而这一刻,所有的古诗文似乎都因铄哥衣兜里的三颗花生而活了过来。它们已不再是必考的名句默写,而是与生命体验相连的温暖脉动。教育的真谛,或许并非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守护并唤醒这种植根于人性深处的良善与智慧。在围棋博弈中闪闪发光的铄哥未必读过多少圣贤书,却能以最本能的方式,诠释了感恩最为质朴的模样——看见自己所珍视的喜爱之物便自然地想到与所爱之人分享。</p><p class="ql-block"> 回想在暑假的燥热时光里,铄哥妈妈欣喜地向我汇报,铄哥已经通过了围棋三段考试,在景泰县第五届运动会的棋类比赛中拿到了不错的名次!我大加赞赏鼓励家长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让他奋力攀升,同时在浏览朋友圈信息时,适时留存了铄哥的比赛实况相片。想当年初登讲台,我曾以为教育者是手持刻刀的匠人,要将一块块璞玉琢成预期的形态。卅年之后方才渐渐明白,教育者更似园丁,所能做的只是提供阳光、雨露与适宜的土壤,而后满怀惊喜地等待那些自发萌生的、姿态各异的人性之花。它们往往绽放在计划之外的瞬间,比如这个清晨,铄哥将咸花生藏进口袋的决定。这种生命的智慧,远非任何精心设计的教案所能涵盖;它不期而至,纯粹动人,恰是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下课后,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回家我也心怀感恩地休息,猛然间我记起了课堂上给孩子的许诺……我有些怅然,但我又期盼着下一节课,我思忖着如何将这件事转化为下一堂课的教材,它不是用来简单模仿的行为范例——并非要求每个孩子下次都要藏起食物带回家。它的价值,在于能如一石入水,在其他孩子心湖中漾开涟漪,引发他们回望自身:是否也曾感受到父母细碎而绵长的爱?是否也曾有过想要回报的冲动?文学的力量,正在于借助他人的故事,照见自己内心深处或许未被言说的情感。于是,我决定以“怀橘遗亲”的古籍记载为引,以这袋 contemporary 的花生为桥,勾连古今,与孩子们共同探讨“感恩”的千姿百态。它或许是分担一件家务,是认真完成一次作业,是进门时一声响亮的“我回来了”,是出门时一个紧紧的拥抱。感恩之心,并非遥不可及的道德标尺,它就蕴藏在生活最平凡的细节里,等待着一颗敏感心灵的发现与践行。</p><p class="ql-block"> 铄哥的母亲是否会真正品尝到那几颗盐干花生?其味如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那清早的教室里,一个孩子自然而然的惦念,如一颗珍贵的种子已经落下。而作为教师,我有幸见证了这粒种子的落地,并将这个瞬间定格为教育诗篇中一行闪亮的诗句——那鲜亮跃动的、永不凋零的人性智慧之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