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访定州料敌塔

宁肃

前篇《定州贡院+晏阳初旧居》一文中提过,揽胜楼是当年定州除料敌塔之外的最高建筑。“离着不远,去看看吧!”其实,去年正定访古返京途中曾顺道参观此塔,但匆匆忙忙,不睱其详,这次重访,定要看个痛快。不是有童谣嘛,“沧州的狮子、定州的塔,赵州的石桥、正定菩萨”。这可是“河北四宝”哟,还都妥妥的“国一”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料敌塔(北向)</h3> “定州的塔”,无疑指“料敌塔”,也就是开元寺塔。据史料可知,唐玄宗礼佛,曾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定州开元寺在列,当为敕建。但也有“开元寺前身为北魏时期的七帝寺”一说,隋改正解寺,唐才改开元寺。但不管始建何时,后来“寺院逐渐衰败,唯塔独存”不争。<br>  《定州志》载,“塔在州治南开元寺中,僧会能创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此塔盖筑之以望契丹者,故又名‘料敌塔’。”此塔建于公元1001年,当时正值辽宋争端,而定州恰处前沿。不过,这塔开建后的第四年,即辽统和二十三年、北宋景德二年的公元1005年,长年交战的辽宋两国签定了“澶渊之盟”,约定以白沟河为界各守边疆,且“不得创筑城隍”。但实际上,“守臣皆秘修边备”,“时有据马沟、望夷塔之谚。”刚开工四年的开元寺塔也未下马,而又继续施工50年,打着“为收藏会能高僧从天竺取回的佛经、舍利子”的名号,此塔越建越高,终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正式建成,高十一级(一说十三级),确地说84.2米(一说83.7米)。于是,“若在晴朗天气登料敌塔,可望15公里范围,南面沙河,北面唐河尽收眼底,而3公里范围内的景物清晰可辨。”古“料”通“瞭”,为瞭敌情,以御辽金,故名“料敌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料敌塔模型(1:18)</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开元寺塔老照片,源于网络</h3> 尽管辽宋盟约签定,但谁敢轻易放弃警惕呢?这座和平时期营造的“望夷塔”,是项长期持久的战备工程。据说,期间先后有26任知州主政,但都接力着料敌塔的工程推进。为此,“砍尽嘉山(今曲阳县)木,修成定州塔”,可见工程之浩大、繁重,甚至是残酷。<br>  塔在寺内,自然会称“开元寺塔”,但其望夷料敌之预警功用显而易见。当然,不论此塔是否真有天竺舍利,其宗教价值不可否认。这就好理解两种功用带来的两个名称,其实此塔还叫“大塔”,据说当年定州城内起码多达五塔,也就有大有小吧。<br>  已然独塔的料敌塔现为开元寺塔景区的核心建筑,20多层楼高的塔身即使处于景区中轴末端,也能最先抓牢游客的眼球。您必定会凝视片刻便急步上前,仰望并近距离拜谒这“中国最高古塔”的伟岸。塔前石碑上,那灵动、潇洒的“中华第一塔”五个大字,由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原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的罗哲文老先生手书。有如此重量的专家认定,也不妨有人不服。本人日前前往内蒙古宁城观摩大明塔,在其博物馆的展板上发现,山西汾阳文峰塔经过重修,由原高79米已达现高84.9米;陕西泾阳崇文塔由原高82.4米升至87米。原来,加高塔刹是个提升总高的有效途径。于是,叫了这么多年的“中华第一塔”在身高上已然落至“老三”,真令人哭笑不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中华第一塔”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中国最高的四座古塔</h3> 称“中华第一塔”,不单纯因为身高,更在于其凝结的建筑技术、佛教文化和书画艺术。此塔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由基座、塔身和塔刹等三部分组成。<br>  眼前的基座呈八角形,由三层组成,三个八角形逐层相套。相关资料显示,“塔基外围周长128米”,而史料有“围六十四步”之说。基座最上层有白色大理石勾栏而围,南、北、东、西四向设石阶踏步。其南踏步东侧矗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县开元寺塔”的文保碑,单看碑的成色就够喜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俯瞰开元寺塔,源于网络</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图7 塔座石雕,2024-10-28</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定县开元寺塔”文保碑,2024-10-28</h3> 塔基之上,承托砖制塔身。塔身为八角形、十一层、楼阁式。但旧志有“高十三级”之说。有专家分析,“或许是把塔顶和首层平座与腰檐之间部分也当成了两级”,但老夫不明就里。不过,由于塔身高度大、面数多檐数也多,又仿木楼阁建造,故显得雄伟而大气、丰满且秀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开元寺塔(南向)</h3> 就单层楼阁而言,底层塔身最高。以上各层逐步向内收分,高度也随之减小,保持了各部比例匀称与结构稳定。塔身下九层,东、西、南、北四正面各设券门,拱券稍作内陷,券脸单券单伏,看得出原有白灰抹面、红漆粉墙。其中,下三层券门的券顶上饰有略显桃形的火焰纹,象征佛门的“佛光普照,香火缭绕”。塔身这九层,楼阁的门楣上还有两枚方形砖制门簪,顶面雕花卉,辨不得花名。抱框外缘另有雕花砖组合,图案繁复,似与门簪上的花卉同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塔身券门,2024-10-28</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券门门簪,2024-10-28</h3> 门上有顶,妥妥的砖制垂花小门楼。脊壁明露砖砌,两端绿色琉璃鸱吻。脊壁下出檐,勾头瓦面为花卉。砖砌额枋,还有彩绘的痕迹。下有四朵砖仿木斗栱承托。在此发现,“斗栱的昂可是实木哟”。实木的还有垂柱及垂花,以及脊壁、栱间、下枋也有木头穿插。看来,说是砖塔,但并非百分百,也有少量出于各种用途的木料搭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券门鸱吻,2024-10-28</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券门斗栱,2024-10-28</h3> 再看四个隅面,各辟方形仿木棂窗,实为假窗,也谓“盲窗”。各层棂窗图案不同,为大方砖雕琢而成。但九层往上,盲窗皆失,八面均辟券门,可谓“门开八面风”,这才是真正、彻底的“料敌”塔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塔身盲窗</h3> 另外,从下往上按比例逐层收缩的同时,靠每层外部上缘都以砖层层叠涩挑出短檐,侧面形成内凹如枭的曲线,也有振翼欲飞之感;每层平面托出一平台,唯底层出腰檐和平座。为保证叠涩出檐,此塔使用了不同规格的砖料,“最大砖长七十厘米,宽二十四厘米,厚十厘米”。为增强砖块之间的拉力,还加了许多松柏木料穿插。各层檐角也有挑檐木相辅,外端有铁环,挂置风铎,因为个大,也叫“大铃”。最顶层的短檐往上,有八脊八坡攒尖,据说东南坡上有“南天门”横额,无缘得见。资料所说的脊角前端黄琉璃的人像确看到了,看似站姿,双手拉索的力士,但黑黢黢的,看来漫漶严重。还能看到的,是八条垂脊围拢的莲花瓣,资料说是砖雕,那砖可够大的。莲花拱起的便是塔刹的刹座,乃铁制的忍冬纹覆钵,往上像是青铜的宝葫芦以及刹杆,青刺蓝天。能近距离亲眼目睹那脊角力士和铁制刹座,是在参观景区的“宝塔遗珍馆”,此为后话。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塔顶塔刹</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维修前的刹座</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刹座上的忍冬纹</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脊角壮士</h3> 不得不说,这“中华第一塔”并非浪得虚名,仅外观绝对是雄伟壮观又挺拔秀丽。明宣德年间,时任定州知州的袁瑄曾作《料敌塔》诗,“郡城南面梵王宫,突兀浮屠倚半空。寇水无波看倒影,恒山有翠接危峰。顶安珠树迎朝旭,檐奏金铃听晚风。每上穹隆绝顶处,故疑身到碧虚中。”<br>  可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塔身的东北部突然坍塌,据说当时“震耳欲聋,烟尘弥漫,惊扰全城”。坍塌后的料敌塔“内部塔柱露出,塔身直面风雨侵袭”若干年,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该塔再遭重创,“致使塔南、西自中轴线位置从顶到底开裂,整个塔体分为三大片,倾覆似只在须臾之间。”据专家分析,此塔1-9层的塔门分别开在4条线上,导致应力严重集中,全塔塌掉1/4,恰沿应力集中的连线。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部分坍塌后的塔身</h3> 参观“宝塔遗珍馆”时,有幸看到了塔身坍塌下来的琉璃鸱吻与彩绘平棊碎片。好在历经十几年的整体加工维修,主体工程于2002年全部完工,料敌塔才得以康复、重焕生机。据说维修时,“在80余米高的塔刹里发现了一盒用金属密封的《金刚经》,专家认为这是清朝雍正元年维修古塔时放进去的,同时被发现的还有3尊铜佛和1把铜镜,其中铜镜上有明代弘治年间的字样。”老夫更关心舍利,不是“开元寺僧会能,尝往天竺取经,得舍利子。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诏建塔”吗?“舍利去哪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馆藏鸱吻残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馆藏平棊碎片</h3> 该进塔内观摩了,上次来太过仓促,未及登塔,此行有足够时间。进塔前,先小憩片刻,咱也当回网红,盖章打卡,再吃根网红雪糕,爽爽哒。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盖章打卡</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网红雪糕</h3> 登塔从北门,进门时发现门楣上竟有“定州开元塔”石匾,阴刻篆体,相当秀气。看似匾为旧物,但砖枋子新的。进这塔可难,先要一百大元,再爬那巨高而陡的台阶,真要手脚并用呢。“我的天儿,一条梯道,由好几个筒拱组成。这十一层的楼,若要数券,可够数的。”“这事儿,要交给盘古!”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北门门额</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上楼梯道</h3> <p class="ql-block">  最先上来的第一层,其实是塔身第一层楼阁之半。其上穹顶,有如攒尖,据说靠8条砖骨承载逐层挑出的砖块。地面有高半米的八角石居中,外罩玻璃。其立面光暗,雕花不清,但八角石中心近尺之径的圆孔分明,孔内及石面有些零钱散币。这让老夫想起上次来所看的塔下西南侧那块展板上关于“定州船城与鳌鱼的传说”,“莫非这塔真镇着条鳌鱼吗?”网上也有视频讲“听老人说,塔中间有一个井,井里有一条鳌鱼,鳌鱼翻眼会地震、吐泡会发洪水……现在鳌鱼被铁勾子钓着呢。”</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塔内中心佛龛基座</h3> 这够吓人,不可久留。正待抽身,发现靠墙有“定州开元寺塔中心佛龛”介绍牌。原来,此为塔内中心佛龛,原有彩绘泥塑立姿佛像,但已被毁,遂疑此石为大佛基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定州开元寺塔中心佛龛”介绍牌</h3> 再上一层,就见到了“塔包塔”与塔心柱、八角回廊的结构。没错,塔身外立面与八角回廊之间如塔之“外皮”,八角回廊包裹的则是塔之实心柱。这就是“塔内藏塔”的奇特结构,既保证了塔的稳定性,还使得塔内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塔内各层都有几截筒拱接续的梯道,拾级而上可达塔顶。规定游客只能到七层,但看有网红直播七层以上甚至十一层的情况。看来,“当网红,就是能!”据说,这一至七层是“斗拱平棊叠涩顶”,而八至十一层为拱券顶,可惜俺无权参观。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斗拱平棊叠涩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转角斗栱平棊</h3> 拱券咱熟悉,但平棊是个甚东东?看廊道里的展板知,“平棊也叫‘平棋’、‘承尘’,俗称‘天花’。”但此天花绝非俗物,一乃砖制,特制大规格方砖,30×30×5厘米;二由斗栱承托,也是砖栱,相当密集;三有彩绘,一千多年前的,可观可辨。据展板介绍可知,此塔置有北宋时期精美的彩绘砖雕平棊78方,平棊与平棊之间以支条砖相隔。这些平棊纹样丰富,疏密有致、灵动淡雅、雕工精细。从形制上看,有方形纹样、转角纹样;从图案来看,有龙形、凤形、龟背纹、缠枝花纹等。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赞誉,“定县料敌塔内天花制作甚精,为宋式天花之佳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平棊介绍</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方形平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转角平棊</h3> 本来,这些砖制平棊主要集中在一至三层,据说80%的原砖留存,雕花以莲花、宝相花为主;四层及以上为砖木混合平棊,主体为砖网格。展板上说,“六、七层保有彩绘无雕刻平棊共17方,为后世维修时依原宋代平棊在素砖上绘制而成”,当时没有注意,但后来在“宝塔遗珍馆”里看到了。笔者观察发现,除原砖平棊外,另有雕刻但无彩绘的砖制平棊及无雕刻无彩绘的同规格素面平棊。如此也好,原装与新补一清二楚,不至于高仿冒充。为保证塔身结构稳固,还在塔身八个角之间以粗大的木筋相连,形成“木骨砖棊”,乃“国内孤例”。总之,在高层建筑上大量使用砖制平棊的宋代砖作绝技,在定州料敌塔上得以充分体现。蒙曼老师将平棊称为“定州塔三绝”之第一绝,可见喜爱。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彩绘脱色的砖制平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有雕刻无彩绘的砖制平棊残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有雕刻无彩绘的补缺平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无雕刻无彩绘的素面平棊</h3> 那第二绝呢?“碑刻!”塔内各层回廊壁上,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据说原有四十五块,但现存三十四块。石碑多为横置,高多40-60厘米,宽多60-80厘米;碑石本为白色,但现多黑灰,有的碑面上有些白斑,疑为重点内容,由后人手指抚摸而成。为方便游客学习,有的配有拓片,有的则配玻璃镜框保护,疑为重点碑刻。还有的碑刻被盗,碑槽直面;有的移入博物馆,后续进馆参观。碑上文字多记载当时捐修寺院及宝塔的施舍人功德,包括姓名、职务及县、乡、村名等信息;也有部分高官名人的题咏或题记,兼具史料与艺术价值;大多楷书,宋元时期的有不少魏碑,明清的则有一定的行楷或者行书,均为阴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碑面上的白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原碑移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原碑被盗</h3> 由于多是千年碑刻,已有漫漶或污损,全面辨认困难。另因个人功底及时间所限,只稍仔细欣赏了几块石碑。其中“镇定高阳关三路都署王显、王超等题名”石刻上发现了“高阳关”,再回老家时当绕道去找找旧址。据一旁的介绍牌可知,王显曾官拜枢密使,咸平年间曾以相身份出任河北前线最高统帅;王超也为北宋著名将领,曾拥兵十万、驻守定州。另一题名人吴元扆则是驸马,也曾任定州知州,都是些位高权重之人。大明真定府定州开元寺修补建新一碑上,功德主有善人与室人,而明成化年间梁芳等题名碑上均为女名,注“某某妻某氏”,可见宋时与明代的夫人称谓已发生变化。檀下村众人题名石刻则是唐县、望都的捐资者,可见当时修塔建寺功德主不限单纯的定州一地,周边地区也有大量民众参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显、王超等题名”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陉邑县赵家庄众人题名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定州信利坊道长等修大悲菩萨记事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檀下村众人题名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过定州同夏将军登开元塔用韵二首石刻</h3> 第三绝就是彩绘了,前面说的平棊与斗栱上原有彩绘,可惜时间过久,颜色散淡,有些黑灰了。墙壁上也有,有资料说“在第二层的夹层内,发现了色彩如新的北宋时期的彩画和壁画。”我看到的,第二层不假,但是在南向窗洞两壁上,有的还体现着“沥粉贴金”工艺,相当高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二楼窗洞壁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二楼窗洞壁画“沥粉贴金”</h3> 佛龛佛像上更有,每层的回廊周遭设一至六个数量不等的佛龛,龛内彩绘壁画甚至是泥塑佛像。这些泥土上的彩绘作品已经千年之久,线条及色彩还如此清晰,只是带着太多的刀痕与笔迹。有些画面,简直惨不忍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佛龛里的佛像</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佛像手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严重刻划的壁画</h3> 这些“到此一游”式印记,多是某些当代人的粗刻滥划,标榜自己的大名甚至籍贯、单位,当时是真不怕丢人,现在是真遭人骂。还有不同朝代的文人笔墨留存,比如窗洞内、梯道里、券顶下。他们未用尖利器具,而一律毛笔蘸墨,但大部分相对随意,却也有一定的书法或史料价值,有的加了玻璃镜框。尤其是祖籍河北栾城的四川眉山人苏轼,这位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极高成就的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曾任定州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塔内有“苏轼与张舜民”的专题展板,可知均曾定州任职的两位文豪互为挚友,并都在料敌塔上留有墨宝。“第三层上塔踏道处保留一处题记,‘绝顶西南面塔身有东坡题字,正北门扇上有浮休题字。宣和三年闰月二十二日。祥符王求得之、襄阳×璋国宝’,来者不可不到绝顶也。”本人想上绝顶,但人家不让。既然无缘得见,只能凭展板看个故事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墙壁涂鸦</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券顶涂鸦</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镜内涂鸦</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苏轼与张舜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4 七层窗外</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八层封闭</h3> 从塔里出来,再逛逛院内。塔的东南与西南两侧,展出“中国古塔简介”,嵩山嵩岳寺塔、历城四门塔、西安大雁塔、大理三塔、北京妙应寺白塔、杭州六和塔、开封开宝寺塔、苏州云岩寺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等各有特色;雷神修塔、鲁班献策、塔中佛祖显灵以及歪脖子树的故事等传说,个个神乎其神;定州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展览,与贡院里的展板基本相同,不知是否一版两用;传承历史文脉专题展板介绍了开元寺塔保护修缮工作,以及“宝塔三绝”情况。现在,各文旅点都在搞几宝几绝,这能抓人眼球,但“北宋壁画”这一绝的展板上怎么是两幅石刻碑文呢?建议景区,早点置换相应图片吧。不过,在此看到了苏东坡为老友写的“浮休”二字,这算捡的小收获。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中国古塔简介展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开元寺塔老照片展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历史传说展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定州历史文化名人展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宝塔三绝展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 宝塔修缮工作展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2 院内展出柱础</h3> 宝塔南侧约四十来米,是宋代开元寺大殿遗址,现展出《中国各地绝美建筑图鉴》上几十个著名古建筑的大幅精美图片,之首便是此院里的料敌塔。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3 央视新闻联播镜头</h3> 南侧还有金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乾隆御碑和无名兽石雕残件,也值得一观。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4 金代经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5 乾隆御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6 石雕残件</h3> 东侧另有座“宝塔遗珍馆”,展陈料敌塔的相关资料、零散原件及塔内藏品,不可疏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7 宝塔遗珍馆</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8 宝塔修缮前后相片</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9 馆藏铜鎏金佛坐像</h3> 西侧展出的是日军侵华的铁证,“建立东亚新秩序纪念塔”。塔为全石,据资料知塔座为方形须弥座,高97.5厘米;塔身圆柱形,直径53-56厘米,高329厘米;塔刹呈子弹头状,高62.5厘米。塔身竖刻“建立东亚新秩序纪念塔”,由“陆军少将小野三郎书”,“民国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建之”,也就是公元1939年。老夫想,北宋未雨绸缪,用55年才修成个料敌塔,也不知在辽宋战争中派上了什么用场,在882年后的国军抗击日军侵略华北的战场上呢?只能说,“可悲!”堂堂的料敌塔旁边竖这么个东西,简直就是耻辱。现在,这个东洋人的纪念塔断成三截,躺在料敌塔的脚下,也好警醒料敌塔的子孙后代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0 “建立东亚新秩序纪念塔”简介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1 建立东亚新秩序纪念碑碑座</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2 建立东亚新秩序纪念碑碑身及碑头</h3> <p class="ql-block">注:下篇请看《刀枪街上的文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yzm7um" target="_blank">定州贡院+晏阳初旧居</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slsavv" target="_blank">走进定州</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