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九月七日)“白露”,炎热的酷暑终于慢慢的消退了。我们几位老友实施早已计划好的游玩目的地一一晏婴墓、三士塚等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临淄的古墓群共有156座,其中有封土的137座,无封土的19座。古墓葬主要分布在齐都、齐陵、辛店、敬仲、永流,高阳、孙楼、皇城、北羊、大武、朱台、路山、赵口等13个乡镇,是齐国的君主、公侯、贵族、名士的墓地。</p><p class="ql-block">临淄墓群随葬器物精美丰富,被誉为临淄地下博物馆。2013年3月5日,临淄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上午八点多,我们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晏婴墓。</p> <p class="ql-block">晏婴墓位于齐国古城北门外,现齐都镇永顺村东南350米处。墓的封土高约十一米,南北五十米,东西四十三米。</p> <p class="ql-block">墓园四周由灰色围墙环抱,里面乔木葱笼、翠柏森森、遮天蔽日、幽静而雅致。</p> <p class="ql-block">墓前中间位置立有明万历二十六年石碑一块,刻有“齐相晏平仲之墓”七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为山东巡抚尹应元所题。</p> <p class="ql-block">主碑左右有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两方,还有1982年秋临淄区文物部门重新篆刻的晏婴像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晏婴(?一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国轻赋省刑。晏子生前均在齐国为官,辅佐着灵公、庄公、景公三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汉代刘向《晏子春秋》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我们绕墓一周追忆着晏子一生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所以后人称晏婴为贤相……</p> <p class="ql-block">远眺墓冢</p> <p class="ql-block">齐国故城城垣遗迹,位于齐国故城西,由大小两城组成,城墙系夯土而成。多不取直线型,拐角颇多,现存遗址基本呈正方形,高出地面约4米,四面有三层台阶,地上地下文物古迹都很丰富,很有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可惜该景点现没对外开放,只拍了建筑外观</p> <p class="ql-block">桓公台遗址位于临淄区齐都镇西关北村,是姜齐时期的重要建筑基址。该遗址现存台高约14米,东西长86米,南北宽70米,为齐国古城的制高点。</p><p class="ql-block">桓公台遗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桓公台始建于春秋时期,最初名为“路寝”,是齐桓公点将阅兵的场所。战国至汉代时期,逐渐演变为宫殿建筑遗址。唐代长庆年间在此修建齐桓公和管子庙,始称桓公台,主要是由高台想到高人,为了纪念春秋首霸齐桓公江小白的。明清时期,“荒台故址吊桓公”是著名的“临淄八大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遗址为夯土筑成,台顶分两层,现存台高14米。近年基址维修时,在南坡修建百余级台阶,并立有桓公台建筑遗址标志牌。遗址周围发现多处夯土建筑基址及汉代铺地花纹砖,树木纹瓦当等建筑材料,证实其作为宫殿区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据北魏郦道元亲自测量,此台北魏时周长约556米,南高北低,南高约28米,北高约23米,现此台遗址夯土基呈长方形,东西长86米,南北宽70米,周长仅312米,高仅14米,而且成了北高南低,台的东、北面150米之外,有排水沟围绕。</p><p class="ql-block">远眺桓公台。</p> <p class="ql-block">1972年,考古发掘显示,桓公台东北约200米处存在汉代宫殿建筑遗址,与齐桓公直接相关,是临淄区唯一确认的姜齐宫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木制栈道登上台顶,并拍摄留念</p> <p class="ql-block">三士冢位于临淄区齐都镇南关村东,是春秋时期齐国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的合葬墓。该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高约12米,南北长55米,东西宽110米,四周有围墙保护。</p><p class="ql-block">远眺三士冢</p> <p class="ql-block">墓前“三士冢”石碑由清代张逊三题写。</p> <p class="ql-block">春秋列国时,齐景公朝有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猛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功自傲。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宗族,相国晏婴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而危害国家,屡谏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爱惜勇士,没有表态。</p> <p class="ql-block">适逢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鲁国由叔孙诺执礼仪,齐国由晏子执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计,决定趁机除掉这三个心腹之患……</p> <p class="ql-block">当两位君主酒至半酣时,晏子说:“园中桃子已经熟了,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大悦,传令派人去摘。晏婴忙说:“金桃很难得,还是臣亲自去吧”。一会儿功夫。晏婴带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六个桃子。众人只见盘子里放着的六个桃子,个个硕大新鲜,桃红似火,香气扑鼻,令人垂涎……</p> <p class="ql-block">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婴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六个”。说完,恭恭敬敬的献给鲁昭公和齐景公一人一个桃子,鲁昭公边吃边夸奖桃味甘美。景公说:“这桃子实在难得,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当吃一个”,叔孙诺歉让道:“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功劳最大。这个桃子应该他吃”。齐景公见二人争执不下,便说道:“既然二位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吧”。两位大臣谢过齐景公,把桃吃了。</p> <p class="ql-block">这时盘中还剩有两个桃子,晏婴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如何”?齐景公同意,于是传令下去,话音刚落,公孙接率先走了过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随国君去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金桃一个”。公孙接饮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p> <p class="ql-block">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居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这个桃子”?景公说:“当时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斩鼋除怪,我的命早就没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桃”。晏婴忙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p> <p class="ql-block">一旁的田开疆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徐兵5000余人,吓的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接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经没有了,只好等树上的桃子熟了再请你尝了,先喝酒吧”。</p><p class="ql-block">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的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两位国君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完,竟挥剑自刎了。</p> <p class="ql-block">公孙接大惊,也拔出剑来,说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大倒却吃不到,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人已死,我如何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p> <p class="ql-block">鲁昭公目睹此景,目瞪口呆,半天才站起身来说道:我听说这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齐景公长叹了一声,沉默不语。这时晏婴不慌不忙的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智勇双全,能当将相之任的,我国就数十人,这等武夫莽汉,那就更多了。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二桃杀三士”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南侧圆门影壁前有诸葛亮《梁甫吟》石刻及“二桃杀三士”汉画像草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