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罗车胡同转晕了

王发枝

<p class="ql-block">【北京闲走之七:我被罗车胡同转晕了】:北京的胡同,即福州人口中的巷子也。我总觉得它是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是繁华中安宁的角落。因此无论在哪,我都喜欢闲暇时间,一个人或骑单车或步行,甚者还会打车前行,因为它像块磁石般总引着我往里走。今天要说的这条几易其名的京城罗车胡同--清光绪年间称“罗刹坑”,宣统时期改称“罗车坑”,‌民国时期沿用“罗车坑”这一名称,直至1965年北京市开展地名美化运动时,正式更名为的“罗车胡同”‌‌‌。而今天我心中的这块“磁石”却是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遇罗克!正如有人所言,“提到遇罗克这个名字,可能对于今天许多的年轻人来说并不熟悉,但对于那些曾亲身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风暴的人来说,他的名字无疑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存在。遇罗克凭借一篇《出身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声名鹊起,带着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质疑和不满,他的声音犹如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社会。然而,命运对他并不宽容,最终他遭遇了悲剧性的结局”。但没想到的是这罗车胡同如同一个万花筒,无论我怎么转总觉得与其它的胡同不同,拐弯太多了,直至转了近半小时不但没找着遇罗克的旧宅(因为近中午天气炎热胡同不见一个人),不但汗湿T恤,还差点迷失在这胡同里,只好作罢,留下遗憾一走了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