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术作品展是比拼AI创作的绘画时代</p><p class="ql-block">——绘画技法的异化与真实的消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根</p><p class="ql-block"> 在今日美术馆的冷光下,一幅幅由算法生成的作品与人类画家的创作并肩陈列,形成一种奇异的对话。观者徘徊于这些图像之间,试图辨认哪些出自人类之手,哪些诞生于机器的神经网络。这场“比拼”本身已然揭示了艺术领域的深刻转向——我们正步入一个AI创作成为常态的时代,而部分画家不自觉地陷入对机器美学的模仿与复制,使技法沦为数据的奴仆,艺术的本真性在浮华的技术奇观中逐渐消散。</p> <p class="ql-block"> AI绘画的本质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图像重组。它吞噬数百万张人类创作的绘画,通过复杂的算法解构再重构,最终输出符合人类指令的图像。这种创作方式本质上是对已有视觉经验的极致优化,而非真正的创造。更具反讽意味的是,当部分画家开始刻意模仿AI绘画的风格——那些完美无缺的笔触、超现实的构图、奇异的光影效果——实际上完成了一种循环:人类向机器学习如何更像机器。技法不再是从心到手的情感传递,而变成了对机器输出的精确复制,画家成为算法的肉身延伸。</p> <p class="ql-block"> 进一步而言,AI绘画时代暴露了艺术界对“新”的过度迷恋和对“真”的忽视。画廊和展览急于拥抱技术潮流,将AI创作作为一种新颖的噱头,却很少深入探讨这些作品背后的情感深度和人文关怀。在这种氛围下,部分画家被迫或主动地加入这场技术军备竞赛,追求视觉上的惊艳而非表达上的真实。结果是一场浮华的盛宴: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空洞无物。艺术作品变成了技术的展示窗,而非灵魂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并非要全盘否定AI作为创作工具的价值。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使用AI,而在于人类艺术家在技术面前的主体性丧失。当画家不再追问“我想表达什么”,而是询问“如何让我的画看起来更像AI生成的惊艳作品”,艺术创作的核心就已经被掏空。技法的本质应该是拓展表达的可能性,而非成为目的本身。</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AI能够轻松生成“美丽图像”的时代,人类艺术家的价值或许正应该回归到那些机器无法触及的领域:不完美的笔触中蕴含的情感温度,创作过程中的犹豫与选择,作品背后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文关怀。真正的技法不应该是对机器的模仿,而是对人类体验的深度挖掘和表达。</p> <p class="ql-block"> 站在美术馆的迷宫中,我们需要的不是与技术比拼谁能产生更惊艳的视觉奇观,而是重新思考何为创作、何为表达、何为真实。或许在这个AI时代,最激进的艺术行为不再是创造完美的图像,而是勇敢地保留那些属于人类的“缺陷”——那些颤抖的线条、不协调的色彩、充满犹豫的笔触,因为它们记录了真实存在的生命痕迹。在这个意义上,画家不应沦为机器复制品的制造者,而应成为抵抗同质化的最后堡垒。</p> <p class="ql-block">AI生成范迪安作品风格《建设中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AI生成的王辉作品风格《太行山写生》</p> <p class="ql-block">AI生成的李忠祥作品风格《秋天向日葵》</p> <p class="ql-block">AI生成的闫平作品风格《君子兰》</p> <p class="ql-block">AI生成的赵培智作品风格《女孩》</p> <p class="ql-block">AI生成的艾轩作品风格《藏族女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