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俗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流传了千百年,似乎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细究起来,却未必尽然。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养活人,这话尚可商榷;但若说三百六十行,哪行饿死人,这问题倒值得深究一番了。</p><p class="ql-block">我少时曾听祖父言道,世上没有饿死人的行业,只有饿死人的懒汉。彼时信以为然,以为只要勤勉恳恳,便无冻馁之虞。及至年长,阅历渐丰,方知世事复杂,远非如此简单。懒汉固然可能饿死,勤快人亦未必能免于饥寒。这其中曲折,颇值得玩味。</p><p class="ql-block">先说说那最古老的行业——农耕。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民占了人口的十之八九。按理说,种粮的人最不该饿肚子,可翻开史书,“人相食”、“饿殍遍野”的记载比比皆是。明末陕北大旱,农民啃树皮、吃观音土,甚至易子而食,惨状不堪述。即便是太平年月,佃农交完地租,所剩无几,遇上青黄不接之时,亦难免饥肠辘辘。可见,种粮的反而饿死,实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悲剧。</p><p class="ql-block">再说那手工业者。旧时的织工、染匠、铁匠、木匠,各怀绝技,靠手艺吃饭。表面看来,似乎不至于饿死。然细究之,亦不尽然。手艺人多无恒产,全仗双手谋生。一旦时局动荡,市面萧条,主顾稀少,便难以为继。若再遇上疾病缠身,不能劳作,则生活立陷困境。我认识一位老篾匠,手艺精湛,编制的竹器精巧无比,晚年却因机器制品的冲击,无人问津,最后在贫病交加中谢世。他的手艺随他而去,竟未能换得温饱的晚年。</p><p class="ql-block">文人墨客,表面风光,实则亦多窘迫之辈。杜甫虽有“诗圣”之名,却也曾“幼子饥已卒”,自己更是漂泊西南,贫病而终。曹雪芹写就《红楼梦》这等巨著,晚年却“举家食粥酒常赊”。艺术固然崇高,但艺术不能当饭吃,古今一理。如今的作家、画家、音乐家,除非极少数声名显赫者,大多清贫度日。艺术市场的残酷,往往使许多有才之士在默默无闻中耗尽生命。</p><p class="ql-block">即便是当今看似光鲜的行业,亦未必都能保证温饱。年轻人蜂拥至互联网行业,梦想一夜暴富,实则大多数只是“码农”、“运营狗”,加班至深夜,换来勉强维持生活的薪水。一旦行业震荡,公司裁员,而立之年失业者不在少数。更别提那些自由职业者,看似自由,实则收入不稳,有上顿没下顿者大有人在。</p><p class="ql-block">那么,究竟哪行饿死人?细想来,问题本身就有谬误。饿死人不在行业,而在社会之结构,制度之安排。同一个行业,有人锦衣玉食,有人饥寒交迫。同是经商,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也有血本无归、债台高筑的失败者。同是务农,有大地主坐享其成,也有佃户终年劳作不得温饱。</p><p class="ql-block">社会犹如一张大网,每个人都在网中挣扎。网上的人,看得见天空,享受阳光雨露;网下的人,却在黑暗中摸索,难以翻身。行业的区别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一个人在这张网中的位置。位置高了,即使从事最卑微的行业,亦能活得滋润;位置低了,即便身处朝阳产业,亦可能举步维艰。</p><p class="ql-block">再者,饿死亦非全指肉体之死亡,精神之饿死或许更为普遍。多少人从事着自己厌恶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了糊口。灵魂日渐干涸,梦想逐渐消磨,这种精神上的饿死,或许比肉体的死亡更加可怕。他们活着,却已经“饿死”了内心的渴望与追求。</p><p class="ql-block">然人类社会进步至今,纯粹肉体饿死的情形已不多见。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慈善组织遍布各地,再不济也能领救济粮、住救助站。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一种新型的“饥饿”正在蔓延——相对贫困中的精神空虚。物质虽不至匮乏到饿死的地步,但生活的重压、未来的不确定性、社会比较产生的失落感,无时无刻不在啃噬着现代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观今日之世相,科技进步,物质丰富,饿死人的行业似乎越来越少。但若放宽视野,从更广阔的角度看,“饿死”的内涵已经扩展。那些被时代抛弃的老人,那些被机器替代的工人,那些苦读多年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他们或许不会立即面临肉体上的饿死,但却真切地感受着另一种形式的“饥饿”——被需要、被认可、被尊重的渴望。</p><p class="ql-block">回到开头的问题:“三百六十行,哪行饿死人?”答案已然明了:哪行都可能饿死人,哪行也都可能养肥人。行业本身不是决定因素,决定一个人是否会“饿死”的,是社会资源分配的方式,是个人机遇与选择,更是整个时代的洪流。</p><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不过求一温饱,进而求一尊严。无论从事何种行业,若能凭自己的劳动体面地生活,便是幸事。至于那些仍在饥饿中挣扎的人们,需要的不是空洞的鼓励,而是实实在在的制度保障和社会关怀。</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变,“饥饿”的含义也在变。但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永远不会变。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真正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那时,“哪行饿死人”将成为一个只有历史学家才会研究的古怪问题。</p><p class="ql-block">但愿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