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千年国宝越保越伤

清风柔月

<p class="ql-block">沧州铁狮子:千年国宝的“越保越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日,路过沧州铁狮子遗址公园决定去看一下,持退役军人证免费进入。</p><p class="ql-block"> 居史料记载:沧州铁狮子,作为我国现存年代最久、体积最大的铸铁狮子,铸造于公元953年,高6.264米、宽2.981米,重达32吨,由600多个大小不一的铁块分层叠加,以铁汁逐层浇灌铸造而成,历经千年风雨,成为沧州的标志性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然而,近现代以来,国内专家经过数次“保护”行动却让这一国宝陷入“越保越伤”的困境,变成了残废铁狮,这也说明了我们保护出土文物技术还需要提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为保护铁狮子,相关部门与苏联专家交流后,为其建造八角凉亭,还将其足下土壤掏空换为混凝土并以钢筋加固。但凉亭建成后,铁狮子底部因雨水灌入且无法蒸发,加之凉亭遮挡阳光致水汽难散,加速了腐蚀,铁狮子表面出现大量裂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2年,雨水常淹没铁狮子大腿,我国专家决定将其转移至地势较高处并加建基台。为防吊装变形,在其四肢空心处填充复合材料,在吊铁狮子时候没有保护好,操作不当,致铁狮子尾巴、左后足、右前足等42处损毁严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4年,专家对其填充材料致四肢开裂,专家又盲目清理内部锈迹与复合材料,修整破损处,用不锈钢管、橡胶垫固定并以钢筋箍住后腿,可半年后四肢裂痕更甚,1995年又搭建外部支架,内外加钢筋、腿部填充炉渣等,仍未改善状况,裂缝持续增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00年,专家吸取教训,对铁狮子进行第四次维护,主要去除内部填充物和铁锈,还认识到应将其置于恒温恒湿室内,并视情况开展相关工作。</p><p class="ql-block"> 2006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铁狮子三维光谱分析后制作内胆,才减缓腐蚀。</p><p class="ql-block"> 2011年,一座更大的新铁狮子在沧州市狮城公园矗立,虽延续“镇海吼”雄姿,却也引发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其无法替代原铁狮子的意义,也有人觉得能更好展现城市形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沧州铁狮子的遭遇,凸显出文物保护工作需以科学、谨慎态度,深入研究文物特性与环境因素,制定周全合理方案的重要性,为文物保护领域敲响了警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p> <p class="ql-block">我国专家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