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祠堂就是一个家族的根,寻根问祖,是我们与先祖连接的枢纽;祠堂是一个家族的魂,魂魄所糸,是凝聚家族的载体、它时时羁牵着远行的游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何氏宗谱》的复印本。</p> <p class="ql-block">在滇东,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就数曲靖越州的《何氏祠堂》了,它位于越州镇东门街何家拐子村。《何氏祠堂》最初修建于明朝的1402年。期间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翻修,第一次翻修是嘉靖三年,祠堂的三间大堂被大火烧毁,第二次是清朝乾隆时期因破旧漏损 翻修。2004年仍因破漏损坏严重而进行第三次重修。</p><p class="ql-block">《何氏祠堂》的修建背景是:洪武23年(1390年)7月,何琪由湖广长沙卫调越州卫任指挥签事,洪武31年功升越州卫指挥使司辽东都指挥同知,授镇国将军,初封二品官衔。当时全国已 基本平定,为巩固边疆的稳定与发展,按照明朝当时的政策,朝廷将出征云南的将士全部留守戍边实行屯田制。在这种情况下,越州最高长官——卫指挥使司何琪就 理所当然的和自己所率领的军队左、中、右三个千户所(3600人)在越州管辖的范围内布防,设四哨、六庄、八堡、九冲、十八营定居戍守,此后世代繁衍生 存,到现在越州何氏后人已有二十三代子孙。第二世何永亨、何永龄、何永年兄弟三人为纪念始祖琪开创基业之艰辛、旨在扎根边疆、承前启后、教育后世,也为纪 念庐江、滁州先祖,念凛天颜于万里之遥、思骨肉亲人于梦寐之切而修建祠堂。</p><p class="ql-block">《何氏祠堂》总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左右,为“秦砖汉瓦”土木结构的老式四合院。三间正厅大堂过去一直供奉着何氏祖先的灵牌位,梁上悬挂着10多块牌匾:有《奕世忠贞》、《镇国将军》、《知府》、《进士》、《解元》、 《联步花砖》、《巴图鲁》、《保族宜家》、《怀远将军》、《骠骑将军》、《武德将军》等匾;。</p><p class="ql-block">据族人介绍:曾经摆放在祠堂内的官帽、官服、匾牌、书籍、画像等众多实物都在破四旧运动中被毁,甚至连祠堂都差点被拆除。在历经风雨后,幸免于难的《何氏祠堂》终于保存了 下来。现在祠堂内的古匾还有两块:一块为《何氏宗祠》,是嘉庆庚午年十三世孙何暄敬制的;另一块为《保族宜家》,是光绪三年曲靖郡守陈弈敬赠的。</p><p class="ql-block">何氏后人每逢中元节都要到祠堂举行祭祖仪式,外地分支出去的何氏后人也都会派出代表到祠堂参加祭祖。</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何氏祠堂》一度时期曾被用做越州公社的粮管所,到了70年代开始划归村里做村房,1983年土地到户后祠堂才又归到何氏家族手中。</p><p class="ql-block">2004年修建时,村民们还从墙中拆出烧制有字样的明朝和清朝不同年代的官砖和出土有图案的酮瓦等有价值的文物(出土的官砖为明朝嘉靖三年由当时的黑窑军造:长36厘米、宽19厘米、厚9厘 米、重11公斤,官砖侧面铸有“官砖~越州卫提调千户张允恭,嘉靖三年黑窑军王彦造”等字样标志。)。</p><p class="ql-block">《何氏祠堂》近年来,经常有人到祠堂参观,已成为当地的一个人文景观,也是越州屈指数的文物古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越州城的标识,城墙已在解放后被拆除,原墙的痕迹还依稀可寻。</p> <p class="ql-block">这是入滇始祖何琪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何氏祖先 明朝征南大将军何文辉画像(画像上首有督指挥何琪撰文题头,共有474个字,现存361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祠堂的大门及说明。</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4年翻修宗祠时从墙里扒出的小石狮。其用意是镇宅辟邪,保祠堂平安,佑家族兴旺。</p> <p class="ql-block">这是祠堂内摆放的祖先神主牌位。原来祠堂中的祖宗牌位,在解放后作为“封、资、修”被毁了,这些是近二十年家族中逝者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宗祠重修后,每天都有人为祖先点香灯,这是当天去点香灯的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年中元节祭祖活动。</p> <p class="ql-block">这个祠堂内的石碑记载了家族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村北的祇林寺。</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这棵老拐枣树,见证了岁月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现在新农村建设,不允许放养畜禽,这户就用自家露天阳台养了两只鹅、两只鸡。</p> <p class="ql-block">这个叫何家大塘的池塘据说是当年修越州城墙时,挖这里的土去筑墙形成的,水面约五、六亩,虽地势高而没有水源,但几百年来从不干涸。</p> <p class="ql-block">这是祠堂左侧的“何氏院子”,三个相连的四合院,其中最右侧的一个院子于2018年被麒麟区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个院子己朽塌殆尽,院内长满杂木,只剩外墙和残破的大门。另外的院子用来养鸡鸭,院内家满是禽粪便。</p> <p class="ql-block">越州何氏入滇六百余年,传至二十三代,其分支生活在相近区、县及附近村落。这是生活在越州别家堡村的十九世孙何序宾介绍这个何家老屋:这是三个大院相连通的四合院,原来住了四户,土改时有两家划为地主,被撵出去房子分给了贪下中农。这个大门是中间院子的,右侧的院子己拆除,左侧的还剩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这是何序宾在讲,他小时候在院子里玩耍长大,右边盖蓝色彩纲瓦的那个房子就是他的,只是己闲置多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以前贡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拆除后废弃在一旁的柱基。</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楼上的贡桌,它和房屋同时建造,曾用来祭祀祖先。</p> <p class="ql-block">对于普通人来说:历史未必是金戈铁马,宏大叙事,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悄悄溜走的时光;是我们生活的场景、物件悄然消失;是我们的经历变成了模糊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这是家族中上百年的木箱柜,凝聚着几代的生活印记。</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方桌原来是一把大椅子,后人把靠背和扶手锯子当小桌子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柱基,上面有精美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不少农具,悄悄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这是有上千年历史的碓窝己废弃在祠堂内。</p> <p class="ql-block">在民间,尊祖与敬神同时存在,有的时时不忘祈求神灵保佑。在祠堂前面一栋废弃的老屋里,我发现有观音塑像,据这个房主二十代孙何芳介绍:在正堂屋的这三个佛龛,是老人在世时为了方便敬神做的,老人过世后曾要拆除,才拆了左边的财神就因为拆的人除了意外,剩下的两尊就不敢再拆,现在也不知要咋处理。</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屋门前丢弃的招财金蟾。</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往外看,越纲焦化厂等就在村旁。</p> <p class="ql-block">这是提供家谱给我看的何衍飞,其父亲任越州供销社副主任时(1978年),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横大路是曲靖大蒜的主产区,也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作物。别家堡村的笫十九代何留泉介绍:今年种六亩大蒜,因是用烤烟地种,要等烤烟收完,现在白露节令都过了,如果能在立秋前种下,就能赶在春节前卖蒜苔,那收入会好很多。他自己耕地,后边那些人是他请来帮他排蒜的人。</p> <p class="ql-block">越州是曲靖优质烟叶主产区,烤烟不仅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也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这是别家堡村的何衍非家在理烟叶。</p> <p class="ql-block">一个家族的真正财富也许不是财物,而是拥有创造财物、分享财物的人:生生不息,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祖先远,香火近。</p><p class="ql-block">六百年前何氏先祖远离故土,镇国守边;六百年来何氏儿孙不忘先祖,历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他乡成作乡,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顽强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