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只等闲

秋月飞鸮

<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 中央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一一夹金山</p> <p class="ql-block">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团二师四团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第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在懋功达维木城沟胜利会师。</p> <p class="ql-block">俯看达维会师桥</p> <p class="ql-block">6月17 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进抵达维,在达维桥头受到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五师所部官兵的热烈欢迎。当晚,在达维喇嘛寺前的开阔地上举行了庆祝会师联欢会 ,联欢会由周恩来主持,毛主席、朱总司令相继讲话,最后演出。</p> <p class="ql-block">刊登在红星报35.6.15 第二十一期的演出歌曲《两大主力会合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18 日 中央领导离开达维前往懋功(小金)县城,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队在猛固桥头迎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懋功会师广场</p><p class="ql-block">从6月12至6月18日,历时七天七夜中央红军全部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为红军挥师北上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6月21日晚,在天主堂举行两军团以上干部同乐会,庆祝会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师时,中央红军约2万人,四方面军约8万人。中央红军于会师后改称第一方面军。</p> <p class="ql-block">同乐会演出剧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关帝庙后殿)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全国抗日问题,决定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讨论了组织问题,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委员以统一两个方面军的指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5年6月底,红军北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p> <p class="ql-block">7月3日,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主要讨论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号召藏族民众反对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等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人随中央纵翻越梦笔山、长板山(又名亚克夏山),于7月10日到达芦花。</p><p class="ql-block"> 7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芦花村(今黑水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组织问题。为团结张国焘北上,会议同意周恩来辞去红军总政委职务,由张国焘接任。</p> <p class="ql-block">7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组织前敌总指挥部。以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兼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兼前敌总指挥,陈昌浩兼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7月21日至22日在芦花又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心议题是总结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沙窝寨(今血洛)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讨论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和任务,重申北上战略方针,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和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团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月17日,右路军先头部队从毛尔盖向班佑开进。“毛儿盖”是藏语“矛格”的谐音,译意是“越咒越兴旺”,是一个地区的名称,当时,毛儿盖是毛儿盖土官属下十八寨地域之总称,方圆上千平方千米,而今,由上八寨、下八寨、草原乡三个乡组成。</p> <p class="ql-block">毛尔盖会议会址位于松潘县毛尔盖区上八寨乡索花喇嘛庙,现寺庙已毁,仅存残垣断壁。</p><p class="ql-block">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朱德和张国焘因在前方指挥左路军攻阿坝,未能参加会议。周恩来因重病未到会),毛泽东进一步论证了北上方针的正确,强调向东还是向西是一个关键问题,红军主力应向陕、甘边界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会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p><p class="ql-block">左路军在朱德、 张国焘、刘伯承等率领下,由马塘、卓克基出发过草地向阿坝地区开进。</p><p class="ql-block">右路军在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叶剑英等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绕过松潘穿过草地向班佑前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月21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发,过草地。</p> <p class="ql-block">右路军历时七日越过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到达走出草地后的第一村——班佑。</p><p class="ql-block"> 左路军也于8月底到达阿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在班佑路口竖立着褚红色大型的中國工农紅軍班佑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的红军群像再现了王平政委的回忆:中间一组造型是一面卷起的旗帜下,围绕旗帜周围是疲惫而坐、卧的一群走过草地的红军;右边一组造型是返回草地、寻找战友的4位红军雕像,前立着的胸前挂着望远镜的指挥员,其形象就是时任红十一团政委的王平;指挥员身后是背着一息尚存小战士的侦察员。</p> <p class="ql-block">嘎哇寨战斗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求吉寺战斗遗址</p> <p class="ql-block">8月29日,红三十军向上包座守敌发起攻击,8月31日,攻占上包座。与此同时,红四军一部也向求吉寺守敌攻击。此役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敌援军第四十九师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包座战役的胜利,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2日至9日在班佑寺内连续召开政治局会议,即巴西会议,会议讨论一方面军工作方针问题。进一步强调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和统一行动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右路军一面休整一面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而此时在阿坝地区的张国焘以各种理由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p><p class="ql-block">在中央一再催促下,左路军先头部队于9月3日进抵墨洼附近。9月9日,张国焘为反对北上方针,再次致电中央军委,坚持“乘势南下”。中央和毛泽东于同日致电张国焘,明确表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是出路”,“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9日上午,张国焘给陈昌浩发了份密电“南下 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参谋长叶剑英首先看到此电,立即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张闻天、博古随即赶到了三军团驻地阿西茸乡牙弄村,连夜召开了政治局紧急会议,鉴于张国焘的顽固立场和当时敌情形势,党中央决定率直属纵队先行北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10日凌晨党中央和毛泽东率红三军、军委纵队和红军大学一部,离开巴西地区向甘肃俄界进发,同时发布《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p><p class="ql-block">由于张国焘抗拒中央指示,擅令部队南返,使右路军中四方面军的红四军、红三十军及红军大学一部于9月12日离开巴西、班佑地区,由原路二过草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11日晚,直属纵队到达甘南俄界(今甘肃迭部县高吉村),与先期到达的红一军会合。</p><p class="ql-block">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会议决定,将北上的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共7、8千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13日,陕甘支队到达迭部县旺藏寺</p> <p class="ql-block">当晚毛泽东就住在距旺藏寺一公里之遥的茨日那村的一幢小木楼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16日,毛泽东率一军团来到腊子口外。腊子口位于甘南迭部县东北,是迭部通往汉族地区的门户和重要交通孔道。腊子口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是一条水深流急的腊子河,河上架有一座木桥,这是进入腊子口的惟一通道。敌人在这里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防守,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p> <p class="ql-block">9月1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突破川甘边界天险腊子口,打开北上通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18日,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哈达铺。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p> <p class="ql-block">9月23日,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北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26日上午陕甘支队在武山鸳鸯镇突破国民党第一一三师、第一一四师、第一一八师设防的渭水封锁线,到达榜罗镇。</p> <p class="ql-block">9月27日,毛泽东在原榜罗小学校长室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正式确定把落脚点放到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p> <p class="ql-block">榜罗镇会议会址</p> <p class="ql-block">9月29日,陕甘支队进驻通渭县城休整3天。</p><p class="ql-block">29日晚上,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一纵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毛泽东满怀激情地首次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长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2日凌晨兵分三路,向平凉地区静宁西北方向前进。当晚宿营于通渭、静宁边界的寺子川、义岗川。</p> <p class="ql-block">10月3日,红军部队分三路平行前进。右路1纵队进入静宁县的水岔,沿四河、红寺前进,与国民党一个团遭遇,被红军打得仓惶逃跑。当晚宿营于界石铺以南的冯家大庄。左路3纵队从通渭义岗出发,沿会宁县侯川、陇西川前进,晚间宿营于界石铺以西的朱家山、上河等村。中路2纵队顺利到达西兰公路上的界石铺宿营,中央领导同志都住在界石铺的村民家里,毛泽东住在界石铺街道北面的一户居民小院。</p> <p class="ql-block">10月5日,在燕家大庄击败堵截的敌24师李英部144团,红军当晚宿营单家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也宿营在此。</p><p class="ql-block">10月6日,红军从单家集出发,继续向六盘山方向开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7日毛泽东率一纵取得青石嘴战斗的胜利,使红军顺利地越过六盘山主峰,兴奋之余毛泽东当即构思出气壮山河的著名诗篇《清平乐•六盘山》。</p> <p class="ql-block">青石嘴战斗中担任红一军团侦察连连长的梁兴初率部缴获战马100多匹,由此组建了红一方面军第一支骑兵部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11日从镇原三岔入境环县,分两路行军,途经演武、河道、车道、毛井,13日到达小南沟、虎洞、环城,14日到洪德、耿湾、四合原。</p> <p class="ql-block">15日抵达东老爷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6日,毛泽东同陕甘支队1纵日行50里,到达陕北定边县木瓜城一带宿营。18日,毛泽东到达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铁边城附近。 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21日晨,彭德怀领衔陕甘支队,在吴起镇附近击溃国民党尾追骑兵2千余人,这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p> <p class="ql-block">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指出长途行军已经结束,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保卫和扩大西北的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并以陕、甘、晋三省为发展的主要区域。这次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结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30日,毛泽东同彭德怀率陕甘支队离开吴起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2日到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驻地——下寺湾。</p> <p class="ql-block">甘泉下寺湾毛泽东旧居</p><p class="ql-block">11月3日,在下寺湾边区特委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关于陕北苏区根据地和红军的历史及现状的汇报。同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央对外名义和组织分工等问题。会议决定:对外使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名义,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同日,中央红军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会后,中央分两路行动,张闻天、博古等率领中央机关北上陕甘晋省委所在地瓦窑堡(今子长县)。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率领陕甘支队南下甘泉象鼻子湾,与红十五军团会合,准备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同时,以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董必武为主任的五人委员会(邓发、张云逸、李维汉、郭洪涛)负责调查和解决陕北肃反问题任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罗战役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11月21~24日,红一方面军在直罗镇消灭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巩固了陕甘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隔约一年后,</p> <p class="ql-block">1936年9月 中央为了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战略目标,派红一方面军一师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在界石铺驻防42天,建立了中共静宁县委和苏维埃政府。</p> <p class="ql-block">10月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与红一方面军接应部队在会宁以东的青江驿、界石铺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会宁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会师。</p> <p class="ql-block">10月10日,会宁城内万人欢腾,举行盛大的会师联欢大会。毛泽东高兴地说:“会宁,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p><p class="ql-block">这是建于1986年的会宁会师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将台堡会师</p><p class="ql-block">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和随二方面军行动的红军原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总部及二军团官兵同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及所部二师(师长杨德志、政委肖华)官兵在将台堡会师。</p> <p class="ql-block">  红二方面军总部就设在将台堡城堡内。会师部队举行了盛大的联欢会。次日,二方面军六军团(军团长陈伯钧、政委王震)到达将台堡以南20公里处兴隆镇,与红一军团一师(师长陈赓、政委杨勇)胜利会师。</p> <p class="ql-block">至此,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全部会师,长达两年之久的长征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22日这一天也就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6年10月,在纪念长征胜利结束60周年之际,在将台堡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行程经过14个省,攀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沼泽草地,翻过高原雪山,粉碎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 </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记住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