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干人究竟是什么人?</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在距离中国上千公里的中亚,有十五万人的小民族,他们竟然保留着清末陕甘方言,吃着和中国西北一模一样的饭,心里念着“家还是在中原”。这些东干族人的身上,有着我们想象之外的“中华印记”。生活里他们说的方言、过的年节和中国西北老家差不多,但写字却用的是俄国人的字母。这样一种“熟悉又陌生”的生活方式,在遥远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流传了整整一百六十多年。,他们怎么能把文化和记忆穿越这么远的空间和时间保存下来?东干人的故事里藏着什么秘密?</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东干族其实就是“失散在海外的中国老回民”,也有人说他们早已成了外国穆斯林。到底算中国人,还是算当地人?看着他们村里的清真寺,院子里晒着辣椒、蒜苗,家里老人还会用陕甘口音骂孙子,但学校里讲的课本却是俄语、基里尔字母,还有点阿拉伯文。他们婚礼既有老回民仪式,又学了不少当地民族的新花样。这种“混合体”文化,让人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才是他们最认同的东西?他们想回中原,还是更想留在中亚?他们会不会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p><p class="ql-block"> 探访东干村落,最直观的就是他们的语言。跟老一辈聊天,满口陕甘土话夹杂着俄国词儿,一会儿“萨马廖特”指飞机,一会儿“嘎尔霍斯”说农场。听起来像是咱们西安老乡和俄罗斯邻居在搅拌话筒。这种东干语其实是把清末陕甘方言和当地俄语、突厥语一锅炖出来的。有意思的是,写字不是用汉字,而是用基里尔字母拼音记下来。就像咱们用“拼音”写毛笔字,但内容是家乡话。年轻一代虽然能流利交流,但到了唐诗宋词、老古文跟本看不懂。村里大部分家里是三代同堂,大院炕床还保持着中国人的布局;吃饭讲究清真,羊肉面片不放猪肉,节日还拜祖先。孩子日常能在俄语、东干语和当地国语三开挂,但缺了汉字,从小到大没法跟中国传统文化深度对话。村口买菜的大妈说:“听说媳妇去中国读书,回来能认汉字,大家都羡慕得很。”</p><p class="ql-block"> 表面上东干族的文化传承挺完整——还说方言,过传统节,婚丧嫁娶不马虎;可再看仔细点,关键的东西其实逐渐丢了。不识汉字,他们没法读到真正的中国古籍、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精髓;年轻人学俄语更投入,很多人感觉“学汉字没用”。有人觉得,民族融合才最重要,东干族也慢慢习惯跟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他们当兵、做官、搞科研,用的是俄文、当地文发表论文。他们的村庄虽有家传文化,却总像断了线的风筝,随时有可能被主流社会稀释掉。部分东干人也认为:“老东西没啥大用,能过好日子最重要。”</p><p class="ql-block"> 就在你以为东干族已经彻底与中国文化割裂的时候,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如今,越来越多年轻的东干人开始往中国跑,专程学汉字,怀着认祖归宗的憧憬。有个东干青年说:“想找到根,得先能读祖宗留下的字。”有的老人虽然一辈子不识汉字,但坚持收藏一本中国书,寄望孙子哪天能看懂。在阿拉木图的东干社区,大家发现,能认几个汉字在族内很吃香,仿佛重新获得了跟老家沟通的密钥。这种“认字寻根”的风潮渐起,让原本已经稀薄的文化链条一下子拧紧了。东干人自称“中原的老回回”,这种身份标签开始重新发光。他们渴望汉字教育,渴望回到祖先的文化世界,这种情感,超越了苏联、宗教和东干语的范围。</p><p class="ql-block"> 认字回归说起来简单,现实却很骨感。中亚三国的官方语言政策越来越收紧,对民族语言的空间各种压缩。东干社群在教育资源、经济机会上也常常排在后面。族里的孩子面临选择:学俄语容易找工作,学汉语却被视为“边缘爱好”,很难跑到中国深造。家庭对此也有分歧,有的大力支持孩子学汉字,另一些则觉得“快点适应当地社会”更务实。官方教育系统里几乎没有汉字课程,私下组织班级还要担心政策压力。一边是对祖先文化的渴望,一边是现实的多重障碍,让东干族的认同之路愈发艰难。</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觉得东干人保留了陕甘方言,“真是中华文明的好粉丝”;也有人拍着胸脯说他们早就该入乡随俗,“融入中亚才是王道”。说东干族是维护中华文化的先锋,有点过分夸奖了。他们年年守住清真餐桌、三辈同堂,但汉字一丢,跟中华文化的根就只剩稀稀拉拉的枝条了。总喊“血浓于水”,没有文字那就是一盆清水,文化养分全被翻滤走了。有人鼓励东干社群好好认汉字,跟中华文明打个招呼;也有人笑话他们,“就会说不会写,哪像正宗中国人?”假装他们能凭一口老方言守住所有中国记忆,也太高看口头传统了点。历史留给东干族的最大难题,就是在异国的包夹里,拿什么来保住自己的身份?别光说“回归文化”,真要守住根,汉字教育真的不能靠嘴皮子。</p><p class="ql-block"> 究竟是方言、饮食这些“乡愁”细节更能守护民族认同,还是汉字、书本、传统经典才是真正的文化根基?你觉得,东干族在中亚的“中华记忆”,靠说家乡话和吃老家饭管用,还是学汉字、懂经典才算真正的认祖归宗?他们到底是稀有的“中华遗民”,还是被异国同化的普通少数民族?你支持东干人坚持血缘传承还是融入现有社会?打工做生意更重要,还是改学汉字为祖上争口气?欢迎跟帖发表你的看法,到底文化认同是靠嘴巴说,还是靠写字和阅读留得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