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末侄女来家里,我正对着笔记本赶方案,她踮着脚尖凑过来,小手直接往键盘上拍:“姐姐,我要这个!”我把她的手轻轻挪开:“这是姐姐工作用的,不能给你玩哦。”</p><p class="ql-block">话刚说完,她嘴巴一瘪,“哇”地一声坐在地上哭起来,小手还不忘扯着我的裤脚,眼泪鼻涕蹭了我一裤子。我瞬间没了耐心,嗓门也提了些:“你怎么这么不讲理?说了不能玩就是不能玩!”她哭得更凶了,连客厅看电视的妈妈都被惊动了。</p> <p class="ql-block">妈妈没急着哄,而是从书架上抽了本封面上印着小兔子的绘本,蹲在侄女身边,轻轻擦了擦她的眼泪:“你看,这只小兔子想玩小熊的积木,小熊说‘等我搭完城堡就给你玩’,小兔子就乖乖坐在旁边等了,对不对?”侄女抽噎着点头,眼睛盯着绘本上的图画。妈妈又接着说:“姐姐现在要用笔记本做事,就像小熊要搭城堡一样,等姐姐做完了,再陪你玩别的好不好?这本绘本先给你翻一翻。”</p> <p class="ql-block">神奇的是,侄女居然慢慢止住了哭声,接过绘本坐在地毯上,虽然还会时不时抬头看我的笔记本,但再也没过来闹。妈妈悄悄拉我到厨房,轻声说:“孩子发脾气不是故意捣乱,是她不知道怎么表达‘想要’。你越跟她硬吵,她越觉得委屈;顺着她的心思引导,她其实听得懂道理。”</p><p class="ql-block">我想起之前带侄女去公园,她非要抢别的小朋友的气球,我直接把她抱走,她哭了一路。现在才明白,那时的“强硬制止”,其实没让她明白“为什么不能抢”,只让她记住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忙完方案,主动走过去跟侄女说:“现在姐姐不用笔记本啦,你想看看上面的卡通贴纸吗?不过下次你想要姐姐的东西,要先问‘姐姐可以给我吗’,好不好?”她眼睛一亮,用力点头:“好!姐姐,我可以看贴纸吗?”</p><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侄女再到家里,想要我的画笔、玩偶时,都会先小声问一句“姐姐可以吗”。有时候我故意说“等我再玩五分钟”,她也会乖乖等着,不再像以前那样哭闹。</p> <p class="ql-block">原来面对孩子的“小脾气”,我们最该做的不是“压制”,而是“引导”。那些看似不讲理的哭闹背后,藏着的是他们对“沟通”的懵懂。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指责,就能帮他们学会表达,也能在彼此之间,种下尊重与理解的小种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