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必读:为什么咨访关系是咨询起效的核心

心理有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话前絮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取得成效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能否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师核心能力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咨询的过程,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咨询师常采用的两种建立关系的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span>是母亲式的“包裹起来照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span>是父亲式的针对问题讨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理想情况下,男性咨询师要有女性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温柔</span>特质,女性咨询师要有男性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力量</span>特质,两者是相互呼应的,而且要灵活切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理想情况下,男性咨询师要有女性的温柔特质,女性咨询师要有男性的力量特质,两者是相互呼应的,而且要灵活切换。咨询师要配平来访者心理所缺失的部分,我们给来访者“爱”,是用容纳和解释“抱着”来访者让其内心丰富起来,而不是在行为上拥抱来访者让其身心愉悦得到满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帮助来访者成长,陪伴和支持远远不够,咨询师需要找到一条路,让来访者以他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成长。咨询师的目光很重要,我们相信并欣赏来访者,他才能在离开我们时安心地去做事情。咨询师的个人特质会对来访者有深远的影响,长程咨询更是如此。咨访双方有气质上的相投,潜意识的交汇。在很多时候,来访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感觉对了。咨询师要思考:为什么来访者会选择自己作为他的咨询师?自己的哪部分吸引到了来访者?通常来说来访者是“闻着味儿”来的,闻到一个母亲或者父亲的味道,他渴望的或者让他熟悉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部分来访者找异性咨询师,是想把异性的特质整合到自己身上或者给自己找个替代爸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来访者不选择经验丰富的咨询师是因为他不想被居高临下地对待和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不可过度地表现出比来访者高明,因为这对他而言也许意味着一种威胁和轻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要警惕自己越全能,来访者的能力越被弱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不要为了彰显自己的专业而有意无意地削弱来访者的能力,我们要帮他找到资源,提醒他为自己负责。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梳理他卡住的点,对于他可以胜任的部分通常我们不用干预,更不用过度帮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要相信来访者有能力解决他自己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有问题,咨询师马上给他解决了,他会觉得自己确实是不行;如果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挺过来了,他会觉得自己还可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不要过于主动,因为这对他也是一种侵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对于另一部分被动内向的来访者而言,咨询师反而需要适当的主动,就像故障车抛锚了,牵引车需要主动靠过去,而不是让它过来。来访者通常带着不信任进入咨询,比如确认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反复询问咨询效果。有的来访者则是选择完全信任咨询师,好像遇到了“救世主”一样。大部分来访者对咨询师和咨询的态度是将信将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咨访关系的好坏决定了来访者暴露的深度,也决定了咨询师操作的深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有来访者觉得环境安全了才会主动暴露脆弱和羞耻,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建立良好稳定咨访关系的原因,良好的咨访关系对来访者有疗愈作用,可以促使他在最大程度上敞开心扉。心理咨询是探索和认识人性的过程,要把任何事情都解释到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没有,就是没有触及到人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访者前来寻求心理帮助或多或少都是渴望改变的,但是大部分来访者没有完全做好改变的准备。他们是矛盾的,在意识层面想改变,可是在无意识层面又不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来访者通常会把深层次的情感包裹起来,</span>仅展开一部分给咨询师,咨询师要敏锐,进入他的内在世界,分辨话外音,穿越到来访者背后,把他邀请出来,让他表达内心“阴暗”但真实的情感和想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访关系建立取得较大进步的标志往往是:来访者可以袒露内心的羞耻、冲突和不满。来访者既希望咨询师理解他,又害怕理解不到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咨访关系没有建立地非常牢固时,来访者犹犹豫豫,往往会选择仅暴露一部分真情实感,咨询师会明显的感觉到他在和我们“打太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来访者仅暴露一部分真实情感的原因一般有三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认为咨询师没有意愿理解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认为咨询师没有能力理解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觉得暴露不安全是因为以前暴露后受伤了。咨询师可以选择从来访者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以此为突破口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来和他建立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绝大多数来访者而言建立关系是一场冒险,他们会经常试探咨访关系是否牢固,每次咨询师通过了来访者的“试探”后,往往他会告诉我们更多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咨询师在咨询进行几次后,<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单独花时间和来访者讨论咨访关系,是很有必要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常见的句式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几次咨询中有没有哪些部分是你认为我没有能够很好理解到你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觉得我或者我们需要在哪些部分做些调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给我们的咨询提个建议。”咨访关系是一段平等(人格)而不对称(了解彼此信息多寡)的专业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很多来访者认为在咨询室中咨询师和自己的地位是不平等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来访者认为咨访关系是医患关系,认为自己是脆弱无力的病人,咨询师是有光环加持的拯救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来访者有权威恐惧,把咨询师当成严厉的老师或者严厉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他们或者害怕咨询师,或者讨好咨询师,或者反抗咨询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面对有这些明显特质和倾向的来访者时,更要着重建立平等的咨访关系。咨访关系是一段相互依存的关系,咨询过程是一个彼此滋养的过程,而不是一段单纯的给与受的关系,没有人会自愿且愉快地一直处在被他人帮助的位置,因为被帮助意味着自己是无能、弱小和卑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人的内心里,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追求卓越的力量,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被隐藏在内心深处,慢慢地演变成一种对助人者的敌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咨询师在咨询初期,讲解完咨询设置和注意事项后,尽量不要说太多话,让来访者用他自己的方式讲述他的故事,让他更多地呈现自身原本的模式。我们要尽量做到中立和节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两个概念是精神分析流派所提倡的,“中立”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行为、想法、期望和感受采取一种不妄加评断的态度;“节制”是指表现出某种沉默的技术立场,但并不是刻意不说话,而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来访者如何组织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他呈现内在冲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咨询师努力做到成为一面镜子、一汪清水,映照出来访者原本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来访者的表达很混乱,但是没关系,在精神分析流派中乱是宝贵的,来访者无逻辑地自由抒发反而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他的核心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还要特别关注来访者的梦和他对性以及钱的态度,这些都会呈现他的核心冲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拿梦举例,人只有在焦虑痛苦到一定程度时,梦才会反复呈现同一个主题。心理咨询起效的重要原因是触及了来访者的情感,当来访者有相关情绪流露,咨询师要谨慎且细致,引导其对自身的类似经历进行进一步地探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常讲触景生情,来访者往往是触现在的景,生过去的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以情绪为线索,引导来访者带入情感去觉察。觉察这种感觉在何时、何事中体会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旦发现了某种关联性,大部分来访者的症状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至少他知道了这是怎么回事,知道这种感觉是从哪里来的,这会增加他的可控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个词叫<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情绪难产</span>,就是憋的很难受。说不出来的话更可能是问题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要做“助产师”帮助来访者表达,然后再将他表达出来的未经加工的“乱作一团的东西”过滤、净化、分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来访者对事件的认知和感受,要比事件本身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有的来访者没办法将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正常的建立连接,因为有些东西是他自己都不能接受的。认知会影响感受,感受也会反过来影响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16岁男孩因性心理问题被母亲带来咨询,问题表现是半年内自己把钢笔、棉签等物品插入肛门,看到女性的脚会产生难以抑制的快感,沉迷网购二手女性鞋袜,让女友用脚踩着自己的脸而自己则享受仰望女友“蹂躏”自己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通过“仰望”一词让来访者展开联想,其自述在8岁左右因拒学被母亲用绳子绑着按在地上“毒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至今仍记得自己躺在地上仰望母亲时的“奇妙”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可以通过来访者一系列自虐和受虐的行为理解到他8岁时的“心结”在16岁时(青春期)借助性心理问题得以呈现。我们对这件事可以进行这样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岁男孩对母亲的感情很矛盾,他知道母亲辛苦赚钱养家,供自己上学不容易,但被母亲打时又感到害怕,有爱有恨,难以整合,但是出于对母亲忠诚的本能,他把母亲打自己这个行为进行了合理化,情感在自身内部完成了转换,从害怕转换成享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做的就像考古一样,寻着线索,顺着脉络呈现完整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要想把线索串起来很大程度上需要沿着来访者的情感线索,如果来访者没有展现出情感线索,我们必须要注意他描述问题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咨询师要鼓励来访者多描述细节,因为细节中包涵了他的情绪和感受,而这很可能是他问题的解决之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细节的呈现,咨询师要多和来访者探讨是什么,不要那么执着于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要带入到来访者的视角来体验他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而不是站在局外人的视角上进行理性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案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5岁的来访者自述7岁时独自走了3公里的路去车站迎接春节回家的妈妈,他感受到的是开心和期待,局外人的感受是危险和辛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要始终以来访者的视角来看待他所经历的事情,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虽然痛苦不代表不能接受,咨询师不能接受也不代表来访者不能接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访者不谈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件细节时,咨询师不必刨根问底,要转而关注她的认知和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要提醒一句,咨询师在和有性创伤的异性来访者工作时,应当提前做好铺垫,话术可参考:“对于这部分内容,面对一个异性,或许你会感到不自在或者有难言之隐,沟通过程中如果你感到我有理解不到你的地方,请随时指出,不要不好意思;如果你暂时不想告诉我或者还没有做好准备告诉我,我也尊重你,咱们可以聊些其他你想聊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的咨询师可能会问:“如果不深挖怎么会解决她的问题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个好问题,这里的重点是聊的时机,实践经验告诉我对来访者很重要的事情兜兜转转还会再聊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曾有个女性来访者在咨询进行到第17次时才告诉我她被性侵的经历。也就是说之前的16次也许都是在为这一次做铺垫,而这一次她认为时机到了,这个心理过程需要她自己去完成内在整合,咨询师需要做的只有等待。咨询师要注意来访者表达时的状态和呈现的模式,这很可能是来访者与他人建立关系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有的人会非常开心地、手舞足蹈地讲述自身发生的悲惨经历,这很可能是他把自己当成苦情戏的主角,把咨询师当成观众,他呈现出来的这种“表演”和“夸张”或许就是他在现实中和别人建立关系时的表达方式。咨询师要提醒自己,他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很可能与他呈现出的这种状态和模式有关。是来访者教会咨询师如何和他相处的。我们要去感受他的气场和人际配对模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较常见的人际配对模式是惩罚者与被惩罚者,照顾者与被照顾者。我们会发现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就是容易招人欺负,他们的特质会吸引别人来惩罚甚至虐待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要觉察来访者是否坚定地把自己放在某个位置上,同时把咨询师也推到与之相匹配对应的位置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要让自己处在清醒的观察者位置上,看到来访者的人际模式,尝试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不要盲目用力,因为这很可能让咨询效果适得其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要知道有的来访者是来找竞争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男性来访者和男性咨询师是一种竞争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还记得一个来访者对我说:“我本来应该是坐在你那个位置上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女性来访者和女性咨询师也是一种竞争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起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的,一个女来访者对女咨询师说:“你像个圣母一样怜悯地看着我,像看一只没人要的流浪猫,无论如何,你都没我长得漂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咨访双方争夺咨询主导权,咨询师用力,来访者也用力,那么两个人注定始终都无法很好地相遇,最终结果大多是不欢而散。咨询师和来访者要在协作的氛围里进行对话,最忌讳的状态是双方在沟通时剑拔弩张,把咨询变成辩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咨询师要注意自己的立场,我们应和来访者站在一起与他面临的问题做斗争,而不是咨询师和来访者本人做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想更深入地理解来访者,咨询师一定要把他放在他曾经所处的关系里面,不能脱离他的成长环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想更深入地理解来访者<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咨询师一定要把他放在他曾经所处的关系里面,不能脱离他的成长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来访者的原生家庭,我们谈论原生家庭,不是挑父母毛病,而是了解来访者的人际互动模式原形。比如一个早年被爸爸妈妈控制的孩子(自我功能剥夺),长大后会把控制权交给别人(自我功能外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一个家庭欺负他的孩子,那么所有人都在欺负他;如果一个家庭爱他的孩子,那么所有人都在爱他。就像破窗定律所说的如果有人打破了窗子上的一块玻璃,那么很快所有的玻璃都会被打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早年不良的互动模式极大增加了来访者长大以后发生问题的概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也要思考来访者的出生对于这个家庭的意义,被满心期待的孩子往往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自信阳光,价值感比较高;不被期待或者意外出生的孩子往往被家里忽视,胆怯自卑,价值感比较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顺着这条线深入思考下去会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的父母那么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满足了、承载了父母的哪些期望,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有的父母那么恨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出生,父母损失了什么,又被挫败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原生家庭有问题,婚姻是第二次改变的机会,养育孩子是第三次改变的机会,心理咨询是第N次改变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要把来访者放在他所描述的事件背景里理解他。任何一句话、一个行为,不能脱离当时的情景去理解它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访者自述8岁时因为想买一双鞋被母亲拒绝,当街被打耳光,咨询师要理解到他当时的生气、不甘和害怕,而不是问他:“你为什么不再争取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要多一个视角,要从时代的背景看待来访者的问题,就像我们祖父辈大都是从挨饿年代过来的,他们对粮食的珍惜程度是我们这些后辈很难想象的。来访者有意无意地把咨询师推到某个位置体验他曾经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有的来访者就是来和咨询师吵架的,这是他过往人际模式的重现,他把自己耐受不了的也扔给咨询师“尝尝”,来访者让咨询师体会他曾经历的痛,感受他曾尝过的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明知道咨询师会很难耐受,但他更担心咨询师无法理解他。来访者最多的愤怒就来自于咨询师对他的不理解。来访者是矛盾的,总是渴望被理解,却又害怕被看透,被看透就意味着威胁,意味着可能被控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拉康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欲望基于缺失</span>。”有一部分来访者来到咨询室是为了缓解情绪压力的,有一部分来访者是来寻求心理安慰和理解的,他只是想让咨询师陪他走进黑暗,而不是为他带来光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一位来访者对我说:“他们总想把我推进地狱,但他们不知道我就是从地狱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这些经历悲惨的来访者而言,他们已经品尝过人间极致的苦,在关系中、生活里哪怕有一点甜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位来访者告诉我:“人只活那么几个瞬间,就像飞蛾扑火,飞蛾不傻,它知道那是火,自己扑上去会死,但那是它真心想做的事情,那一瞬间的灿烂,足以荣耀它短暂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不妨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何其悲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来访者通过贬低咨询关系来挫败咨询师,当咨询师真的被挫败了,来访者反而感觉好些了,这样的来访者往往也有过被严重挫败或贬低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来访者在对抗时,不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而是在说对方是不对的。这是考验咨询师的时候,我们需要有“定力”,既要同理共情,又要维护咨询边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被来访者“攻击”是家常便饭,我们吃这碗饭就要做好“受虐”的心理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访者希望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被看到、被理解、被认可、被支持、被欣赏。他在咨询关系中同样渴望得到这些,这就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大方向,虽然有了方向,但这条路依然很长、很曲折。有的来访者无意识地把自己当成全世界最不幸的人,认为自己是无法被疗愈的,所以拼命更换咨询师,通过挫败咨询师来证明自己是最悲惨的。当他看到咨询师的无能为力,自己反而会被共情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这类来访者,咨询师要适当用自己的权威给他指出问题和方向,打破痛苦循环,让他走出受害者心态。具有自恋特质的来访者认为自己是独特的,更有甚者会以戏弄咨询师的心态做咨询,他会刻意隐藏很多重要信息,和咨询师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们用自己的负能量淹没咨询师的正能量,让咨询师变得“无用”,以这样的方式挫败咨询师来彰显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访者之所以要彰显力量表现出自己的“强”是因为他的内核是“弱”的,这个部分和他的自尊相关,咨询师需要好好保护来访者的自尊。我的一位高频来访者曾对我说她的尊严比命都重要,为了捍卫尊严她甚至可以去死。我想也许当一个人看淡了生死,拼命守护自己尊严的时候,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当来访者流露出痛苦的情绪和压抑已久的情感时往往意味着他在尝试着向咨询师打开自己,让自己的一些“东西”流向咨询师,他非常需要确定这些流向咨询师的东西,是可以被接收和接受的,需要感受到咨询师已经感受到了他的感受,此时咨询师的抱持会缓解他的不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关系是施虐和受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里重点说受虐,对现实关系匮乏的人来说,受虐时自己至少是在关系当中的,有胜于无,这类似于一种从属关系、君臣关系、主仆关系,如果来访者有受虐的特点,咨询师越用力,来访者反而越不行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咨询师感觉到自己特别用力时,要觉察一下是否来访者有上述这种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经常被忽略的来访者突然被关注时,他除了感到被重视外还会感到非常不习惯,因为他过往没有太多应对这种场景的经验,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种侵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某种角度上说,突然关注他,也代表着突然走近他,他也是受不了的。以上讨论的大多是无意识的人际关系模式,下面我们来讨论有意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来访者希望咨询师的认知比他高,这样可以给他指引;有的则希望咨询师的认知和他差不多,这样就可以像朋友一样给他理解;还有的希望咨询师的认知低于他,这样便于他主导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来访者说自己没什么问题只是想找咨询师随便聊聊,其实是他不想示弱,这有助于保护他的自尊;有的来访者选择咨询师不是因为觉得可以得到帮助,恰恰是觉得自己在这段关系里得不到帮助,这样会显得他自己不那么弱;有的来访者让自己活得更惨一点以此来升级自己在关系里的“主导权”从而获得好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症状是来访者获得权利的一种工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生病了就不用上学了,来访者心里想的是“既然对我有好处,为什么我要好起来?”咨询师可以理解来访者的处境,不代表要纵容他的行为,我们要适时地指出促进他思考长此以往的弊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来访者会“自带剧本”自编、自导、自演让咨询师卷入他营造的悲惨情节中。所以他怎么会舍得轻易离开那些痛苦呢?那都是他精心设计过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会通过示弱和卖惨来勾起咨询师想照顾他的愿望,以此为“手段”来吸引咨询师更用心地对待自己,咨询师要警惕自己被来访者的故事带着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来访者把咨询师投射成拯救者,放大咨询师的无所不能,咨询师也认同了自己的“新身份”,那我们其实已经在无形中被操控了,这时我们就被“束缚了手脚”,没有办法很好地促进来访者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在咨询中不要有问必答,因为这容易在无形中培养来访者对我们的依赖,咨询师在表达认同来访者时,要在言语和非言语上都保持节制,不要过分或者反复认同,否则我们容易被他“牵着鼻子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询师也要留心来访者的试探,有的来访者总在掂量是否可以控制,欺负或者勾引咨询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只能在实践中具体分辨。心理咨询是一个促进来访者觉察、觉知、觉悟,继而落实到具体行动的过程。咨询师的格局影响来访者的未来,反思功能高的来访者在咨询中获益更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咨访关系是共同推进的伙伴关系,咨询师要先把理论放一放,凭着直觉推进咨询,推进的过程也是投石问路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理论治不好人,人可以治好人。只有爱才有治愈的力量,其他的只有修复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这个“爱”的过程是缓慢而细腻的。咨询师不要着急,从来就没有容易搞定的来访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要告诉自己,只要咨询没垮,我们就一定可以在某些方面帮到来访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全然地关注他,认真地听他说会话。要知道,要想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像我们一样可以好好听他说话的人,并不容易。</p> 心理咨询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