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学生时代读到岳飞的《满江红》,贺兰山的名字便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多年后,终于踏上这片土地,一场与贺兰山的匆匆邂逅就此展开。</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与儿子的首次单独外出。出发之前我们约定,整个外出行程规划由儿子全权负责,我只负责游览。</p><p class="ql-block">嘿嘿,甭说,这种做甩手掌柜的感觉,简直不要太好哟!</p> <p class="ql-block">从银川市区出发,不过短短几十公里,贺兰山便在视野中逐渐清晰。远远望去,山脉连绵起伏,雄浑壮阔,像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大地,一道巍峨的屏障,将宁夏平原与塞外的风沙隔绝开来。</p><p class="ql-block">贺兰山是宁夏与内蒙古的界山,山脉呈南北走向,绵延约220公里,主体由花岗岩、片麻岩等构成。山体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变迁,受地壳运动、风化侵蚀等作用,形成了众多陡峭的山峰、深邃的峡谷和奇特的岩石地貌。</p><p class="ql-block">走进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新的空气瞬间扑面而来。那是山林特有的草木芬芳,混合着淡淡的泥土气息,瞬间驱散了城市的喧嚣与疲惫。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贺兰山博物馆。馆内丰富的展品,生动地展现了贺兰山的地质变迁、生态演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穿越时空,我仿佛置身于与贺兰山之间的对话,对它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诗云,“贺兰山下战尘收,君去征途正值秋。落日故关秦上郡,断烟残垒汉灵州。”明代诗人徐勃以战后场景切入,通过“落日”、“断烟”等意象,营造出贺兰山无边的苍凉感。此等景象,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描绘的意境,竟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继续向山林深处进发。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真是美不胜收。沿途各种珍稀的植物让人目不暇接,有高大挺拔的云杉,还有低矮的灌木,它们枝繁叶茂,绽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为贺兰山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行至樱桃谷,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成片的类似沙棘模样、红彤彤果实胖嘟嘟的,煞是喜人,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玛瑙,让人垂涎欲滴。儿子随手摘下一枚果实放入口中,“哎呦”,他的整张脸瞬间凝固,像被一双大手使劲揉搓了千百遍一般,呈现出痛苦且滑稽的模样,好一阵子才恢复过来,双眼通红,边打着激灵,边流着泪说,“这果子太,太,酸了……”。看着他后悔不迭的样子,我笑得直不起腰。</p> <p class="ql-block">越往山上走,景色越发壮美。路边横七竖八的怪石嶙峋,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威风凛凛的雄狮,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站在山坡上极目远眺,连绵的山脉、广袤的平原、蜿蜒的黄河尽收眼底,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迈之情。</p><p class="ql-block">登山途中,儿子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每遇一个坎儿或裉节儿,他都用坚毅的眼神和有力的臂膀,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p><p class="ql-block">从贺兰山口岔出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往西北方向大约三里的地方,出现了一座由石块堆砌而成的石堆,顶部有一根立柱。我猜想,这可能就是敖包吧。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敖包在内蒙古很常见,在祭祀敖包时,会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传统活动,场面热闹非凡。而在这里,这坐敖包显得异常的孤单与凄美,与贺兰山寂静苍凉的整体格调吻合、一致。</p><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是这场旅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战争等生活场景。站在这些古老的岩画前,我边看边想象,霎那间如穿越回了远古时代,亲眼目睹了先民们的生活场景。那些简单却又充满力量的线条,描绘出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其中,最著名的太阳神岩画,眼睛炯炯有神,散发着神秘的光芒,深情而灵地凝视着世间万物,守护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贺兰山口是岩画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大量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题材包括动物、人类生活、祭祀等,生动展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这里不仅是探寻远古文明的窗口,也是感受贺兰山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完美融合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三个小时已经过去。在意犹未尽中,我们即将告别贺兰山。</p><p class="ql-block">我询问儿子对贺兰山的感觉如何?</p><p class="ql-block">他说,“没什么。我只是好奇,你哪来那么大的精神头?仨钟头啊!”说着,快速地瞄了一眼我的右腿,向我比划出三个手指。</p><p class="ql-block">儿子学理科出身,对历史和文学不感兴趣,属于那种“七窍只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型的。不过,此次旅行,却让我发现了他身上诸多的“闪光点”,譬如担当,譬如幽默。</p><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了贺兰山壮美、深邃、神秘的景色,让每一个走进它的游客为之深深着迷,期待着下一次的精彩邂逅。 </p><p class="ql-block">而我的期待,因为有了某种东西的加持,更为令人期盼。所以,我渴望着下一次的美丽邂逅,无论西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