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露时节的晨光还沾着琼岛的湿润,暮色已裹着京华的微凉。2025年9月7日,这一天,我62岁的足迹,跨越了海口与北京两千多公里的距离。从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书记培训班的“第一课”,到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新学员的“第一课”,两堂激情燃烧的授课、一场马不停蹄的奔赴,于我而言,不是疲惫的奔波,而是对“未卑未敢忘忧国”誓言的又一次践行,是我作为退休老兵、总医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始终揣在心里的强军担当。</p><p class="ql-block">上午在海口,当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书记培训班带队的齐副政委紧握着我的手,说“您这堂课,不是一般的传授,而是一堂渡人的课”时,我知道,这堂课的重量没有白费。面对台下的书记们,我没想着简单灌输知识,而是想叩问大家的初心、唤醒每个人的使命,在强军征程里,“育人”远比“教书”重要:我想帮这些一线带兵人进一步理清“到底为谁练兵、为谁打仗”,想让基层指挥员更深入地明白“强军目标不是口号,是每个岗位上‘多练一分钟、多保一分安全’的具体行动”。课程结束后,我急着赶去机场,在军车上匆匆换装,脱下的是军装的“形”,可刻在骨子里的“时刻准备着”的军人之“神”,从未变过,我心里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为助力强军事业尽本分。这份坚守,早盖过了奔波的疲惫。</p><p class="ql-block">傍晚6时05分,当我走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大楼,刷开门禁时,熟悉的“滴”声响起,研究生院早已将我的信息录入系统,这份自由进出的殊荣,不是简单的便利,是对我作为客座教授、政治理论教研室名誉主任的信任,更是对我多年投身强军教育的认可。踩着点走上讲台,连晚餐都没顾上吃,可看到台下期待的眼神,所有匆忙都成了值得。王英志政委脱稿主持、对我高度评价,李东平同志特意从河北涉县赶来听课,这些细节叠加着门禁给予的温暖,让我心里满是感动。两个多小时的授课里,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那是新入学的博士硕士们对“强军有我”的共鸣,更是对我这把“老骨头”仍“激情燃烧”的回应。我清楚,在这些“学历高、知识新”的年轻人面前,我的优势从不是学术论文的深度,而是“把强军故事讲进人心”的温度。我把自己36年的军旅经历当成重点教材,把“大国重器”的震撼、“三位一体核威慑”的底气,一点点转化为他们“科研为战、服务强军”的动力。我始终相信,这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交流,远比任何一本教案都更能点燃年轻人的报国热情。</p><p class="ql-block">今天早上,送站的轿车驶过长安街,望着雄伟壮丽、气势恢宏的天安门,5天前大阅兵的画面突然涌上心头:习主席的铿锵讲话、排山倒海的受阅队伍、世界一流的先进装备,每一幕都不是遥远的场景,而是我“一刻不敢懈怠”的动力源头。62岁了,退休也进入第8年了,身边人常说“该含饴弄孙享清闲了”,可我总觉得,还有很多事要做。我非常珍惜组织上的信任,作为全军院校评价政治理论专家,军地多所院校的课座教授,除了参加院校教学评价、担任教学比武评委等工作外,经常性的应邀为军校学员和部队官兵现场授课,我更珍惜穿上军装与年轻学员们聊强军、话担当、唠家常,也会走进大中小学给孩子们讲强军故事。这份坚持,源于军人的本能:我太清楚了,强军不是某一代人的事,需要“老带新、传帮带”的接力;强国也不是某一群体的责任,需要每个中国人“力所能及做贡献”的自觉。我放弃安逸、选择忙碌,其实就是想做“强军精神的摆渡人”,把老一辈军人的坚守,传给新一代官兵;把大国崛起的自信,播撒进孩子们心里。</p><p class="ql-block">回程的高铁上,我心里满是振奋、兴奋与发奋,这三种心情,是我这一天行程的最好总结,也是我退休后生活的常态。振奋于领袖的嘱托、阅兵的荣光,是我对“听党指挥”初心的坚守;兴奋于十八大以来的强军成就,是我对“能打胜仗”底气的认同;发奋于“未卑未敢忘忧国”的誓言,是我对“作风优良”传统的传承。我常对自己说:军装可以脱下,但军人的担当,永远要“穿”在身上;岗位可以离开,但强军的使命,永远要扛在肩上,就像总医院研究生院的那道门禁,始终为我敞开的,不仅是物理的门,更是践行担当、传递精神的通道。</p><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这两堂“第一课”早已超越了“授课”本身。它是我用行动写下的一份答卷。我想告诉所有人,强军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每个军人“在岗时冲锋在前、离岗后坚守如初”的具体实践;强国也不是遥远的目标,是每个中国人“心怀家国、尽己所能”的共同奋斗。而这份答卷的核心,正如我心里那份从未冷却的炽热信念:只要初心不改、担当不丢,无论年龄多大、身处何方,我们都能成为强军强国征程中,一束不可缺少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