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岳阳二中“天价电费”看个体维权如何唤醒公平正义》

愚作成

<p class="ql-block">新近见诸网络的案例:【湖南岳阳二中一位家长送女儿入学时,发现宿舍无安全插座,校方解释是出于用电安全考虑。但当他看到楼道墙上公共用电收费标准时,却发现吹风机使用一次(吹干头发)收费3元,洗衣机一次3.5元,连洗澡热水也价格不菲。经核算,每度电高达18元,远超普通民用电价(每度0.5元左右)30余倍。这位家长直言,学生并非消费者,学校本应教书育人,此举却与盈利为目的的商场无异,认为学校/应被问责,校长难当此任。他将情况发布到网上后,很快接到校方要求删除视频的警告电话,但他不为所动,坚持要求整改。最终…学校将吹风机收费从每分钟1.5元降至0.1元,洗衣机每次3.5元降至1.0元,热水收费回归民用电价,并承诺愿接受家长和相关部门监督 】。</p><p class="ql-block">公益属性的错位与异化:岳阳二中的“天价电费”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是部分公共服务提供者对“服务对象”的角色错位,将公益属性异化为盈利工具,这一现象在教育领域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封闭场景下的垄断谋利,学生宿舍属封闭生活空间,学生和家长几乎没有选择权。校方以“用电安全”为由取消宿舍插座,却在公共区域设置高价收费设备,本质是利用垄断地位强制消费。吹风机、洗衣机、热水均为日常生活所必需,学生“不得不买”。18元/度的天价电费并非基于合理成本核算,而是抓住学生刚需牟利,将校园异化为“盈利场”,背离了教育机构服务于“教书育人”的核心职责 。</p><p class="ql-block">管理责任与盈利诉求的逻辑错位:校方以“用电安全”取消宿舍插座,本应配套公益性质的公共用电设施,履行保障学生基本生活的管理责任。但现实却是将“安全管理”转化为“盈利机会”,用“为你好”的话术掩盖“谋私利”的目的。这种逻辑错位,暴露了部分教育机构对“教书育人”职责的偏离——学校首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非通过后勤服务“创收”。当“服务”变“收费”、“育人”让位于“盈利”,教育的公益底色荡然无存,既损害学生权益,也侵蚀教育公信力 。</p><p class="ql-block">监督反馈机制的形同虚设:若校园收费标准能提前公示并接受家长、学生监督,若存在便捷有效的投诉反馈渠道,“天价电费”或难持续。但现实中,不少学校后勤收费处于“自定规则、自我执行、自我监督”的闭环,学生和家长的意见难以传递,即便质疑,也常因“个体对抗集体”的弱势地位不了了之。若不是这位家长通过视频曝光引发社会关注,维权大概率会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监督缺位,为不合理收费滋生提供了土壤,也让校方有恃无恐 。</p><p class="ql-block">’个体维权“孤勇者”如何撬动集体公平?(岳阳二中学生家长、郑州农民工葛-为3毛钱如厕费打官司)、华东政法大学学生王洁莹(挑战迪士尼“禁止自带食物”规则)等“孤勇者”,共同特质是拒绝“忍气吞声”,以理性方式将个体遭遇转化为公共议题,打破对社会不公“规则”的默认。</p><p class="ql-block">1以“较真”打破“沉默的螺旋”:面对不合理规则,多数人因“怕麻烦”“觉得没用”“不愿出头”选择沉默,形成“沉默的螺旋”——越沉默,不合理规则越难打破,甚至被默认为“合理”。而这些维权者的“较真”,恰恰打破了这种循环。葛瑞为3毛钱维权,诉求是“公共服务应守公平底线”;王洁莹挑战迪士尼规则,瞄准商业机构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他们的抗争让更多人明白:“小事”不较真,“不公”便会蔓延;今天为他人“小题大做”鼓掌,明天自己遇不公时才会有人发声 。</p><p class="ql-block">用“理性”替代“情绪化对抗”:这些维权者的核心武器不是愤怒指责,而是事实与规则。岳阳二中家长通过核算电价差(18元/度与0.5元/度对比)揭露不合理;葛瑞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权益;王洁莹以法律为据提起诉讼。这种“据理力争”“依法维权”的理性姿态,让维权更具说服力,易获社会舆论支持。相比“哭闹式维权”“过激对抗”,理性维权直指规则本身的问题,而非针对个人,避免矛盾激化,也让对方难以用“态度问题”回避核心诉求 。</p><p class="ql-block">借“公共舆论”放大个体声音:在信息传播便捷的当下,个体合理诉求经网络曝光,易引发公众共鸣,形成“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岳阳二中家长的视频上网后,“校园天价电费”登上热搜,全网讨论校园后勤收费乱象,倒逼校方整改;王洁莹起诉迪士尼,推动公众关注商业场所“霸王条款”,最终促使相关规则调整。个体声音能被放大,是因为其遭遇触动了大众对“公平”的共同期待——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类似“隐性不公”,维护他人权利,也是维护自己未来可能享有的公平 。</p><p class="ql-block">破局之路:从“个体维权”到“制度纠错”:个体维权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具体问题,更在于推动制度完善,让“公平正义”从“事后补救”走向“事前预防”,避免更多人陷入“不得不维权”的困境。</p><p class="ql-block">对“失责者”强化问责;岳阳二中“天价收费”背后,校方管理层难辞其咎:收费标准制定不合规、借“安全”搞垄断经营、遇质疑便“警告删视频”,暴露了管理失职、傲慢及对学生权益的漠视。对此,不能仅以“整改”了事,需启动严肃问责:核查收费合规性,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对失职校领导依法依规调整。唯有让管理者为“逐利”付出代价,才能倒逼其回归“服务为本”的初心 。为“维权者”完善保障:个体维权往往需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面临压力(如岳阳二中家长接到的警告电话)。社会应给予更多支持:一方面,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需畅通维权渠道,建便捷投诉平台,让个体诉求不必依赖“网络曝光”就能及时回应;另一方面,对推动公共利益的维权行为,可通过官方表彰、典型宣传给予肯定,让“理性维权”成为社会共识,而非被视为“异类”。唯有让维权者“有底气”,才会有更多人愿站出来维护公平 。</p><p class="ql-block">向“制度漏洞”开刀,建立长效监督体系:要从根本上避免“天价收费”“霸王条款”,需用制度堵漏洞。对校园等公共服务场景,应明确收费“公益属性”:后勤收费需基于真实成本核算(向家长、学生公开明细),经家长委员会、学生代表商议通过,再向社会公示,接受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双重监督;对商业场所规则,需通过立法强化“消费者参与权”,禁止企业借垄断定“霸王规则”。同时,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定期核查公共服务收费、商业规则合理性,让“公平”嵌入制度设计,让个体不必再以“孤勇”对抗不公 。</p><p class="ql-block">从岳阳二中电费整改,到迪士尼规则调整,再到3毛钱如厕费引发的公共服务反思,这些“一个人的声音改变现状”的案例证明:公平正义不会自动降临,需每个普通人遇不公时拒绝“躺平”、敢于“较真”。“孤勇者”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自己争权益,更在于照亮“维权即维公”的道路——当更多人愿为“小事”据理力争,当制度能及时回应合理诉求,公平正义的阳光才能照进每个角落,让“以服务为名谋利”的乱象无处遁形,让公共服务与商业场景回归“公平正义”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9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