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新地标——复旦源

陆闯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9月7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复旦大学</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H0N0R ANN-AN00</p><p class="ql-block">摄影/制作:陆闯 19856966</p> <p class="ql-block">  在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源历史文化功能区于今年5月正式启幕,上海再添文化新地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错过了进入全日制大学的机会。向往校园生活,是一生的梦想。于是,在新学年开学之际,我来到复旦大学,来到复旦源,追寻当年的那个梦!</p> <p class="ql-block">  复旦源,全名复旦源历史文化功能区。坐落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最西侧,它既是复旦由公学转制为大学后的早期成片教育历史文化建筑群与遗存区,是复旦今日邯郸校区的源头,更是复旦精神的溯源地。1918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李登辉先生向社会募资并于1922年建成了复旦大学江湾校舍,史称“江湾校址”,即今日邯郸路校区相辉堂大草坪四周区域。2023年,“复旦源”历史建筑群入选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当年年底,复旦大学就正式启动“复旦源”教育历史文化遗存区域的活化焕新与功能化建设。新启幕的复旦源以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艺术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一源六馆”。</p> <p class="ql-block">  作为复旦大学最早建造的校舍之一,相辉堂曾是第一学生宿舍。1947年重建为礼堂后,命名为登辉堂。1985年,为同时纪念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老校长,改名为相辉堂。</p> <p class="ql-block">  吕志和楼,迎接新同学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校友馆前身则为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是展示校友工作与校友成就,促进校友交流合作并承载校园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综合空间,除了展览之外,还有不同规模的会议室和沙龙休闲区,包括咖啡吧和茶室,供校友来访和活动之用。</p> <p class="ql-block">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日月复光华”开启了复旦大学艺术馆的首展之章。展览以“重山复水”为开篇,使观众沉浸朱东润先生书法的金石风骨,感受王蘧常先生章草的浩然之气。这些沉睡在故纸堆中的艺术精魄,与当代的先锋实验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恰如展览之结构——以“传统与当代”、“个体与集体”、“差异与共生”和“技术与魔法”等四重视域,构建了多声部的思想和文化剧场,生动诠释了“古与今”、“常与变”、“人与物”和“技与道”等一系列当代问题。在这里,原始的书写和数字图腾共享空间,文人案头的笔墨山水和生态艺术家的物种标本互致问候。</p> <p class="ql-block">  校史馆新馆中,复旦120年发展历程中的珍稀史料展示了中国高校教育救国、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展品以“教育报国、自立自强”为主线,有存世最早的复旦文凭、载有陈寅恪和竺可桢成绩的《考试等第名册》、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校名手迹复制件以及我国第一支医用封闭式热电子X光管实物等一批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京爆发。当年5月6日,复旦教师、《民国日报》总编辑邵力子接到北京专电后,立即向复旦师生传达消息,并与李登辉共同指导学生联络上海各大学、中学。复旦师生敲响了校钟,走出校园,掀起“五四运动”在上海的高潮。如今,它成为复旦师生声援五四、心系家国的忠实见证,是校史馆“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时任校长陈望道写信,毛泽东主席欣然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200号简公堂开幕大展“为了民族的解放与进步——革命文物中的复旦人和事”,通过数百件镌刻各时期复旦人光辉事迹的革命文物的展示,回顾从建校伊始、五四运动、中共创立、国民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抗美援朝,复旦人对民族解放与进步做出的贡献。并从《申报》保存的文献资料中,精选展出30个“复旦时刻”,生动展现复旦人与民族共进,直至迎接新中国的珍贵行迹,激励新一代复旦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陈望道,《共产党宣言》首译者,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修辞学之父。1952年至1977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100号相伯堂开幕大展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溯源展”,包括“百万年人类演化” “一万年文化发展” “五千多年文明延续” 三大部分,利用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灿烂成就,旨在对广大师生和观众进行中华文明教育,增强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科技成果馆则展示了极宏观到极微观的基础研究创新,从信息技术到人工智能,从生命健康到科学装置的重大技术突破,生动诠释追求卓越、</p> 谢谢您的光临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