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感——家庭教育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翠小 心语花园

放飞心灵 为梦护航(117) <p class="ql-block">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生活中,本来就应该多一点幽默感,少一点气急败坏,少一点偏执极端,少一点你死我活。</p> <p class="ql-block">  但是,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不是嘲笑讽刺,不是钻牛角尖,也不是装腔作势。</p><p class="ql-block"> 也许很多家长会感慨:你说得倒轻巧,现在我们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压力巨大,最忙最累最苦的时候,哪来的心情幽默!也有的家长可能说:我们家可没有幽默的基因,我也没有幽默的智商。</p><p class="ql-block"> 其实,幽默无关乎勤奋或懒惰、忙碌或闲散,也无关乎聪明或愚钝、学历或职位,关键在于心态,在于有个从容的心态。如果你有足够的淡定,着眼未来,把眼前事情看开些,幽默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在你的言行中。</p> <p class="ql-block">  当然,幽默也是心理上的奢侈品:只有心理健康了、情绪轻松了,才有余力和余情去幽默;如果整天绷紧着神经,或者对自己的命运自怨自艾,或者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想幽默也难。</p><p class="ql-block"> 前苏联著名诗人依尔·斯洛夫是一个用幽默教育孩子的高手。有一次,他的小儿子舒拉为出风头,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家里人惊慌不已。诗人明白,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不需要着急,反而觉得这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他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带墨水的舌头,做了一个怪相。诗人一点也不恼,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对舒拉说:“现在没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一句幽默冲淡了;舒拉后来再也没有用错误的方式来出风头。</p> <p class="ql-block">  对待孩子,幽默的前提就是:爱他,接纳他,同情他,冷静地站在他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你会发现孩子并不讨人嫌,你甚至会为自己原本对孩子的错误理解或不必要的愤怒感到好笑,于是幽默就会自然产生。</p><p class="ql-block"> 譬如孩子不小心把汤盆打翻了,弄得满桌子满地板满身都是黏糊糊油腻腻的汤汁。大部分父母可能是先呵斥:“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到底想干嘛!你还要不要吃饭啦!”孩子本来已经很害怕了,被你这么一吼,要么就大哭,要么就怨恨、反抗。</p><p class="ql-block"> 碰到孩子因为能力不足而“犯错误”时,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并非有意如此,并知道他已经担心大人责骂,所以偏偏不要骂他,而是尽可能用类似开玩笑的方式处理。可以说:“呃,你是想在桌子上看到小溪还是瀑布?”难道你担心这么说,下次他会故意打翻吗?孩子也不傻的。</p> <p class="ql-block">  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淡定、同情,有意地运用幽默方式处理一些难堪、失控的场面,孩子也能学会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他的心理健康也不用担心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