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遗憾”所在

心理有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你心目中,心理咨询师是个什么样的职业?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答:是个助人的职业、是个考验人格的职业、是个终身成长的职业......(有些从业者可能会说,是个赚不到钱的职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我看来,心理咨询师是个充满遗憾的职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毋庸讳言,每一个心理从业者,多少都怀抱着助人的慈心,一开始对职业生涯的畅想里,大概都会飘过来访者对自己充满感激的脸庞、在离开咨询室时变得更有自信的背影。但真的从业之后,会发现这样的时刻是少的。就像医学界的那句名言说的:常常陪伴,有时治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疗愈固然有,但更多的时候,是充满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种遗憾,时机不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业久了,很多咨询师都能意识到,心理咨询,也是讲求时机的。来访者来得太早,或来得太晚,都不合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来访者来得太早。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下定决心做出改变都是不容易的。很多来访者,他们有改变当前生活的意愿,但没有面对自身存在的真实问题的力量。这样的来访者,往往会在1-2次咨询后便退缩回去,很快离开。调查显示,对绝大部分咨询师来说,大约50%的来访者,会在第一次咨询后脱落。这里面固然有部分原因,是咨询师能力不足,但更重要的,就是时机未到。这50%里面的绝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真正做好改变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来访者,则来得太晚,一定要等到拖得病入膏肓才来。这时候,咨询师能做的,其实不多了。咨询师王学富就分享过自己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四十五岁的来访者,此前受过严重的精神刺激,一直靠药物控制,由家人照顾陪伴,生命一直处于低效能状态,等到他由母亲陪伴着来到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都显得意识模糊,动作缓慢,甚至语言表达都有困难,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力量早已被磨蚀殆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需要接受一个恢复性的、支持性的、弥补性的、发展性的全方位治疗。需要有心理咨询师跟精神病学家、社会工作者,以及家庭、社会支持资源共同工作,才有可能渐渐推动当事人从症状走向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已经不是一个咨询师所能提供的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种遗憾,我们无法改变糟糕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学领域,有句著名的调侃:心理学救不了东亚小孩。如果我们相信弗洛伊德说的,每一句玩笑背后都隐藏着真实。那或许可以说,这句话背后隐藏着真相是:无论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给予什么样的治愈的力量,一个东亚小孩背后的家庭,都能把这些力量破坏殆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东亚小孩的心理困境,往往在于,父母对孩子,总以爱的名义进行极端的控制,而不管孩子怎样苦苦挣扎,都未能挣脱父母的如来佛掌心。当父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孩子又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无法脱离家庭,无法改变糟糕的环境,脱离恶劣的关系,那任何关于心理的疗愈可能都无法长久持续,迟早会被打回原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样的道理,也可以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的校园心理健康问题。近些年来,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如火如荼,而学生心理危机却一再爆发,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的校园环境,我们的教育体制,本身就是在不断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制造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始终还是那种唯分数论的教育制度,我们的家庭文化还是那种鸡娃式的家庭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再好,心理咨询师给予再多的帮助,也无法阻止学生走向抑郁、焦虑乃至自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选择用休学的方式,远离糟糕的校园环境,来重新治愈自己,找回心理健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松蔚老师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说过:心理学能解决的,都是末端的问题。很多心理问题,都是社会环境的结构性问题,在个人身上的爆发。而咨询师不是改革者,不是政治家,对很多环境问题,我们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况很多时候,我们和来访者一样,同样承受着社会环境问题带来的困扰。面对这些问题,也许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陪伴着来访者,共同承担着同样的命运,让他/她知道,你一直在身边,他/她并不孤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种遗憾,有些来访者是拒绝改变和成长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永远改变不了一个不愿意改变的人,就像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心理咨询师,会有一个天真的误会,觉得只要是愿意来到咨询室里的人,都是想要发生改变的。但真相可能是,很多来访者,并不愿意自己发生改变,他/她不觉得自己是需要帮助的那个人,他/她来到咨询室是希望咨询师直接帮他/她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来访者一直要求咨询师直接给建议:你告诉我应该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虽然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但骨子里却又不相信心理学能帮助到他们,甚至根深蒂固地认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帮助他/她,包括心理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子勋老师有一句很经典话:“心理医生只能治愈有心理学头脑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一个不相信心理学,不相信咨询的人,不相信自己能够疗愈的人,咨询师很多时候是帮不了他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相信,不少咨询师都有这样的经验:自己的来访者在来过几次,开始触及到自身问题的核心,你觉得他/她再继续咨询就可以得到成长的时刻,他/她却走掉了。要知道,生活中就是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始终努力把自己置于一个无能为力的境地,抗拒一切成长和改变,当真正能够帮助他们的力量出现时,他们会匆忙地逃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咨询归根到底是助人自助的事情,咨询师助人的意愿再强烈,来访者没有自助的意愿,我们也无能为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种遗憾,咨询师自身的局限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众所周知,心理咨询师是一个需要终生成长的职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成长,既有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和专业技术的不断成熟,还要求咨询师在人格上不断完善,在心理上不断成熟。所以,每个咨询师在执业过程中,尤其是早期的时候,遗憾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新手咨询师没有足够的经验,专业技术不够成熟,很多时候,都是事后回想,往往还是在半夜,才突然惊醒:今天这个来访,我当时要是跟他/她说这句话,或者我当时给他/她这个回应就好了!我相信不少咨询师在职业早期,都会遇到这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更麻烦的是,人格上的成长。技术的成长可以靠着勤奋努力,把时间缩短,让自己尽快成熟起来。但一个人的人格上的成熟,除了少数早熟的天才外,都是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岁月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时候,咨询师面对着来访者,会有一种巨大的无力感,自己有着强烈的助人意愿,也有着成熟的技术,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却不足以支撑自己去支持到来访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咨询师本人就是有限的,也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人生经验,也许有些事情就是在我们的阅历之外,是我们无法去理解和共情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相信,每个专业的咨询师都在努力成为一个更包容的人,努力让自己可以接纳更多的人。但每个人终究都要面对自身的局限性,咨询师也概莫能外,无论有多强烈的助人意愿,当你面对的问题已经超出你所能理解的范围,你能做的只能放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种遗憾,真正需要咨询的人,往往不会走进咨询室。</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咨询师阿苏说过:在中国家庭里,总有一个永不出错的大家长,他心理问题最严重,造成的破坏最严重,但他也是最抗拒承认自己有问题的那一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谈到儿童心理健康的时候,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生病,孩子吃药。在我看来,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最让人无奈的一个状况,就是:真正会走进咨询室里的人,并不是最需要咨询的人;而真正需要做心理咨询,甚至心理治疗的人,往往是不会走进咨询室的。我们都说,在一段关系里,应该是谁痛苦,谁改变。那是因为,还能感受到痛苦的人,是有改变的意愿的,是能够意识到出问题的,是还愿意承认自己身上有可以成长的空间,可以通过调整自己,让生活变得更好。但在一段关系中,问题最严重的那个人,恰恰是给对方造成痛苦的那个人。而这样的人,通常都是不会承认自己有问题的。在家庭里,那个充满控制欲,给子女带来痛苦的大家长,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在情侣关系中,那个经常打压对方,pua对方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在朋友中,那个永远自我中心,给周围的人带来无数困扰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我们在咨询室里,能看到的,往往都是那些被伤害、被打压、被困扰的受害者。我们看不到那些真正心理“病态”的人,哪怕我们知道,如果这些人愿意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社会的心理问题,至少能减少一大半,但我们没有办法强迫他们来做出改变。这可能是心理行业最大的遗憾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The End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其实笔者真正想说的,不过是:每个从业者都应该意识到,心理咨询师注定是个充满遗憾的职业。甚至可以说,遗憾,才是很多咨询师生涯的常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常常把慈悲和关怀都给了来访者,总是给来访者无条件的接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用慈悲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接纳自己和这个职业的局限性,不因为那些注定的无奈与遗憾而苛责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竟,学会自我关怀,也是咨询师成长中的重要一课。</p> 心理咨询指导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