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巢湖水下城,寻踪千年遗韵

金秋时光

<p class="ql-block">此次巢湖半日游,是一次放松心情的短途之旅,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寻。与曾经的同事同行,沿着湖畔公路缓行,沿途绿树成荫,远处山丘上隐约可见的塔楼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踏入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便被这里的生态之美所吸引。湿地公园内,水道纵横,植被丰茂,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天堂。生态保育区内,水域与滩涂相映成趣,仿佛一幅天然画卷。据资料显示,这里不仅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更有数十种鸟类在此栖息,是真正的“鸟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在湿地深处,发现了多块刻有文字的巨石和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记载了“唐开元二年,洪塘山为湖”的历史,另一块则镌刻着一首古诗:“临塘千古一神仙,眉秀初月湖中望。”这些文字,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湖光山色尚未经世事纷扰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途中偶遇一座传统中式建筑,门楣上书“李克农故居”,红灯高挂,对联上写着“人间美景如诗画”,让人不禁驻足留影。再往前,一处名为“洪家疃”的古村落映入眼帘,村中“九龙攒珠”的排水系统令人惊叹,水塘环绕,巷道幽深,尽显古人智慧。</p> <p class="ql-block">骑行湖畔,阳光透过树叶洒落肩头,微风拂面,湖面波光粼粼,远处山峦起伏,近处绿意盎然,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中。</p> <p class="ql-block">一条宽阔的街道两旁种着整齐的树木,远处有山丘和建筑物,天空晴朗,交通信号灯显示绿灯,我们骑着车穿行其中,感受着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处。</p> <p class="ql-block">2001年12月,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在烔炀镇唐嘴行政村南侧调查时发现一处水下城址。当巢湖水位降到7米以下时,遗址上的红烧土、灰烬、墓遗迹、水井、古树根和陶片等大量古代遗迹遗物便显露出来。通过遗址上采集到的宫殿建筑筒瓦、板瓦以及陶器、铜器、铁器、玉器、银器等260多件文物进行考证得知,人类曾在这里生活了三千多年,三国时期成为水下遗址。遗址上出土大量完好的生活用品以及玉器、银器等贵重遗物,是绝大多数以盗掘为特征的遗址所没有的,说明遗址是在发生突发的自然灾害中陷入了湖底。因突发突然,人们无法将财产和生活必需品转移带走。遗址上保存了丰富的非发当时社会信息,考古价值极为重要。遗址按照《巢县志》记载:“吴赤乌二年,巢湖改为湖”。唐代诗人罗隐曾留下“僻地无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春”的诗句,民间广泛流传着“陷巢州,长庐州”之说。文籍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告诉我们历史上“后巢州”是因自然灾害而陷入湖中的,巢湖水下城址的发现从考古的角度验证了火灾的真实性,此处火灾形成的时间、方式和文籍记载与情况完全一致。待对其进一步科学发掘后,“后巢州”的神秘面纱终将被揭开。</p> <p class="ql-block">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背景、基本概括、建设期限和建设目标在一张鸟瞰图中清晰可见,河流、湿地和植被交织成一幅生态画卷,展现了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p> <p class="ql-block">巢湖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和气候特征在一张图文并茂的介绍中娓娓道来,下方的简笔画描绘了湖水与飞鸟,仿佛在诉说着这片水域的灵动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一块木制的宣传牌立于茂密的绿色植被中,写着“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的字样,旁边有详细的介绍内容和一张湿地公园的示意图,右侧还有一张关于湿地保护的宣传海报,让人不禁驻足细读。</p> <p class="ql-block">一朵黄色的花在绿色的叶子中绽放,花瓣边缘有深红色的条纹,花心也是深红色的,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色彩与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一块关于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介绍牌展示了公园内动物种类的图片和信息,包括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等,让人感受到这片湿地的生态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一位戴着草帽和太阳镜的人,穿着带有花卉图案的白色上衣,手里拿着一束紫色的花,背景是绿色的植物和蓝天,阳光明媚,显得非常悠闲。</p> <p class="ql-block">一块刻有古诗的石碑静静伫立,石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见,背景是岩石表面,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张介绍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的标志牌立于绿树丛中,上面有地图、文字和图表,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这片土地的生态与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一片绿意盎然的湖边,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湖面上波光粼粼,几艘小船在湖面上行驶,湖边有蜿蜒的小路和台阶,绿树成荫,环境宁静宜人。</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骑着一辆带有遮阳伞的自行车,背景是树木和一片水域,天气晴朗,天空湛蓝,仿佛在用行动诠释着自由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一块界碑立于灌木丛中,刻有“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的字样,背景是茂密的树木和蓝天,阳光明媚,环境宁静而自然。</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上刻着红色浮雕,描绘了历史人物和事件,旁边有毛泽东的题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背景是蓝天和绿树,墙前有石板路和草地,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一面刻有浮雕的白色墙壁描绘了几位穿着军装的人物,背景是茂密的绿色竹林,墙上还刻有金色的文字,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p> <p class="ql-block">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门楣上悬挂着对联,门框两侧有对联,门内可以看到木质的屏风和一些装饰。建筑的墙壁是黑色的砖墙,屋顶是灰色的瓦片,整体风格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一间古朴的房间,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和两幅书法作品,画中有红日和青松,书法作品分别写着“红日耀中天”和“青松蟠峻岭”,房间内有一张木桌和两把椅子,桌上摆放着一套青花瓷茶具,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一块大石头上刻有“稳步前进 逐步提高”字样,石头周围是茂盛的绿植,背景是整洁的园艺景观,仿佛在提醒我们,生活需要一步步来。</p> <p class="ql-block">一块大石头上刻有毛泽东的书法,背景是绿色的树木和部分建筑物,显得宁静而庄重,让人不禁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一座建筑的入口,门上方悬挂着“李先庚生平事迹展览馆”的牌匾,两侧有对联,建筑风格传统,门前有石柱和台阶,周围有绿化,仿佛在诉说着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块纪念李克农将军的石碑,石碑上刻有他的半身像和生平简介,背景墙上挂有相关历史照片和介绍文字,石碑前有红色绳索围栏,旁边立有金属杆,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一座白色建筑,建筑顶部有拱形结构,周围有石墙和台阶,背景是蓝天和白云,路边有绿化带和斑马线,仿佛在诉说着现代与传统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一座宏伟的校门矗立在台阶之上,门楣上刻有“黄麓师范学校”的字样,背景是蓝天白云,显得庄重而典雅。</p> <p class="ql-block">一块木质牌匾上用红色和绿色的字体写着关于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信息,背景是茂密的绿色植被,让人感受到古村落的神秘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一张展示九龙攒珠的介绍文字,内容包括九龙攒珠的定义、张治中故居的历史和建筑信息,以及黄麓师范学校的介绍,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一条狭窄的乡村小巷,两旁是古老的砖瓦房,墙壁斑驳,窗户简陋,地面是水泥铺设的小路,天空晴朗,几朵白云点缀其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