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时候,总觉得厨房是母亲的战场。她系着褪色的围裙,在烟火蒸腾中忙碌,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h3></br> <h3>那时的我尚不明白,为何有人甘愿囿于四方灶台,日复一日与油盐酱醋打交道。直到多年后,当我第一次在异乡的出租屋里开火煮面,氤氲热气模糊了窗玻璃的那一刻,忽然懂得了——世间最深远的修行,原来藏在一粥一饭之间。</h3></br><h3>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茶室之中,万法归一。”做饭何尝不是如此?当你洗净双手,系上围裙,便已踏上一条通向内心的蹊径。菜刀与砧板碰撞的节奏,油锅裡食材的滋滋作响,都是修行路上的木鱼清音。在这方寸天地间,人学会了与万物对话:懂得尊重一粒米的来处,明白一把青菜历经的风雨,知晓每条鱼都曾遨游江河。当我们以虔诚之心对待食材,便是对自然最深的敬畏。</h3></br><h3>记得初学切土豆丝时,我总是不耐烦。要么切得粗细不均,要么差点伤到手指。母亲在一旁轻声说:“慢一些,你要感受土豆的肌理。”后来我才明白,那不是在教刀工,而是在传授心法。修行之要,在于降伏其心。急躁时,菜会切得凌乱;烦闷时,盐总会放得不准。只有当心静如止水,才能做出恰到好处的味道。正如禅宗所言“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切菜煮饭间,皆是修心的道场。</h3></br><h3>烹饪最奇妙之处,在于它永远诚实地反映着制作者的心境。焦虑时熬的汤,总少了几分醇厚;匆忙间炒的菜,往往欠了火候。唯有当人心安定,手下才能生出真正的美味。这像极了古人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的把握、调料的平衡,无不是对分寸感的极致磨练。在无数次过犹不及的实践中,人终于学会中庸之道。</h3></br><h3>我的朋友曾经历过一段灰暗时光。失业、失恋同时降临,他整日蜷缩在房间里不愿见人。直到某个雨夜,他偶然翻开母亲留下的食谱,照着做了碗最简单的阳春面。当热汤下肚的刹那,他忽然泪流满面。“原来活着的感觉,就是胃里有着暖意。”从此他每日给自己做饭,从煎蛋开始,到三菜一汤。他说,不是在学烹饪,而是在学习如何将自己从深渊里一勺一勺地捞出来。</h3></br> <p class="ql-block">做饭的修行,更在于教会人接纳不完美。再老练的厨师,也难免失手:汤咸了,饭糊了,鱼蒸老了。起初我们会懊恼,会自责,后来渐渐懂得——世间哪有十全十美?就像人生总有缺憾,重要的是从失败中调整,下一次做得更好。这种包容,不仅对食物,更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深的修行往往藏在最平凡处。当我们淘米煮饭,是在修炼耐心;当我们掌控火候,是在修炼专注;当我们调配五味,是在修炼平衡;当我们摆盘成席,是在修炼审美。一餐饭做完,人的心性已然经过千锤百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治人生亦如烹小鲜。火太猛会焦,火不足则生;盐太多则苦,盐太少则淡。只有在恰到好处的分寸间,才能成就人生至味。所以,当你不知前路何往时,不如系上围裙,走进厨房。在洗切煮炒间,你会找回生活的实感;在烟火蒸腾中,你会照见本心的澄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饭这场修行,修的是专注当下的能力,修的是善待自己的觉悟,修的是创造美好的勇气。人生如炊,需要文火慢炖出真味。当我们学会将寻常食材化为温暖餐食,也就学会了将平凡日子过成诗意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烟火人间,风味长存。那些在厨房里度过的时光,从来不是消耗,而是滋养——以最朴素的方式,让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确定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退休后的三重快乐 </b></p><p class="ql-block">退休是人生一大转折。有人视其为终点,我却以为乃新起点。卸下工作担子,生活节奏骤然舒缓,时间全归自己支配,岂不快哉?退休之乐,大抵有三。</p><p class="ql-block">一乐在身闲。不必再闻鸡而起,赶车挤人。晨光熹微时,可慢悠悠泡一壶茶,看茶叶舒展沉浮。或搬一把藤椅,坐在阳台上,静观天际云卷云舒。午后困了,便小睡片刻,无人打扰。傍晚散步,漫无目的,走走停停,全凭兴致。身体从紧绷状态中解放,呼吸都变得深长。这种闲适,是工作时难以想象的奢侈。</p><p class="ql-block">二乐在心宽。职场中的竞逐、压力、人际纠葛,一朝尽卸。不再为升迁烦恼,不再为业绩忧心。心中块垒,豁然落地。此时可重拾旧日爱好,或读书,或习字,或莳花弄草。不为谋生,只为怡情。思想自由了,便可随兴之所至,探索未知领域。人生经验已丰,看事看人更通透,少了许多无谓执著。这种心灵上的自在,是岁月赐予的礼物。</p><p class="ql-block">三乐在情真。退休后,社交圈自然净化。虚与委蛇的应酬少了,真心往来的朋友多了。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听老伴唠叨,看孙儿嬉戏,享受天伦之乐。老友相聚,不谈功利,只话家常,回忆往事,倍感亲切。甚至能与自己坦然相处,不再逃避孤独,反而在静默中品出滋味来。情感变得纯粹,关系越发简单,人生返璞归真。</p><p class="ql-block">此三重快乐,看似平淡,实则珍贵。它不假外求,源于内心;不须代价,贵在体会。退休生活好不好,全在自己安排。能闲、能宽、能真,便是福气。</p><p class="ql-block">少年为学业,中年为事业和家庭,老年该为自己而活。退休不是退出生活,而是换种方式参与生活。从忙碌到悠闲,从复杂到简单,从外求到内观,这是生命的智慧,也是自然的规律。</p><p class="ql-block">若能把握这三重快乐,退休时光便是人生最美的金秋时节。</p>