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梵音:大慈寺观后感悟

文如琦人

<p class="ql-block">古人方:“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秋凉初至,我在太古里的玻璃幕墙与霓虹招牌间穿行,转过小街拐角,猝不及防与“大慈寺”撞个满怀。万没想到,在喧嚣的闹市,竟然静静矗立着一座跨越千年的古寺。寺内古木参天,梵音袅袅,而寺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墙之隔,竟成了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古今交汇:寺与城的千年对话</p><p class="ql-block">大慈寺始建于魏晋,盛于唐宋,历经战火,却始终屹立于此。它不仅是寺庙,更是成都的“历史活化石”。 年轻的唐玄奘曾在此受戒,而后西行取经。千年后,我踩着他留下的脚印,站在他可能走过的地方,恍然觉得历史从未远去。 唐宋时,大慈寺前便是繁华的“十二月市”,今日的太古里,何尝不是另一种延续?佛寺与商圈,看似对立,实则共生。商业滋养了寺庙的存续,寺庙则赋予商业以灵魂。</p> <p class="ql-block">二、红尘道场:佛在人间</p><p class="ql-block">自古“天下名山僧多占”,古刹多隐于深山,以求清净。但大慈寺却偏安闹市,与红尘共舞。佛与众生,仅一墙之隔。寺内僧侣诵经,寺外游客如织;禅堂的钟声与商场的音乐交织,和谐共生。原来,修行未必需要逃离尘世,真正的智慧,是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澄明。 </p><p class="ql-block">寺内的茶馆里,游客品茗静坐,闭目养神。茶香氤氲间,禅意已悄然入心。原来,佛法并非高深莫测,它就在一杯茶、一句话、一次呼吸里。</p> <p class="ql-block">三、静闹之间:现代人的精神栖居</p><p class="ql-block">在快节奏的都市里,人们渴望一方净土。大慈寺的存在,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p><p class="ql-block">踏入寺院,手机静音,心也随之沉静。哪怕只是十分钟的驻足,也能让人从焦虑中抽身,重获片刻安宁。 寺内有一块古碑,上书“万籁俱寂,一心不乱”。这或许正是大慈寺给现代人的答案:世界再喧闹,我心亦不动。</p> <p class="ql-block">四、佛在闹市,心远地自偏</p><p class="ql-block">离开大慈寺时,夕阳斜照,飞檐的影子投在太古里的玻璃墙上,古今交错,如梦如幻。忽然明白,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而在人间;真正的宁静,不靠逃避,而靠觉悟。 正如那幅静安寺的对联:“闹中取静,静中观闹”,大慈寺亦以其千年不变的姿态告诉我们——佛法从未远离红尘,它只是教会我们,如何在红尘中,守住自己的一方净土。</p> <p class="ql-block">结语:人皆有佛性,修行始于脚下</p><p class="ql-block">就像六祖说的,亲人即是佛。晨起给孩子煮一碗热粥,是修行;耐心听父母讲重复了十遍的往事,是修行;和伴侣为鸡毛蒜皮拌嘴后,先递一杯温水的瞬间,也是修行。</p><p class="ql-block">古与今的碰撞,闹与静的切换,说到底都是让我们在红尘里学会"转境": 地铁里的拥挤不是烦恼,是观察众生相的契机;工作中的琐碎不是负担,是打磨心性的砂纸。</p><p class="ql-block">若您有机会,不妨选一个午后,去大慈寺坐坐。不必烧香,不必许愿,只需静静喝一盏茶,听一阵风铃,或许就能遇见那个被喧嚣掩盖已久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