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根深处

灿烂流星

<p class="ql-block">  初秋的阳光洒在洪洞大地上,微风拂过,带来一丝清凉。我们一行人踏上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心中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虔诚。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洪洞大槐树寻跟祭祖园,这次出差路过陪同事来看看。洪洞大槐树,这个在无数华夏儿女心中占据着特殊位置的名字,在我的脚下变得真实而具体。</p> <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处,那株仿制的巨大古槐首先映入眼帘。它虬枝盘曲,枝叶繁茂,在阳光下投下浓重的阴影。虽然知道这只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复制的,但站在它面前,我依然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这株槐树,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符号。我轻轻抚摸着它粗糙的树皮,仿佛能触摸到六百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迁徙史。</p> <p class="ql-block">  穿过牌坊,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两旁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每一块石碑都像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块刻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是整个景区最庄严肃穆的地方。踏入堂内,香火缭绕,气氛凝重。墙上密密麻麻的姓氏牌位,代表着那些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的家族。</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最让我动容的,是那座巨大的古槐根雕。艺术家们用一整块千年古槐的树根,雕刻出了一幅生动的迁徙图景。根雕中,人们扶老携幼,背井离乡,脸上写满了不舍与坚毅。根的每一道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痛苦,而根的延伸,又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延续。我站在根雕前,久久不愿离去,仿佛能听到六百多年前那场大迁徙中,先祖们沉重的脚步声和深情的回望。</p> <p class="ql-block">  我们登上景区内的观景台。俯瞰整个景区,古槐、碑刻、殿堂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庄严。远处的汾河如一条银带,静静流淌。六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是沿着这条河,走向未知的远方。他们带走的,是对故乡的眷恋;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血脉记忆。</p> <p class="ql-block">  离开景区时,我再次回望那株仿制的大槐树。此刻,它不再只是一棵树,而是成为了我们心中一个永恒的坐标。寻根问祖,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p> <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又叫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临汾洪洞县西北2公里的贾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指的就是这里。话说明朝建立之初,由于天灾人祸人口锐减,而山西未经战乱,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的总人口不及山西的一半。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内共有十八次大规模的迁徙,把山西人分散到十八省五百县,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当时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不能同迁一地,于是有人改姓,有人半路逃跑,但被抓回的有的个割耳朵有的用刀划脸。由于大部分的山西人不愿离乡背井,官兵担心百姓逃跑,就在每个人的小脚趾甲上刻了一刀作为标记,所以相传小脚趾甲两半的,都是山西人的后代。你,看看自己的小脚趾甲,是不是两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