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日正值美国的“劳工节”,全国放假一天。恰逢周末,形成三天小长假。女儿提议全家前往加州格拉斯瓦利(Grass Valley)的山庄度假。这是一次充满期待的旅程,也让我们意外走进了“旧金山淘金热”的历史深处,在山林之间,探寻那段金光熠熠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8月底的周末,我们从福斯特城启程,驱车穿越旧金山市区,沿途风景与城市节奏交织,在为即将到来的历史之旅铺垫序章。</p> <p class="ql-block"> 我们通过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这座大桥在1989年湾区大地震中受损严重,后于1998年由“中国上海振华重工”承建东段新桥。2013年9月2日,新桥正式通车,耗资超过65亿美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梁之一,东段最宽处达78.74米,更是全球最大跨度的单塔自锚抗震悬索钢桥,成为连接旧金山与东湾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 途经奥克兰码头,海风拂面,船只穿梭,一派繁忙景象,仿佛在诉说着旧金山湾区百年来的繁荣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经过了阿尔弗雷德·尚帕纪念大桥,这座桥位于瓦列霍附近,横跨卡昆尼斯海峡,连接康特拉科斯塔县和索拉诺县,是80号州际公路的一部分。就像是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对即将探访的历史遗址充满遐想。</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驶入加州戴维斯大学城。这座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核心的大学城,素有“公立常春藤”之称,是美国顶尖公立大学之一,其农业科学、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领域常年稳居全球前三,兽医专业常年全美第一。生物工程、食品科学、生态学等学科也实力强劲,与特斯拉等企业合作密切,学术氛围浓厚。占地面积近3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们入住格拉斯瓦利一家预订的度假山庄。</p><p class="ql-block"> 格拉斯瓦利(Grass Valley)是加州内华达县的一个小镇,距离旧金山约230公里。1850年,乔治·罗伯茨在此地的石英岩中发现黄金,小镇由此繁荣。1851年,数千人涌入定居。尽管1855年一场大火几乎摧毁了整个小镇,但居民迅速重建家园。19世纪90年代,约六成居民来自英国康沃尔。20世纪50年代,金矿开采逐渐衰落,矿井相继关闭。如今,这里的山林中散布着许多宁静的山庄与牧场,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是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理想度假胜地。</p> <p class="ql-block"> 此次旅程的重头戏,是参观《帝国矿场州立历史公园》(Empire Mine State Historic Park Trail Information)。这座矿场不仅是加州矿业史的活化石,更是淘金热时代工业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1848年,旧金山附近的萨特磨坊发现黄金,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加州淘金热”。无数淘金者涌入加州,梦想一夜暴富。1850年,乔治·罗伯茨在格拉斯瓦利的奥菲尔山发现金矿脉,为帝国矿场的诞生埋下伏笔。1854年,帝国矿业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淘金从个体冒险转向规模化、公司化的运作模式。</p> <p class="ql-block"> 在淘金热的高峰期(1848-1855年),大多数人仍使用简陋工具在地表或河床中淘取砂金。而帝国矿场却率先探索地下石英脉金矿,开创“硬岩采矿”模式,成为当时少数突破浅层淘金局限的先驱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1855年后,浅层砂金逐渐枯竭,大量个体淘金者黯然离场。帝国矿场却凭借技术革新,如引入先进的硬岩采矿设备,转向深层石英脉金矿开采。1869年,矿场被伯恩家族收购后规模迅速扩张,矿道总长度达367英里(590.6公里)。从1850年至1956年,帝国矿场累计产金达560万盎司(约165吨),堪称加州黄金时代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矿道总长367英里(590.6公里),如同一张庞大的地下网络,记录着矿工们日复一日的劳作与汗水,也见证了帝国矿场从初创到鼎盛的辉煌历程。</p> <p class="ql-block"> 矿场内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部分机械设备,锈迹斑斑却依然可见当年的工艺与匠心,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轰轰烈烈的黄金岁月。</p> <p class="ql-block"> 矿场经理及采矿工程师的办公室依旧保存完好,墙上泛黄的图纸与文件,仿佛仍在讲述当年的决策与规划,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机械加工车间曾是矿场运作的核心区域之一,各类设备在此维修与制造,保障矿场的高效运转,是工业时代技术进步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铁匠铺里,炉火曾日夜不熄,铁锤敲击声此起彼伏,为矿场打造各类机械设备零部件,是矿场运作不可或缺的一环。</p> <p class="ql-block"> 自1849年起,大量中国劳工(主要来自广东)因家乡贫困与战乱,受“淘金热”吸引远渡重洋来到美国。1850年后,随着浅层砂金枯竭,白人矿工纷纷转行,中国劳工逐渐成为帝国矿场的主要劳动力。他们承担着最艰苦的井下作业,如矿石开采、矿道挖掘、矿石分拣等,也参与地表选矿、设备维护等辅助工作。因适应高强度劳动、薪资要求较低,他们成为帝国矿场工业化采矿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的稳定劳动力群体,为矿场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 1849年、1934年、2025年黄金价格对照表,清晰地展现了黄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价值,也映射出淘金热对美国经济与社会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帝国小屋”是矿主威廉·伯恩当年在矿场的别墅,虽不奢华,却彰显出矿主的权威与地位,是那个时代财富与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帝国矿场正式停止运营。1975年,矿场被列为加州州立历史公园,并入选美国国家史迹名录,成为研究加州矿业史与西部开发的重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 矿场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块块天然金块,沉甸甸的金块在灯光下闪耀着微光,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淘金岁月。</p> <p class="ql-block"> 加州“淘金热”与San Francisco(旧金山)密不可分。19世纪,San Francisco(旧金山)地区曾是淘金热的中心,早期华人劳工多聚居于此,称其为“金山”。后来澳大利亚墨尔本也发现金矿,被称作“新金山”,为作区分,华人将“San Francisco”改称“旧金山”,这一中文译名沿用至今,成为历史与文化交融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