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易水

<h3>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六</h3> <h3>  (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br>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一曲椎心泣血的《松花江上》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散去,那是一段血染山河的惨痛教训,那是一段被冰雪与鲜血浸透的历史,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切肤之痛,那是一段共赴国难的记忆。<br></h3> <h3>  ( 沈阳望花南街“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设有7个展厅,是国内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博物馆。)<br></h3> <h3>  1931年9月18日那个夜晚,沈阳的炮火撕裂了东北的夜空,日本关东军向东北军北大营发起进攻,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不足半年的时间,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侵占,烽烟四起,断壁残垣,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美丽富饶的黑土地变得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br></h3> <h3>  日寇对东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整个中国,一个风雨压不跨、苦难中拼杀的伟大民族,在战乱动荡中,在饥饿和苦难、杀戮和欺侮的磨难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秉持不屈不挠的信仰,逆境中砥砺发奋,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全国蔓延兴起。<br></h3> <h3>  ( 1933年,李延禄率领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对日军展开伏击战,取得团山子战役胜利,当地群众欢欣鼓舞,杀鸡宰羊慰劳战士。)<br></h3> <h3>  白山黑水间有一支用草根充饥、用树皮御寒的东北抗日联军,奋起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中,他们顶着零下40度的严寒点燃不曾屈服、永不熄灭的火焰,没有党中央的联络,没有生活物资的补给,穿着没有底子的乌拉鞋,忍受着躯体冻疮的疼痛,单衣裹铁骨,草根树皮做干粮,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br></h3> <h3>  东北抗联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下,仅在东北境内即牵制了70万日伪军,无数抗日英雄为国家、为民族万里征程精忠报国,前赴后继宁死不屈,与日寇血战长达14年时间,抗联的3万将士大部分牺牲或战损,1945年初步统计不足700人,无数战士至今没有留下姓名,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的钢铁血性,碧血丹心的英雄魂魄永垂青史,先烈忠肝义胆的风骨为后人世代传颂。<br></h3> <h3>  在博物馆,亲耳聆听讲解员诵读东北抗联创建者之一杨靖宇将军的《沁园春》,“雪漫残阳,冰著寒山,铁骨傲风。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丈夫矢志,为复国兴。南满烟云,松江烽火,铁骑狂飚正纵横。须来日,看高梁大豆,遍野黄红。白山昂首苍穹,望林莽,葱葱是古松。问英灵安在,后生可记,当年壮烈,那日从容?再度回眸,诗篇血就,当教中华瞩目中。还休忘,有余魅拜鬼,海上云浓。”<br>  1939年,严冬嘎嘎的冷,朔风怒号,暴雪纷飞,伤亡巨大的抗日联军渡入最为艰难困苦的阶段。围剿抗联的日军越集越密,兵力达4万多,围剿的频率也越来越频繁,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机枪大炮,杨靖宇带领部队不断的转移,甩掉一股敌人又遇一股,鞋子跑烂了,用柳条当绳把鞋捆在脚上,树皮草根成了行军的干粮,冰雪浸透的衣衫被寒风冻成冰甲,食不果腹,饥寒交迫,很多战士躺下就再也没有起来。<br></h3> <h3>  投靠敌人的叛徒出卖了杨靖宇的行踪,抗日英雄孤身一人辗转雪原,与日寇一边周旋一边战斗,5天5夜的时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陷于日伪重围,叛变投敌分子替日军劝降杨靖宇,“满洲国不杀投降者。”杨将军义正言辞,“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br>  杨靖宇举枪的左腕被子弹击中,依然继续用右手应战,被敌弹射中胸膛壮烈殉国,年仅35岁。杨靖宇为国捐躯后,日本侵略者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颗粮食也没有。<br></h3> <h3>  北京长安街9.3阅兵洪流中,当杨靖宇支队的战旗猎猎飘扬,《松花江上》的旋律响彻云霄,那一瞬间,杨靖宇践行头可断血可流的铮铮誓言铿锵地在耳边回响。一个穿越时空的历史考量,今天所以还有中国,正是因为有杨靖宇这样千千万万英烈用大写的人字“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br></h3> <h3>  ( 9.3阅兵方队中,“杨靖宇支队”的战旗格外醒目。图片来自网络。)<br></h3> <h3>  在博物馆往返,民族抗日英雄赵一曼在狱中的再现场景震撼着我的心灵。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团政委,率部与日伪的一次遭遇战中,连续打退敌军六次进攻,击毙日寇三十余人,在掩护队伍突围时受伤不幸被捕,狱中日本宪兵使用数十种酷刑轮番折磨赵一曼,鞭打、吊烤、老虎凳、钢针刺、烙铁烫、压杠、夹手脚指、电刑、灌辣椒水等等,始终无法动摇赵一曼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抗日决心。<br>  赵一曼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彻底粉碎了医学生理的极限。她在《滨江述怀》中写道,“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br></h3> <h3>  ( 抗战时期,日伪《大同报》刊登关于赵一曼的报道。)<br>  1936年8月2日,日军把赵一曼绑在一辆马车上游街示众,面对敌人的屠刀,赵一曼威严凛然,毫不畏惧,宁死不屈,奋力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沿途群众无不为她顽强的革命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抗日信念所感染,情不自禁得流下感动的泪水。赵一曼为人民而战,为民族牺牲,从容就义时年仅31岁。<br></h3> <h3>  ( 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遗书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br></h3> <h3>  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陈毅为赵一曼题词,哈尔滨将一条街道命名为一曼大街,故乡宜宾为赵一曼建立纪念馆,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故事片《赵一曼》,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可歌可泣的抗日女英雄。<br></h3> <h3>  ( 哈尔滨南岗区一曼街矗立的赵一曼塑像。图片来自网络。)<br>  博物馆展柜静静地摆放着一架陈旧的柯达相机,在它的背后却蕴涵着一段极不寻常的故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共产党员巩天民等九人决定抱以必死之心,用这台相机搜集拍摄倭寇的罪恶行径,揭露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真相。在日伪严密布防的沈阳,处处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经历一次次的冒险,一次次的惊心动魄,巩天民等人拍摄到日军侵华直接证据达300件。<br></h3> <h3>  英雄风骨今犹在,硝烟远去哀国殇。杨靖宇胃里仅存的棉絮草根,赵一曼写给幼子的血书,李兆麟将军“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旋律,赵尚志“宁死也要死在抗日战场”的誓言,串联起忠贞不渝的信仰坐标,浸透了保家卫国的忠魂赤胆,诉说着一个民族在最危急时刻的不屈与风骨,彪炳东北抗联14载奋勇抗战的史诗。<br>  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日本侵略者,洗雪百年耻辱,赢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用腥风血雨的苦战书写了一部大气磅礴、浩气长空的英雄史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用凌云壮志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璀璨的赞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显示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br></h3> <h3>  (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许多日本儿童与自己的双亲离散,善良的中国老百姓置自己窘迫生活于不顾,向这些日本孤儿伸出慈爱之手,以其心血与博爱把这些孤儿养育成人。)<br></h3> <h3>  英雄风骨犹在,警钟自当长鸣。勿忘九一八,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承载着无数用鲜血铸就盛世华夏的革命先烈,忘记就等于再次被侵略、被蹂躏、被践踏。<br></h3> <h3>  和平发展非坦途,民族复兴需鏖战。中国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更真切认识落后就会挨打的历史教训。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是忠于祖国的坚定信念,是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青春许国盛世共襄的誓言,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分享胜利的荣光,也是对先烈的崇敬,对苦难的追思,对未来的警醒。祝愿华夏山河长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