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来到了原子弹曝轰试验场</p> <p class="ql-block">西海镇的金银滩,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地图上还找不到她,只因一个神秘基地。这个基地就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国营221厂),中国著名的原子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就诞生在这里。它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地方,也是培育“两弹一星”精神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今年8月下旬,我陪同从山东来兰州旅游的弟妹们来到青海湖游玩,路过西海镇情不自禁的走进了原子城纪念馆。当年隐名埋姓、在这高海拔的草原上为震国威,冒死生产出了核武器的科研人员的纪实版面和实物模型前,让我眼含热泪。过去曾来过此地只是吃个午饭就离开了,这次让我们看了展览欲罢不能,接着又去了当年的试曝场地和生产场区进行了考察,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1958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国之栋梁汇聚在海拔三千一百米的金银滩草原上,创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221厂。三十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牧工、家属和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战员,在党中央、国务院指挥下,在全国和青海人民的大力协同下,在这块一千七百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勇攀高峰,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难关,成功地进行了十六次核试验,实现了武器化过程,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装备部队,壮了国威、军威。这一壮丽事业是几代人连续奋斗的结晶,多少人为之贡献了青春年华,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海西是一个光荣的城镇,它不但是青海省海西藏族自治洲的洲府所在地,它还是曾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地方,让人们敬仰的圣地,高大伟岸的毛主席雕像屹立在这里,让人们倍感欣慰自豪!</p> <p class="ql-block">我情不自禁的在纪念馆前的“两弹一星”勋章模型前留下这难忘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我的弟妹们在展馆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金银滩这块占地34平方公里的美丽草原托起了核试验基地的重任。</p><p class="ql-block">1958年深秋季节,气温已经在零下20多度,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世代居住在金银滩的1279户牧民、六千七百余人,赶着15万多头牲畜,没有提出任何条件,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离开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一个代号国营221厂的核基地拔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图为毛主席视察原子能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陈列的各种火箭模型</p> <p class="ql-block">核弹模型</p> <p class="ql-block">核弹模型</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板面上的核武发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张爱萍将军为第一颗原子弹冷实验试爆成功题诗:</p><p class="ql-block">祁连雪山耸入云,草原儿女多奇能。炼丹修道沥肝胆,应时而出惊世闻。</p><p class="ql-block">第一颗原子弹冷试验成功赠朱光亚及九所全体同志</p><p class="ql-block"> 张爱萍 </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六月六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原子弹曝轰试验场</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国营二二一厂六分厂实为原子城爆轰试验场,人们习惯称这里为“靶场”,是当时专门进行爆轰试验的场所,位于西海镇西北12公里处。由于试验目的和规模不同,试验场分别进行爆轰冲击试验,核武器试验、常规武器试验等。六分厂于1995年5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探秘。六分厂已成为原子城基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曝轰试验场已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场区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试曝场内有三个展厅供游人了解当年的试验工序。</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军工车间主要负责试验性高能炸药生产和总体装配工作,</p> <p class="ql-block">在60年代我们没有自动化仪器设备来帮助我们完成锯炸药、熬炸药和火攻材料的组装等极具危险性的工作,都是由科研人员手工操作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p><p class="ql-block">负责爆炸前准备工作的技术车间,将各个车间生产的零配件进行总装及雷管的安装作业。</p> <p class="ql-block">当年车间的工作现场</p> <p class="ql-block">组装完成的核弹</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p><p class="ql-block">机械室主要负责爆轰时数据的收集,整个工号是一个掩体车间,完全是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灌而成的,上面用1.5米至2米的土层将整个工号掩埋起来,起到隐蔽和掩护的作用,它还可以起到防爆的作用。内部有通风室、物理力学观测室、环境污染观测室、备用电源室、总控制室、光电观测室、观测室等实验室组成。</p> <p class="ql-block">观测墙:厚度达到1.3米,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为了防止爆炸时冲击波对水泥墙造成严重侵蚀,延长工号的使用寿命,在工号建设完成时我们在它最外表覆盖了一层5厘米的钢板加以保护。钢板墙我们看到的是正面呈凹形面,爆炸的冲击波能量集中了中心的墙体,是它的损坏程度最高,这也是获取实验数据的重要手段。</p> <p class="ql-block">在这为防核复射的铜墙钢壁的观望掩体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发电机</p> <p class="ql-block">试曝指挥室</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试曝指挥人员</p> <p class="ql-block">试曝后第一时间冲出掩体抢收数据的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当时隐姓埋名的科学家及西部歌王王洛宾在此做的名歌而立的石碑“在那遥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原子城十四分厂四厂区</i></b></p> <p class="ql-block">原子城国营221厂14厂区四分厂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是原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分厂是保障核基地供电、供水、供暖的自备大型电厂,占地面积157697平方米,建筑面积22984平方米。它于1958年底开始建设,1963年春天正式发电,是整个基地最早建成、最晚退役的一个厂区。</p> <p class="ql-block">车间外墙上还保留着: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的标语。静观后思绪万千,感慨当年的科研人员正是有这样的信仰才完成了这个“不可能”。</p> <p class="ql-block">当年用的解放牌大卡车</p> <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院子里还残留刚下过雨的积水和杂草</p> <p class="ql-block">当年运用煤和矿石的专用铁轨线</p> <p class="ql-block">四分厂已成为国家级教育示范基地,承担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使命。通过展示老电厂遗留下来的仪器、仪表等文物,以及讲述当年建设者们的奋斗故事,可以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深刻感受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未来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将不断凸显。</p> <p class="ql-block">1993年221基地退役后,四分厂被海北州整体接收利用,继续为海北州的经济建设服务。如今,这里更像是一座天然的中国电力发展博物馆,其内部展览馆陈列着老电厂遗留下来的仪器、仪表等文物,成为国家级教育示范基地,用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同时也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原厂车间的管道设备</p> <p class="ql-block">四分厂为“两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妥可靠的“三供”保障,见证了中国核武器研制过程中战胜自然灾害、顶住苏联毁约压力、自力更生突破关键技术等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国电气工业化发展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这座当年的办公楼,现在已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和海北藏族自治州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办公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